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国
清代陈澹然《寤言·卷二 迁都建藩议》一文中曾提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难看出,自古以来,于国家而言,自诩如何聪明的人,如果他的谋划策略不是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那么再好的谋划策略也只能是鼠目寸光、微不足道的,他也不能称之为真正聪明的人。从社会整体全局来看,再聪明的人,如果思虑谋划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那么为此所作的谋划策略也只能是片面的,以偏概全且不值一提的。
陈澹然在文中提醒后人深思的就是,无论身处任何领域,都要有全局意识,不能鼠目寸光,要时刻怀有大局观念,凡事从长远考虑,用长远且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和所面临的形势。再仔细分析,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小部分群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三顾茅庐》就是这样一篇讲述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局的意识来影响战局发展形势,开辟新篇章的文章。该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发展轨迹为线索,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政治斗争以及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描述。
一、探寻历史原因
当时政治腐败、政局动荡,诸侯割据、各自为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路起义军纷纷响应,天下大乱。刘备的出身并非大富大贵,只是一介商贩,他投靠荆州牧刘表,正遇曹操大军的进攻,被刘表派往新野抵抗曹操大军。刘备身边的谋士徐庶辅佐他大败曹操,曹操便用计谋留住徐庶的母亲,徐庶迫不得已离开刘备。临走时,徐庶告诉刘备,在南阳卧龙岗隐居的诸葛亮可以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刘备深知自身能力有限,他知道拥有一名足智多谋之士将会事半功倍,正需要一个跟徐庶一样的人才以谋后事。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据文中所表,刘备之所以去了三次,主要因为前两次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刚好碰到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为了表明决心和诚意,一直站在诸葛亮的草庐外等候,其间,陪同前去的张飞和关羽因为等待时间长便产生了把诸葛亮叫醒的想法,被刘备阻拦下来。于是,三人一直等到诸葛亮睡到自然醒后才得以进入茅庐与诸葛亮交谈。诸葛亮对当时的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三分天下并最终取胜的策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三顾茅庐”。
二、人物形象、个性及品质
(一)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刘备作为三顾茅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终得到诸葛亮的出山辅佐,这与他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文中对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做了以下描写。其一,在前两次拜访不得见的情况下,刘备仍然坚持去第三次。但此行受到关羽的劝阻,对此刘备说:“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意思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想要去见东郭野人,亲自去三次未能如愿,大家都劝他不用再去,而他坚持到第五次,果然得见。同时,面对张飞的无礼粗鲁之言,刘备是这样说的:“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汝若同往,不可失礼。”可见刘备心胸之宽广。从此番话语中,也足见刘备是一个顾全大局、不拘小节的人,正是因为他能够以大局为重、以民为重,才能放下自己的身份和面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卧龙先生。这里充分展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对待贤士、对待人才的爱惜和礼让,真正做到彼此有敬有爱。当然,后来他能获得成功,与他这种对待人才的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二,到了诸葛亮的住处,方得知先生正在午睡,此时刘备的做法也反映出他对待人才的尊敬——他站在台阶下一直等到诸葛亮苏醒才进入草庐与之对谈。刘备也不是盲目地听从徐庶的建议,他懂得细心观察并思考诸葛亮的战略思维,认真聆听诸葛亮对时局的分析。他之所以能够请诸葛先生出山,除了他的诚心诚意三顾茅庐之外,还有他的深明大义。文中记述当诸葛亮想了解刘备的想法时,他是这么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之后诸葛亮才对当前战争形势做了深刻分析,言明具体。后指明“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刘备遵此战略,最终得以实现所愿,终成大业。
(二)诸葛亮智慧超群绝伦
在作者的笔下,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还非常具有正义感,且忠贞不贰。与刘备的隆中对,在未出山便已将当前混乱的战局分析得非常透彻,已足见其智慧超群,更别说其后的舌战群儒、大败曹军等谋略。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匡扶汉室,这也是他选择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的原因。诸葛亮面对刘备诚心诚意的邀约,凭借自己的战略思想,针对当时的局势,为刘备描述了一幅战略蓝图,对各方割据势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要重点关注几方势力,重点分析几个势力较大的敌人,提醒避免进行以卵击石的无谓战争,提出避其锋芒、步步为营、逐步占据的战略步骤,并最终实现大业。对于曹操提出的“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对于孙权提出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都进行了客观严谨的分析。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不仅如此,对于各时期的目标实现也制定了具体方针。比如,提到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益州是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两者都可以成为刘备的首选之地;对南边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与西边的各民族搞好关系;与孙权政权进行合作结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最后大业可成。在听完诸葛亮的一番雄才伟略后,刘备便知不虚此行,同时,也有了后来的赞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三、所思所感
经过对课文《三顾茅庐》的深入学习,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分析探索,我们方才懂得,刘备对待人才诚心诚意,非常尊重,诸葛亮也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是真正的具有经才伟略的政治家、思想家。
真正的智者,能够从长远发展出发,作出正确的谋划策略,既是战略规划,又是严谨推论。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全局思維意识,不能一成不变、固步自封,要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学会观察并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作出积极且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