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 在诗词翻译中的体现

2023-05-30 01:33陆见南
今古文创 2023年6期
关键词:许渊冲陌生化英译

【摘要】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革命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迄今已有十多种英译本,针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研究,近些年也不断有研究成果面世,但目前从陌生化角度出发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研究十分少见。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对毛澤东诗词英译进行分析,可说明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进行研究,从韵律、词汇、意象、修辞四个角度分析并探讨许渊冲在译诗中采用的陌生化手法,以及如何实现原诗的陌生化在译文中再现。许渊冲采用押韵、比喻、拟人等手法实现译诗的陌生化,延长读者审美体验。但也存在为追求韵律而造成翻译不准确,对于具体意象的翻译没有很好地实现陌生化等问题。

【关键词】诗词翻译;陌生化;毛泽东诗词;许渊冲;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10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32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复合语料库的诗人译诗风格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I160)的阶段性成果。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毛泽东诗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诗词翻译研究也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课题,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成果面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趋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也就变得迫在眉睫。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诗史和史诗的和谐统一”(李崇月,2017:3)。因此,有必要向西方国家介绍并传播毛泽东诗词,向世界展示一代伟人的高大形象和雄壮瑰丽的中国革命史诗。

一、陌生化与翻译

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他的文章《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朱立元,2014:33)。

“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 也是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最本质特征, 陌生化就是艺术性或是文学性的代名词。翻译文学也具有文学作品的特征, 要使其具有艺术性、文学性, 翻译作品也应该具有陌生化的特征。‘陌生化应该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手段”(陈琳,2013:13-14)。因此陌生化理论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翻译等领域。这其中诗歌翻译尤为突出。部分学者开始将“陌生化”的理念引入诗歌翻译研究中,如陈琳、胡强(2012)探讨徐志摩的陌生化诗歌翻译,董文文(2020)对许渊冲英译晏殊词中的陌生化进行研究。

陌生化理论的提出,同样也给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目前很少有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对毛泽东诗词翻译进行研究的文章。雷彩珠(2017)曾系统论述陌生化如何在毛泽东诗词的三个英译本中得以重现。因此,本文基于陌生化理论,对许渊冲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分析,从韵律、词汇、意象、修辞四个角度出发,赏析原文和译文的陌生化,分析陌生化手法如何在英译本中重现。同时也探讨译者如何通过陌生化的手法,把大气磅礴的毛诗原作中的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产生美的感受,从而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的深度交流。

二、陌生化手法在许译毛泽东诗词中的运用

(一)韵律的陌生化

音乐性和节奏感是诗歌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诗歌追求的至高境界。诗人也常常借助辗转的韵律来诠释自己的澎湃激情。这里以毛泽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为例:

风云突变,[an]              (a)

军阀重开战。[an]           (a)

洒向人间都是怨,[an]  (a)

一枕黄粱再现。[an]       (a)

红旗跃过汀江,[ang]  (b)

直下龙岩上杭。[ang]    (b)

收拾金瓯一片,[an]     (a)

分田分地真忙。[ang]    (b)

原诗在用韵方面,上阕四句为四仄韵:“变、战、怨、现”,下阕四句为三平韵:“江、杭、忙”。整首词在韵律方面具有昂扬的节奏感,不仅体现诗歌的美感,彰显豪迈与磅礴的气势,同时也加深了读者的新奇之感,是陌生化手法的体现。

许渊冲提出:“我觉得‘绝妙好词就是具备音美、意美、形美的文字。毛泽东诗词是具备音美、意美、形美的艺术高峰,翻译毛泽东诗词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2015:14)。因此,许渊冲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注重对韵律美的体现,既运用押尾韵的陌生化手法,又做到了原诗陌生化的再现,延长了读者对美的感受,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的译文:

A sudden burst of wind and rain:[e?n]             (a)

The warlords fight again.[e?n]                         (a)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n,[e?n]        (a)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e?n]        (a)

