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

2023-05-30 18:26邓希泉
人民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青年新时代

邓希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大历史观 新时代 青年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主题以及青年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以大历史观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牢固树立强烈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又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对青年群体的基本要求镜鉴自身存在的主要不足,以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强化自身素质,淬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

大历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去把握历史本质的科学方法,是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更宽广的社会领域、更全面的历史材料、更翔实的事件细节,以系统观念、全局意识、战略思维把握历史的主流本质和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运用大历史观得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因此,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大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无疑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认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这是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最大合法性来源、最大民意基础和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底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超过7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1—2022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DI)首次出现了连续两年的倒退下降,超过90%的国家在2020年或2021年下降;而连续两年下降者,更占40%以上。在全球HDI普降中,中国的HDI由2019年的0.761提升至2021年的0.768,逆势增长。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深刻体会历史结论和现实成就中展现出来的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规律性,以及面向未来的历史必然性,日益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历史必然。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决防止和杜绝国内外敌对势力通过意识形态渗透或“认知战”等方式来消解党的领导的合法性以破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图谋。国内外敌对势力是绝不愿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他们千方百计以造谣诬蔑或混淆视听的“信息战”“舆论论”“认知战”等手段,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破坏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虚无主义解构、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优劣论贬损、污蔑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作为唯一绵延不绝的文明的伟大,以所谓“政治正确”的议题冲击、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直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确保红色江山永不褪色、永不变色。

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一时期,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学术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并进行实践。比如,1938年4月,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鲜明地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谈及科学研究和四个现代化、引进和创新的关系时,就提出要“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东西”。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

中国式现代化既与我们党一直以来不断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一脉相承,又是对人口多、底子薄基础上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螺旋式发展。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进行现代化建设。周恩来同志在这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初步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规划了路线图。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同月的党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解决的是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现状基础上的基本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的现代化”继承基础上的螺旋式发展,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全面胜利实现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根植于中国人民一开始探讨现代化时就主张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底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相关理论最早在西方国家兴起和盛行,无论是现代化实践及其成效,还是现代化的理论和话语权,均是由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所主宰。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有影响力的现代化路径之前,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相当长时期被众多国家奉为进入现代化的圭臬,“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获得先发优势而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绝大多数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而实现。因而,模仿西方现代化老路的后发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鲜有成功进入现代化的范例。在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审慎对待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路及其理论,总是结合中华民族的底气骨气志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确认推进。1933年7月,《申报月刊》出版创刊周年纪念特大号,刊载“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核心论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方式,对“现代化”这个在当时非常新鲜陌生的社会科学词汇进行了集中使用和讨论。从政治宣示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要在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年中牢牢占据主流地位。毋庸讳言,这必定是一个逐步建设积累和巩固发展的过程,是新观念和旧观念、新文化和旧文化、新心态和旧心态等进行相互较量和此消彼长的较长过程。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积极汲取丰富的历史滋养,牢固树立历史自信,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进一步坚定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成功的历史自信。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天然的爱国主义者,但少数青年因青年群体具有情感波动起伏较大的固有局限,或因个人利益受损、国家面临困难、国际形势复杂等而左右摇摆、失去立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但部分青年尚未完全实现心理平等、民族自信基础上的平视,仍然出现了对我国各方面快速发展及其成就不自信或者低估的消极现象。少数青年盲目夸大我国发展水平、盲目自信而认为不再需要向其他国家或其他文明学习借鉴吸收的错误看法,固然不可取。但也有个别青年因不自信或自卑情绪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给予较低评价,影响了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尤其需警惕和解决。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国际地位,90.1%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世界上层水平的占53.7%;在军事实力方面,89.7%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上层水平的占50.0%;对于执政能力,83.6%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世界上层水平的占48.6%;在经济实力方面,79.8%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上层水平的只有32.4%;在文化实力方面,78.3%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上层水平的只有31.9%;在生态环境状况方面,61.1%的青年认为我国处在世界中上或上层水平,其中认为处于上层水平的只有20.8%。尽管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我国国际地位、军事实力、执政能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普遍较高,但认为我国在各个方面处于世界上层水平的比例不高,没有反映出我国真实的水平。这一调查结果,既有可能是因为青年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更高期待,也有可能是因为部分青年并不掌握充分的国际信息,还有可能是映射出隐藏在部分青年内心深处的不自信。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拓展国际视野,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评估我国的积极贡献,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现实效果转化为内心深处的自豪和自信。

