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童趣阅荷花

2023-05-30 02:17:21祁雯婷
课外语文·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荷花池叶圣陶童趣

祁雯婷

阅读理解是一项综合能力,在结合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的同时,要充分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可以利用文字营造出各种画面、场景,可使人身临其境,令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叶圣陶是现代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者,为丰富小读者认知世界的途径,他通过文学作品给孩子们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表达对生活真善美的发现和探索,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和热爱,对积极追求的引导和启迪。

《荷花》这篇散文就是这样一篇借描写自然场景来表达对生活无限热爱的精美散文小品。文中,作者用童真的视角,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为小读者们呈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精美画面,让人读而生趣,身临其境,久久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一、童真视角,再现活色生香

孩童眼中的世界是缤纷瑰丽的,这不仅因为孩子们观察世界的低视角带来的亲近感受,更是因为孩子们对这个美好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当全身心地亲近世界的一花一草时,便可以忘我地与这个世界交流,进而快速地融合想象,进入属于自己的奇妙世界。

(一)真景引人入境

阅读理解,先阅读,再理解,重在理解作者的笔触下那些美好的景物和画面。《荷花》的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一进到公园就往荷花池去,开始了对荷花的观察和描写。用广角视线扫视整片荷塘,鲜活的画面随即映入眼帘。

作者立足孩子的视角,看到荷塘里“荷叶挨挨挤挤的”,接着,他像孩子一般踮起脚尖,看到密密的荷叶上,点点荷花俏皮地从这些大圆盘般的荷叶上“冒出来”。花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这些描写荷花的语言极其平实,让孩子容易理解并会意,在头脑中可以形象地绘制出一幅色彩明艳的《清晨荷池圖》,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真感引人共情

《荷花》开篇“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把小读者的嗅觉打开,沁人心脾的清香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到清晨的荷花池旁。紧接着,在小读者视觉的世界里又多了一些碧绿、洁白、嫩黄的清新颜色对比,让人眼前一亮。鲜嫩的小莲蓬和马上要破裂的有着饱胀感的花骨朵,让孩子在触觉上对荷花有了认知。

这时候,小读者仿佛已经完全进入荷花池的意境中。他们感受到雪白衣裙的飘逸,阳光照拂的温暖,花随风动的轻快,感受到彼此肩并肩、手牵手的欢乐。叶圣陶吸引小读者共情的方式简单又自然,因为作者本身也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他用孩子水晶般的心去触碰和感知这个世界,于是就能真切地把这种感受用孩子们能读得懂、体会得到的文字表达出来。当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和状态时,这种共情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真情引人共鸣

前文已经有充分的铺垫,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荷花倾心的喜爱,后文作者想要变成一朵荷花的情感,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当我们伴随文字的流动,把自己当成一朵荷花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仿佛有了荷花的香、荷花的白和荷花的美。

此时的叶圣陶已经如孩童般完全进入了忘我之境,沉浸在荷花的世界里,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的情感流动完全符合孩子极容易专注在一件新鲜事物上的情态。当他在风中如荷花般舞动,甚至和蜻蜓、鱼儿也有了对话,这种童话里才会出现的情节写在散文中依然让人能够接受,就是因为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在真情表白,真情再现。

同样的场景下,只有真情才能动人,才能引发读者和作者的共情。荷花池旁,因满池荷花的美丽而让自己沉浸其中,希望自己也能光着脚丫在荷花池里踩水游戏,与风为伴,和蜻蜓、鱼儿一起玩耍,这是多少孩子的心声和乐趣所在,这样的真情怎能不引起小读者的共鸣呢?