Oer River Ting our red flags leap;[i?p]           (b)

The Longyan and Shanghang we sweep.[i?p] (b)

A part of golden globe in hand,[?nd]              (c)

Were busy sharing out the land[?nd]         (c)

原詩韵脚字为“变”“战”“怨”“现”“江”“杭”“忙”。末尾句子之间紧密相连,层次分明,这种和谐的节奏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从而使读者产生循环往复的审美体验,新奇陌生的效果也得以实现。在译诗中,许渊冲使用了与原诗相似的韵体,并将下阕的译文全部进行押韵处理,即aaaa,bbcc的韵式,再现原诗的壮阔气势,同样“通过回环往复的方式,产生了与原诗相似的效果,提升了语言的音韵美感”(董文文,2020:53),译诗中的陌生化效果也得以实现,同时这也是许渊冲的“音美”理论的深刻体现。

不仅是尾韵,头韵也是实现陌生化的手段。《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当中的“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许渊冲翻译为“With pain they shriek,/With spams they squall.”连续两个“With”读起来朗朗上口,许渊冲对头韵的翻译,将译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原诗中的陌生化,体现了诗歌的艺术美。

但是,诗歌翻译中对词句意思的准确翻译是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陌生化手法,如果太过于注重艺术手法的传递和韵律的和谐,忽略诗词内容,那也不妥。比如“风云突变”翻译成“A sudden burst of wind and rain”。刻意追求韵律,这样“wind and rain”反倒成了“风和雨”,与原诗就有些出入,因此,译者应当权衡诗词意思表达和艺术手法体现之间的关系。

(二)词汇的陌生化

毛泽东诗词在词语的选择上同样千锤百炼。相较于单一字词,使用叠词,“能增加诗歌的韵律美,也能够丰富诗歌中的感情色彩”(董文文,2020:53),读者读起来也更能留有余味。比如毛泽东诗词《菩萨蛮·黄鹤楼》中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其中“茫茫”“沉沉”“苍苍”都具有广大、渺远的意思。此处写景映射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气。词人对于叠词的使用新颖、精警,这种陌生化手法,达到了一种沉着有力、含蓄高远的境界。“横流中国的九派和纵贯南北的一线本为目力所不及,在这想象之笔中却可窥见一颗沉重的心”(胡为雄,2002:34)

许渊冲的译文为“Wide, wide through the land flow nine streams full to the brim;/Long, lo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reads one line deep and dim./Shrouded in grizzling mist and drizzling rain./Tortoise and Snake hold the River in chain.”许渊冲没有忽视叠词的英译,将“茫茫”翻译成“wide, wide”,“沉沉”翻译为“long, long”“苍苍”的英译尽管没有单个单词的重叠,但使用了读音相近的“grizzling”和“drizzling”,不仅实现了韵律上的和谐对称,也将原诗广阔大气的自然景观完美地展现出来,读者透过锁江龟蛇、莽苍烟雨的组合意境产生朦胧和陌生感。译者选词精准灵巧、别具一格,既实现译作中的陌生化,又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陌生化手法,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

再比如《七绝·观潮》中的头两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不仅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一贯的气势。许渊冲英译为“Waves upon waves roll on for miles and miles;/Snowflakes on flakes fall on the fishing site.”译者不仅将“滚滚”翻译为“waves upon waves”,还将“千里”翻译为“miles and miles”,余韵辗转,气势如虹,重现了原诗中钱塘江的跨度之长,面积之宽广,在读者脑海中再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令人回味。“诗词的翻译,也就是文化的翻译”(曾清,2010:130)。通过营造陌生化的氛围,英语读者加深了印象和审美体验,中外的文化交流也得以体现。

