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原则,对建筑群和附近环境关系进行合理协调,打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分析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设计方法及原则,阐述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元素,包括空间尺度、色彩和质感、室外设施、水景和绿化,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系统化探讨,以更好地优化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设计。
关键词: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是对建筑群空间和城市外部空间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处理的关键节点,优质外部空间能够使这两种空间发挥出融合互补和互相协调的功能。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时,需要立足城市发展视角,打造品质优良的开放共享空间,对建筑群体空间主次关系进行合理区分,优化建筑主体形象,从而打造出个性化的空间氛围。
一、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概述
(一)功能性要素
建筑群外部空间是和各组建筑内部空间相对应的一种中介空间,其拥有一定功能及社會属性。该类外部环境主要是人为创造的,存在某种目的性,和自然环境不同,是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建筑群拥有巨大体量,并且外部空间塑造需要满足相应的功能需求。因为公共建筑群中需要容纳大量人群开展活动,为此外部空间需要能应对相关活动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在设计中,要注重协调好交通工作,合理安排地面停车场及地下停车库,将停车及人行空间有效区分开来,提升外部环境的综合质量。集散广场通常充当城市道路和建筑群交通缓冲区,以集中、分散人流为主,可突出建筑群形象。不同于动态性的集散广场,外部空间中的休闲空间属于一种静态空间,可以对水体、铺地以及绿化等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方便人们进行观赏、休憩和游玩。
(二)构成形态
现代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进一步变成城市中的共享空间,属于连接建筑群和社会、城市的重要媒介,通常呈现为屋顶花园、庭院及广场等形式。广场是城市生活动态的延伸,也是建筑和街道过渡空间,属于人们停留休息和场内集散的重要区域。全面开放绿化庭院能够为城市居民打造人性化的生活场所,进一步优化与改善整个城市生态。在竖向空间设计中,针对建筑设置屋顶花园能够扩大绿化面积,属于城市和外部空间实现竖向融合的有效方法,所以可对建筑屋面整体热工条件进行合理调整,搭配建筑群塑造立体绿化场景,打造独特的空中花园。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联系不同元素,结合城市设计规划及整个城市空间环境,准确把握城市群色彩、造型,形成统一的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传达出更为完善、明确的精神、情感内涵。还要能够结合空间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对各类元素和城市环境关系进行有效协调,充分发挥外部空间的功能。
(三)设计原则
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整个空间比例进行优化,有效降低大体量建筑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综合利用空间色彩变化打造更为舒适的空间环境。还要对庭院花园等户外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优化布置,保障整个环境景观的美观性、舒适性,并结合空间环境配置适合的基础设施。在各个细部设计中,要密切结合人们的现实需求,从而在城市内打造适合人们生活的空间。
在对空间细部持续进行优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尺度能够进一步降低空间对人们的负面影响。因此,可结合整个空间质感变化打造适合尺度,从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视角入手,在整个城市的宏观及微观界面设计中,对设计尺度感进行合理把握,如此才能促进城市和建筑群、局部和整体协调统一。同时,在外部空间设计方面,需要对外部空间序列进行科学组织,进一步突出整个空间的时间性和连续性,突出外部空间独特的韵律,实现空间秩序的有机统一。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进行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要促进邻近空间顺利延续,促进各个空间全面流通,如此才能够促进外部空间相互借用,形成流动式外部空间。
二、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元素