提升世代依次更替是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路径的行动自觉。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进程吻合,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载体实现有效拓展。新生代与中年代、老年代等多世代并存,是任何社会均存在的客观现实。不断生成的新生代,总是处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之中。社会新价值观的产生形成或主导价值观的变化,正好与新生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人生阶段相重合。新生代一般会把社会重大变化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之中,又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进行直接彰显。从世界历史的进程看,一个社会新价值观的生成、主导价值观或优先价值观的转变,一般是通过新生代不断替代中年代和老年代的世代更替来实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环境。”世代依次更替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变迁的社会过程。新生代以新生活方式、新行为习惯、新青年文化等作为载体,在日常生活层面表现出新现象、新事物、新文化,为中年代、老年代所普遍直接感知并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回应和反馈,由此标志着新生代在社会结构中的全面生成。新生代的社会本质,就是新的年龄组群以相近的群体意识、相似的群体行为、共通的群体诉求、类似的社会期待进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并以相对稳固的社会群体方式采取社会行动和进行群体利益博弈。新生代社会地位的全面巩固,意味着社会结构中新社会群体的生成发展,意味着原有社会结构内的世代关系发生新变化。因此,以“90后”“00后”“10后”为主要世代组成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进入历史前台必须肩负的时代责任,使自身的世代转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和谐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社会革命,必然与青年作为新世代站稳脚跟、全面融入社会并充分展现生力军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最终依靠世代的和谐更替、有序更替、传承更替而更好实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中国式現代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是青年群体优先实现再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渐进过程。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引起的生产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自觉主动地向中年代、老年代虚心学习,形成和谐的世代关系,并通过文化反哺等作为载体,推动中年代、老年代发展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素养和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必须具备现代化基本素质的相关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青年应该具备的高素质相比,当代青年还存在一些差距,必须勇担使命,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拥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素养、现代化素质、综合能力。

主动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主要提供者。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了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和创造、成功推进和拓展现代化进程的崭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内生动力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对外扩张的外部动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原始资本积累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现代化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春民族基因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是青春的民族,中华民族的青春基因正是源源不断的现代化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社会成员朝着共同目标集聚众力、勠力同心的一致社会行动,强调团结合作。团结合作来自于信任,团结合作本身也是信任,越是有机团结和紧密合作,社会信任就越是强劲。社会团结合作既能催生内生动力,更能形成个体内生动力的叠加效应。从社会主体来看,内生动力的来源必然是以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主要对象。青年只有把自己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奋斗者,才能真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能否成功推进,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尤其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朝着共同目标的努力程度及其努力形成的合力大小。由此,新時代中国青年既要增强对党、政府、社会的信任程度,又要以自身的社会公德、友善举动、志愿服务等推进全社会信任的增长,形成全社会、全民族的有机团结合作。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成为更自觉主动的劳动生产者。更高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还有一些青年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耽于空想、怠于实践,甚至幻想着天上掉馅饼、一拳砸出个金娃娃来”。“啃老族”“宅”“佛系”“躺平”等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秉持对自身、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历史等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积极投身劳动力市场。

自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在科技创新方面挑大梁、担大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截至2022年末,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继续上升,位列第11名。应该说,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与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既要看到已有成就而树立起科技自信,又要看到现有差距而立志科技自强,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成为基础研究的排头兵。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日益受到重视。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科技实力实现跃升,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但不可否认,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低于发达国家15%至20%的普遍水平。此外,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对于基础研究的兴趣以及坚守长周期的基础研究的耐心、毅力等仍需加强。由此可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投身基础研究的意愿、兴趣、毅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态度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实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发挥作用。

形成理性的未来预期,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对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美好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理性预期和清醒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但并不会自动地为我们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接续的辛苦劳动,始终保持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精气神。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更不能做空想者、躺平者、搭车者、啃老者。中国社会科学院“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公平现象方面来看,分别有35.5%、33.3%、29.1%的青年认为在财富及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权利或待遇、工作与就业机会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尤其是正在进入社会结构中的“00后”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和现实情况有着更高要求和期待。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明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而是需要通过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实现的;也要明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是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压力、困难、问题、风险挑战作坚决的斗争。我国越是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式现代化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发展过程,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总是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的。”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理性对待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理性对待个人与集体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此外,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逻辑规律,超越既得利益和路径依赖,尽可能摆脱自身利益偏好,审慎科学对待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新现象、新事物。

全面提升以健康和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实践能力。每一位社会成员达到人的现代化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表征。“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以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发展。由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紅利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由2012年的30.0%跃升至2022年的59.6%,提高29.6个百分点。需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目前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把高质量青年人才作为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核心竞争力,不同国家之间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和基本目标。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是身心健康的青年。身心健康的青年,才能更好地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任。但当前部分青年的身心健康状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比如,少数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不达标、一些青年情绪问题和孤独感不断增多,还有一些青年深受睡眠问题困扰。第一,青年体质状况需要高度重视。从已有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来看,全国3—69周岁人口的体质达标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20—39岁的青年体质达标率振荡下滑。第二,青年心理问题加剧,情绪问题和孤独感不断增多。《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由此可知,党和国家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动员等方面统筹推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青年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身心健康状态好、精神素养高、劳动实践能力强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先锋力量。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兴青年群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1@ ZH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③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邓小平年谱》(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渴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青年新时代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