(三)具体意象的使用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也有所发展和创新”(李森林,2017)。在毛泽东诗词中,“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意象,通常代表了厚重、敦厚、历经沧桑。在《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中,“山”指橘子洲旁的山,是实写,但实中有虚,作者的眼光由橘子洲无限延伸,想象到了寒秋中枫林如火,群山万壑都被染红。本来一个熟悉的景象变得朦胧、陌生,这便是陌生化手法的体现。许渊冲英译为“Hills on hills are all in red,/Woods upon woods in crimson dressed.”这里许渊冲将“万山”译成“hills on hills”,然而在英语中,“山”有“peak”“mountain”“hill”等形式,相对于“hill”来说,“mountain”更加广大、厚重,更有力量感,“hill”略显文雅。因此笔者认为“mountain”更适用于毛泽东诗词中“山”意象的英译,能更好还原原诗的陌生化。

另外,在《西江月·井冈山》中的头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许渊冲英译为“Flags and banners in sight below./Drum-beats mingle atop with bugle-blast”。这里不难看出译者对全诗中“山”这个最重要的意象不予译出,读者就不能想象到战斗的核心地带,无法更好感受井冈山战争的激烈和壮阔。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思想也难以传递。因此许渊冲在译诗中没有实现陌生化的效果。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有必要让西方读者理解到诗词中使用意象的涵义,从而领会陌生化手法的独到之处。

(四)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同时也在毛泽东诗词中频繁出现,是诗人常用的一种陌生化手法。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两句,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被比作西汉猛将李广一样的“飞将军”,描绘出广大红军战士的骁勇善战、进攻神速。此处许渊冲翻译为“A forest of rifles appear,/But our flying army falls on them from the sphere.”许渊冲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陌生化手法,把“飞将军”译成“flying army”,描绘出红军反围剿战斗时冲锋陷阵的壮观场景,读者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诗词中战况汹涌的意境。

此外,拟人也是毛泽东经常使用的一种陌生化手法。在《五律·看山》中的“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两句,是作者在浙江度假时,看见扇子岭、美人峰后的联想,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两座山写得十分形象具体。在译文中,许渊冲翻译成“When its hot, I seek the Fan Hill;/I face Peak Beauty when its chill.”。译者采用相同的拟人手法,“seek”对应“寻”,“face”对应“对”,译诗不仅在形式上与原诗对齐,而且使扇子岭和美人峰的形象栩栩如生,景物本是静态,岿然不动。而“seek”和“face”变成了动态,容易使读者产生新鲜感,仿佛与原作者一起度假,观望山峰,赏心悦目。译者不仅在译作中体现了的陌生化效果,还再现了原诗的陌生化,加深了读者对于美的感受和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译作中运用多种陌生化手法,也较好地还原了原诗中的陌生化,大体上传递了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雄浑开阔的意境,加深并延长了英语读者的审美体验,给读者创造了新奇陌生的感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原诗中针对自然意象的陌生化手法在译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译文有时为了追求陌生化,追求音韵上的和谐对称,没有准确表达原诗的内容和大意。但总体上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非常成功,既实现了陌生化的效果,营造新颖奇特的阅读体验,当中也有自身提出的“三美论”原则的体现,令读者读起来心驰神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得以实现。与此同时,“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能给诗歌翻译理论注入新的血液, 能给目的语读者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感受, 理应引起广大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们的注意”(王军,赖祎华,2016:126)。

参考文献:

[1]李崇月.毛泽东诗词对外译介研究[M].北京:中國书籍出版社,2017.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31(01):13-14.

[4]陈琳,胡强.陌生化诗歌翻译与翻译规范[J].外语教学,2012,33(04):94-99.

[5]董文文.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许渊冲译晏殊诗为例[J].海外英语,2020,(20):52-53+94.

[6]雷彩珠.论陌生化手法在诗词翻译中的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许渊冲.毛泽东诗词(纪念版)[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

[8]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9]曾清.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5):130.

[10]李森林.毛泽东诗词中“山”意象的英译重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03):26.

[11]王军,赖祎华.“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许渊冲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6,(22):125-126.

作者简介:

陆见南,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许渊冲陌生化英译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折桂令·客窗清明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