(一)空间尺度
外部空间相关比例设计会直接影响其设计效果。外部空间比例主要为空间和人、建筑和空间比例两种。外部空间比例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感受,并且人们的感受还会被空间距离影响。同时,随着距离的拉近,人们之间的亲切感会增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以20—25米为间隔,设计适当的地面高差变化、材质变化或重复性节奏感变化,能够改变整个空间的单调性,使整个空间更为生动。如果整个墙面十分单调,则会影响整体环境氛围。因此,可以按照20—25米间隔设置墙面突出物,调整橱窗形态或设置小庭院,以提升外部空间节奏感。
特定距离下,随着间距高度比例发生变化,会形成差异化的视觉效果。在间距高度比为1的条件下,人们会形成一种内聚、安定又不压抑的感受;如果间距高度比为2,人们依然会形成某种内聚、向心而非离散、排斥的感受;如果间距高度比达到3,便会使人们形成离散、排斥感。因此,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无需对这一比例进行直接照搬,而应综合考虑建筑附近环境和人们的切身感受,反复比较后优化调整设计内容,确定最佳空间比例。
(二)色彩和质感
外部空间质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底面和界面,比如铺地、树丛、矮墙以及建筑立面等表面材料质感;另一种是空间系列质感,比如空间虚实感及疏密感等。在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设计中,如果界面设计连续且僵硬,则容易给人一种密质、硬质以及均匀的空间质感,缺少疏密变化,使人感到十分单调。但对界面进行有效的凹凸处理,能够构成一种韵律感丰富、存在特定规律的变化,如此外部空间会进一步形成软硬、疏密及轻重变化,充满生机且不会令人感到单调。
色彩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展现外部空间独特个性,打造合适的氛围,是空间营造的重要措施。借助色彩处理能够提升空间识别性,比如在国外的一些公共建筑群中,设计师应用了黄色、红色等颜色,使得公共建筑群除了拥有较强感染力外,同时还是城市中的基础标识。此外,有效的色彩处理能够使整个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实施人性化设计时,结合建筑色彩选择相同基调的地面铺装,有利于塑造统一和谐的空间形态,优化人们的心理感受。
(三)室外设施
在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设计方面,为进一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需求,需要结合环境特征对广告牌、交通标志、花坛、座椅以及路灯等户外设施进行科学布置,形成明确的应用功能,并结合艺术化处理提升整个空间品质。室外设施是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设计的核心元素,因此设计师需要加强重视,充分联系环境特征和人们需求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为提升外部空间利用率,提高空间建设成功率,需要设置充足的休憩空间,同时设置可移动椅子、可供选择的多样化休憩区,保障适当的阳光照射时长,设置绿植,做到避风、临水,还可以设置餐饮小卖部进行食物供应,或者在街上设置十分明显且和街道存在一定联系的设施,从而提升外部空间的适用性[1]。
(四)水景和绿化
人的天性便是依赖自然,依附于自然。人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从心理层面,都渴望接近自然,而流水和植物作为自然景色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人们十分乐于亲近的。由此能够看出,水景和绿化设计属于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关键内容。植物拥有降噪、隔音、吸尘以及净化空气等功能,因此可以用于空间营造。尽管植物的视觉屏障效果相对有限,但可以对空间意义差异进行有效暗示,合理划分空间界定,比如可以在整体空间内打造出私密性和公共性空间。广场中有序排列的树阵也成为人们向往的交流休憩空间,处于喧闹城市中可以为人们打造出幽静空间,单植树木能够发挥出空间标志和聚集人群的功能。水景同样拥有较强吸引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对水景进行恰当的处理,可以使整个空间氛围充分活跃起来,提升整个空间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借助水体形成的光影、倒影变化还可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效果。从功能层面分析,设置水景元素还可以对环境小气候进行合理调节,发挥出空气净化功能[2]。
三、具体案例探讨
(一)外部空间尺度