二、童趣表达,打开无尽想象

《荷花》一文,行文妙处确实令人喜爱,充满童趣的语言,让作品表情达意令人倍感乐趣无限。文章入选小学三年级教材,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文章结构也简单清晰。与所有描写荷花的名篇相比,《荷花》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繁复的表达修辞手段,更没有深邃的思想主题,却一直深受小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就是这是一篇站在孩子的视角书写的美文。这里有孩子的意趣想象,充满着孩子式的比喻和夸张,流动着孩子们才能切身体会到的生活趣味。

(一)图趣

曾看过一本画册,收录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优秀儿童画。凌乱的布局、抽象的图形、笨拙的结构、多到花里胡哨的色彩,既看不出空间的透视,也没有合理的比例,看似只是一些信手涂鸦罢了。然而,正是孩子这些漫无边际的幻想、天马行空的创意,才让绝大多数人看不懂孩子的审美和乐趣所在,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稚嫩的画笔下,有他们对这个奇妙世界的初认识;平面的构图里,装着他们超过三维视角看世界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中,尽是孩子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欣赏。

《荷花》一文呈现的画面中,就有这样孩童般的图趣。那一片片大圆盘似的荷叶,那一个个嫩黄的莲蓬,那些个饱胀得像要裂开似的花骨朵,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如年画里胖嘟嘟的宝宝那种憨态可掬的活泼可爱,这样的图景正是孩子们的想象可以触及和抵达的。

(二)言趣

《荷花》的行文极其朴实。同样描写荷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文字就精美很多。

朱自清对荷叶密密匝匝的样子是这样描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荷花》中的表达只是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一句口语化的表达,加上恰用拟人,一下子就把荷叶的状态和情态同时凸显出来。

关于荷花的描述,两篇文章也大有不同。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满塘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极尽描述荷花月下的朦胧之美,不论是形态、色泽、触感、美感,都属当仁不让。而叶圣陶的《荷花》一文中,笔墨轻点,几句“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儿化词语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文字的口语化,让孩子一读便可明了,眼前马上就呈现出那硕大的荷花苞肉嘟嘟、圆滚滚的可爱模样。

有些词句,极有动态画面感:“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让我不禁想到鲁迅在《社戏》中关于孩子们等待“小叫天”登场演出的那个片段的描写。看似文字堆砌,实则表现出孩子们等待时的内心焦灼。只有真真切切经历过那种等待的人才能深知,“还就是这种感觉”。同理,叶圣陶这两句看似重复的句子,正是把孩子那种看荷塘看不够的兴奋和乐趣表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言趣所在。

(三)妙趣

全文内容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可在观赏荷花和变身荷花之间的衔接之妙,却很少有人洞察。不知道同学们对“入迷”一词作何理解,如果理解不够深刻,我们一起读《荷花》就可感知一二了。

作者观赏荷花,因为荷花的美、荷花的灵动、荷花的自然渐渐入迷,作者用了一个句子真切地表现出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欣赏美的世界中——“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活的画”这个词用得极妙,因为他先让画活了起来,自己才因此有条件走进那幅画,因为画是活的,画中的荷花也因那“了不起的画家”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很有可能像他一样,也有着人的思考和情绪,所以才能把作者吸引到画中,成了画中的荷花。这个中间的过渡就丝毫不会显得突兀了。

不过,入画容易,出画难,作者又是怎么出画的呢?这是作者的又一绝妙处理。当他化作荷花的时候,和清风共舞,和蜻蜓游戏,和小鱼倾诉。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一时梦醒,“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轻轻松松从梦境带回现实。

通读全篇,不得不为叶圣陶为保护孩子们天真纯洁的内心处处呵护而感动,笔落处皆是对童真的爱怜和对童趣的玩味,让读者也不免重回童年时代,再好好品味一番儿时对自然、对世界的好奇,并带着这份好奇,继续阅读新的世界,探索新的未知。

猜你喜欢
荷花池叶圣陶童趣
邂逅夏荷
艺术启蒙(2023年11期)2023-02-20 22:25:08
九月·童趣
艺术启蒙(2022年9期)2022-10-08 01:30:52
冬眠的树(四)
荷花池
荷花池
童趣
科教新报(2021年18期)2021-06-11 13:25:24
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