《出师表》为什么惹人流泪

2023-05-30 07:33宋霞祖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先帝后主出师表

宋霞祖

谈起《三国演义》,相信大家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英雄人物:雄才大略的曹操、羽扇纶巾的周瑜、忠肝义胆的关羽,还有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在三国的世界里,这些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中诸葛亮是最杰出的代表。唐代的杜甫在《蜀相》中感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敬重;宋代的陆游在《书愤五首》(其一)中吟诵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表明自己坚持恢复中原的志向。大家也许已经发现,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提及“出师”一词,这是为何?这个词来自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千百年来被称为“千古绝唱”。

《出师表》也称为《前出师表》。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蜀汉,当时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复苏,而且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七擒孟获)。为了兑现当初对刘备的诺言,也为了北伐中原,实现全国统一,刘备死后的第四年,诸葛亮决定发起北伐战争,在临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后世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情感真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究竟是怎样的文字,竟能惹人流泪呢?

一、追忆先帝,心酸悲痛惹人泪

《出師表》一文提及“先帝”十三次,可以看到先帝刘备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贵。蜀汉的开创者刘备的去世,对蜀汉政权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对诸葛亮来讲更是一个心灵的打击。因为诸葛亮之所以能够位列宰相都是刘备给予的“殊遇”,他反复提及先帝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他特别提到,先帝虽然离世,但是他的属下也包括诸葛亮自己“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意思是说在后主你的周围有一帮忠义之士,都是感恩先帝,想将这一腔“报恩”的热情保存下来。对于后主刘禅而言也是一样,先帝是他的父亲,古代的君父思想、孝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作为儿子的刘禅对待死去的父亲肯定也会触及心灵而伤心流泪。结合诸葛亮写这篇表的背景,“先帝”这个称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一,表白自己对蜀汉的绝对忠诚,对先帝的无限怀念,所以说先帝刘备成为诸葛亮一生中最尊敬、最不舍的人,一点也不为过,可以看出刘备死后的几年时间里,诸葛亮所做的每一件事,处处以刘备的话作为告诫自己、鼓舞自己、鞭策自己的“金玉良言”,就算后世的人读起来也会感动万分;第二,以先帝之言为依据,以父子之情打动后主刘禅,促使后主励精图治。但不管是何种目的,在后人面前谈及先人,尤其是先人与自己的种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况且刘禅或多或少是知道这些事实的,这样的引导就会让听者(刘禅是看信)心酸流泪,此为人之常情。

二、挂虑后主,愿铁成钢惹人泪

刘备死后,继任的刘禅在政治上还是不成熟的,所以诸葛亮自己在北伐出征之前其实更担心后方的巩固,也就是希望刘禅能够认真、妥善处理国家的政务,不能有所荒废,更不能宠信奸臣。在这篇表中,有七次提及“陛下”(就是指刘禅),还有一些省略主语的情况,如“(陛下)诚宜开张圣听”“(陛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陛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等句子,实际上提及“陛下”有十二次之多,细心品味,就好像诸葛亮和刘禅两两相对在谈话一样,诸葛亮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结合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再看诸葛亮的这些肺腑之言,就像是“望子成龙”“愿铁成钢”的真情告白:第一,希望后主广开言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谆谆告诫。第二,希望后主赏罚分明。“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苦口相劝。第三,推荐良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朝廷、军营的事都多多和他们商量,根据实际开展工作——不厌其烦。第四,亲贤臣、远小人,更以历史上的桓、灵二帝作为警醒——苦口婆心。这里,站在政治和写作背景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希望后主能够使蜀汉内政安稳,朝廷和睦,有一个安定的后方,让他能专心北伐。但是,如果站在诸葛亮“相父”的角度来看,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即将逝去的人在交代后事一样,事无巨细唯恐交代不全,多么感人啊!就像《古文眉诠》中所说:“其圣贤气象兼骨肉恩情,似老家人出外,叮咛幼主人,言言声泪兼并。”而这些话,作为臣子是很难说出口的,只能以“表”的形式来表白自己的决心,既充满担忧,又充满不舍,自然泪不能自已。

三、回顾自己,成败得失惹人泪

诸葛亮在最后的几段“低声诉说”自己的身世与工作。“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虽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是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终其一生不过是耕田的农夫,在乱世中苟且保存自己的性命,位列宰相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所以,诸葛亮从来没有忘记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没有忘记与刘备的患难之情——“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解刘备燃眉之急;刘备远赴汉中,自己承担起后勤服务,免除了刘备出征的后顾之忧;更没有忘记当年刘备兵败夷陵后在白帝城托孤的遗德遗训。所以这二十几年来,诸葛亮是“夙夜忧叹”,亲自率大军征服南蛮之地,恢复蜀汉的经济,稳定蜀汉的政权。诸葛亮并非在炫耀自己的历史功绩,只不过在委婉地告诉后主,这一切的成就都是来之不易的,是前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伟大成就,希望后主倍加珍惜。作者对自己生平的回顾,是将自己一直以来的感激之情、效忠之意、兴国之志、尽瘁之心,更有报恩赴死之心都一一向后主倾诉,相信刘禅会深刻感受到诸葛亮身上的担子是何其重,蜀汉的事业是多么来之不易,北伐的道路是何其曲折艰辛,而刘禅以及世世代代的后人读起来感受又是何其悲壮。

四、忧国忧民,心生悲哀惹人泪

经历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实力已经大打折扣。毕竟,建国不久的刘备在军备远不如孙权的情况下发动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失败。毕竟蜀汉政权刚刚建立,政局不稳,内部政治、人事还没有完全梳理好,经济民生更是凋敝,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与因获得荆州而实力大增、鱼米之乡经济富庶、君臣团结政局稳定的东吴打仗呢?用“以卵击石”来形容蜀汉是非常贴切的,所以一旦失败,对刚刚建立政权的蜀汉来说可谓灭顶之灾,而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忧虑是具有现实紧迫感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的蜀汉开创者离世、继任者不懂世事、北方曹魏虎视眈眈、东吴若即若离,而刘备集团属于外来力量,内政又不稳,确实是“危急存亡之秋”。就算诸葛亮有天大的本领,也觉得是“回天乏力”,而当初《隆中对》定下的方针政策、白帝城托孤的诺言又如千斤重担一样压在诸葛亮的肩上,思想压力可想而知,而后主本身又宠信奸臣,对自己不信任,怎么能不让诸葛亮伤心流泪呢?还有,诸葛亮一直以天下为己任,以复兴汉室为理想,蜀汉集团大部分成员也怀着这样的一统天下的期望,他作为一个领导者、舵手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而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在一天天衰老,那种“老之将至,有始无终”的宿命也让诸葛亮时刻感觉一定要快点完成刘备和自己未竟的事业。所以,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蜀汉、对苍生、对天下的一片赤子之心,让人感动万分,如果能够站在诸葛亮的角度去想问题,我想大家一定也会“伤心悲痛涕泗流”。

诸葛亮其人其事一直深深影响后世历代文人。其人,作为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受人敬仰;其事,经营蜀汉多年,维系国家稳定,功不可没。《出师表》是诸葛亮发自内心的声音,连南宋的文天祥也不禁为诸葛亮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即使时光跨越千年,我们依然可以从诸葛亮的这篇《出师表》读出感人肺腑的深情表白,不愧是千古绝唱。

猜你喜欢
先帝后主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乐不思蜀
“上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