本文以某城市金融中心设计为例,介绍其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该金融中心主要按照对称组合形式建造,广场和主体建筑构成中轴线,同时和滨海广场轴线维持一致,构成开发区轴线。各个建筑单体全面围合,共同构成一级庭院空间,庭院内小广场主要由斜向轴线串联形成。整个中心公共空间拥有良好的等级秩序,其自身的简洁性与结构明晰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金融中心的设计立足于人们的视觉生理特征,注重空间持续和视角、视线关系。中心广场呈现出矩形空间,宽度为60米,长度为120米,周围建筑高度达到36米,合适的尺度使整个广场形成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广场主要包括数个亚空间,不同亚空间尺度为20—30米,身处其中能够准确看清人们的发型和表情。庭院尺度大小适中,整个空间十分适合人们进行互相交流。周围建筑高度和整个广场尺度比例十分和谐,在保障广场拥有良好围合感的基础上,使整个视野更为开阔。同时,庭院空间具有良好私密性和较强封闭感,这种私密性空间也十分适合个体交流[3]。
(二)外部空间质感
在外部空间处理上,该金融中心非常注重空间和界线以及界面的过渡处理,相关建筑内部尺度设计合理,同时还十分注重视觉美感,通过砖墙和金属框架交错搭配,提升整个空间的韵律感,而且相关高度变化拥有独特的节奏。建筑地面和底层主要设置为骑楼形式,打造出生动的灰空间,对两种界面过渡地带进行和谐处理,各种精致的绿化元素也对整个过渡空间起到一定的软化作用。环绕道路组成了广场界限,周围不设台阶,如此方便行人们进入广场,将广场变成人行道的有效延伸。此外,整个广场主要通过各种绿化及高差变化打造出层次性亚空间[4]。
(三)外部空间美感
整体美感方面,该金融中心呈现出一种协调统一的形态,因为其整体布局主要是对称形式,突出中央高层构筑物,整体明确清晰,主次分明。将相同母体、元素应用于围合广场建设当中,相关重复性元素赋予了建筑空间轮廓及外立面节奏和韵律感,使得整个金融中心构成某种协调、统一的整体美感[5]。
生动美主要可以从动态组织方面体现出来。动态空间及视线组织赋予了该金融中心更多的活力,并且整个广场设计十分重视人们行为连续性、空间整体性及视线动态性。尽管空间为静态、对称布局,但建筑体型充满变化。跳动的轮廓线、富含变化的体型等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的生动性,通过动静结合的设计,缓解了人们的视觉疲劳。广场中高低错落的立体绿化、连续性亚空间以及色彩艳丽的花木,使得人们行走其中能够体会到层次感和丰富变化,让整个空间全面流动了起来[6]。广场中部白色膜结构在周围亮丽色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生动轻盈,形象鲜明。在服务设施和环境方面,广场中设置了大量座椅供人们休息,丰富多样的绿植变化使整个空间层次得到了有效丰富,同时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草坪面积相对较小并点缀部分树木,减弱了整个空间的空旷感。广场中的活动场地以两个圆形抬升铺地为主,面积相对较小,抬升后构成视觉焦点,能够升华整个广场品位,而且相关膜结构可以视为一件优质艺术品,其美好轻盈的形象能够带给人们愉悦之感[7]。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群属于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形象标志,其和整个空间形态及外部空间环境呈现出互相影响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外部空间类型多样,涵盖多种功能要素及技术要素。因此,在对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开展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联系整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环境等特征,打造独具特色的外部空间形态,进一步提高空间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健康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鄭东,杨晗.传统书院型建筑设计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运用:以河北闾里汉文化小镇孙敬书院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1):139-141.
[2]刘东升,罗臣佑.温和地区公共建筑群净零能耗设计方法:以攀西产业园项目为例[J].四川建筑,2021(5):23-24,28.
[3]燕芳菲.住宅建筑群中的公共空间老幼友好型设计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21(4):36-38.
[4]顾卓行,杨春侠.基于多代理模拟的公共空间生形研究:以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路片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0(8):40-45.
[5]徐倖.大型文化建筑群的复合型公共空间组织设计:龙海市四馆一中心项目设计[J].福建建筑,2020(8):34-39.
[6]史延冰,肖煜.公共建筑群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城市,2008(4):49-52.
[7]邓雪岚.城镇新街区外部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22(3):25-28.
作者简介:
熊晶,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