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侗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3-05-30 13:09刘青青王凌云吴东颜
今古文创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元宇宙非遗

刘青青 王凌云 吴东颜

【摘要】 侗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于一体,具有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侗族现存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地域隔阂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戏面临着表演形式传统、剧本和传承人缺失等问题以及传播空间萎缩的尴尬境地,成为亟待保护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经济下滑现象对各行各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对非遗这种线下业态来说,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同时也呼唤和刺激了元宇宙的到来,元宇宙的出现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保护侗戏的文化生态提供载体,同时也为侗戏的延续和发展营造新的传承领域。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发展等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本文对侗戏现存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探索数字洪流下侗戏如何才能融入时代语境,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元宇宙对侗戏的传承保护和侗戏文化的传播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非遗;侗戏;元宇宙;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8-010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8.032

基金项目:本文受2021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110669014)资助。

侗戏起源于贵州省黎平县,是受汉族戏曲影响改编,形成独具特色,集说、唱、跳于一身的侗族戏剧艺术形式[1]。侗戏的展演场地在侗寨戏台,创作蓝本融合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村民围绕戏台观戏聊天,由此可见,侗戏是侗族民众主要的生活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侗族民众人际交往的媒介,是侗族文化知识体系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文化气息[2]。但随着大量侗族年轻人涌入城市以及现代文明的融入,侗族民众的文化娱乐、审美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侗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此外,侗戏的传播遭受了巨大的传承冲击,迫于现实,多地侗戏戏台被封。在侗族村落之中,侗戏戏台是侗族文化开展的场所,也是侗戏传播的重要场地,戏台的封闭对侗戏的发展造成了难以预计的损失。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侗戏的传承与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元宇宙的出现为侗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元宇宙爆火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扩展了想象边界达到了理想境界,所以说元宇宙的出现和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而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利用好元宇宙,为侗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保障,是侗戏传承的一条优化创新路径。

一、非遗侗戏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表演形式传统,创新方式不足

侗戏的表演形式朴实无华,动人心弦,侗戏的基本表演形式是二人转或者二人台的形式。侗戏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在表演中,双人对唱时,当一个人唱完最后一句的时候,就会在音乐过门中走横“8”字来交换双方的位置,然后另一个人再接着唱下一句,这样直到这一段唱词结束。倘若戏台上的演员超过两位,则分组走横“8”字。侗戏的服饰和道具,都以日常穿着打扮为主,有的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制作。侗戏多数选择在侗戏戏台或侗族鼓楼进行演出,演出前要立坛请师,具有一定的演出仪式。但表演形式单一,演出形式缺乏创新。

(二)专业的戏师越来越少

文化的遗失,是传承的遗憾,侗族的戏剧之美,大多数是老一辈戏师在苦苦支撑,然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有威望且经验丰富的戏师越来越少。随着许多技艺精湛的老戏师年纪渐长,身体难以支撑继续表演,而老戏师们的相继离世,更让侗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年轻一辈迫于生计,只能选择放弃侗戏,外出务工。他们对侗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以及系统化的学习,导致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唱传统的侗戏,侗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年轻一辈难以领悟侗戏的灵魂,抓不住侗戏的精髓。语言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侗戏的传播,独具民族特色的侗语若是转换为汉语则失去了侗戏的灵魂,让舞台表演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侗戏传承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侗语基础,不然表演只不过是浮于表面,缺乏内涵。传承人稀少以及戏师老龄化现象,直接影响到了侗戏的传承与传播。此外,互联网的出现让侗族民众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侗戏在他们的文化生活中已经不再是占据主要地位。随着老戏师逐渐淡出舞台,侗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导致了专业戏师人数不断减少。

(三)传承方式脆弱

本文在对侗戏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许多老人在向晚辈教授侗戏时,没有书籍的参考,而是继续沿用了老一辈口头教授的方式,根据老一辈的述说及自己的理解来教授后一辈传承者。因此,戏师和演员很少有机会能接受相关专业培训,他们在对传承者进行教授的时候,也无法开展相对系统的教学。当传统侗戏学艺与生存问题相遇时,多数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修业来提升自己,或者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也不愿意学戏继续父辈的贫困。随着年轻人进城,为照顾子女的生活,其父辈也被接进城,其中包括戏师。侗族戏师在面临侗戏文化传承保护的重担时,在上述情况下找不到合适接班人,导致多数戏师抱憾而终。侗族年轻人缺乏传承意识,侗戏传承体系不完善,没有专属于戏曲类文化馆,造成部分戏班无演出场所的支撑以及缺乏政府支持等种种脆弱的传承方式,导致侗戏的传承力度不够,侗族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淡化。

(四)受众窄化,传播空间萎缩

侗戏的传承不仅表现为对戏师、演员的培养,还在于侗戏的受众面和传播空间。传统侗戏大多是对历史故事或重要事件进行戏剧化改编,主题创作范围选择趋于狭窄,受众大多数是本寨、本族人民,侗戏也基本使用侗语来呈现,语言的障碍使得侗族以外的民众难以听懂侗戏内容,没有延展到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中,为此侗戏受众面窄化[3]。侗戏的表演形式单一,很多受众对侗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熟悉,存在审美疲劳,剧本题材的构思以及唱腔等方面缺乏创新[4]。以剧本为例,传统侗戏剧本散落或遗失民间,缺乏有效管理和挖掘,同时戏师的减少导致剧本创作进展迟缓、创新不足,严重导致侗戏传播空间萎缩,制约了侗戏的传承。

二、元宇宙视域下侗戏保护路径探索

在信息化时代,侗戏要发展,就必须要推陈出新。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疑能在确保侗戏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迎合大众审美,增加侗戏的曝光度,提高侗戏的吸引力,加大传承筹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公众号、短视频、虚拟交互等数字化平台为侗戏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式,为侗戏的传播推广和保护做出突破。在已有的数字化平台之外,近年来爆火的元宇宙也为侗戏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元宇宙能够进行时空的转换,可以忽略物理空间把人和景投射在身边,从而形成一个孪生世界。探索元宇宙在侗戏中的应用场景,让侗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切入点。数字化手段的加入,不仅使非遗展示更加丰富,有效地突破了实体展览参与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难题,还能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享元宇宙发展新机遇。

(一)新媒体技术加持,实现传播传承突破

1.戏师培养的突破

戏师作为侗戏文化的传承者、解读者以及构建者,侗戏戏师的培养至关重要。利用元宇宙技术做好侗戏的视听平台或推送,让侗戏的传播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大众对侗戏感兴趣,从而增加受众成为传承人的概率。同时传统侗戏多为师徒面对面指导传授,利用元宇宙平台改变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学戏模式,开放多元化侗戏活态展演展示、数字多媒体学习体验,打造集侗戏展示、侗戏传承人展演、数字体验、互动打卡、文创消费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体验空间,降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在外务工的侗戏传承人及对侗戏感兴趣的学者学戏造成的影响,丰富学戏的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广泛性、互动性以及易保存性促进了戏师的诞生。

2.剧本整理和创作的突破

剧本作为侗戏戏师演唱的依据,是侗戏的文学基础。传统侗戏剧本因为无自身文字,传承多仰仗历代戏师口传心授,许多脍炙人口的剧本在这样的传承方式下遗失在侗戏历史,即便后来利用汉字记录侗戏剧本,多数优秀剧本也因为地域和传承人的原因散落流失于民间[5]。借助新媒体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进行整理、挖掘,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剧本可视化传播和存储。此外,由于受众的审美变化以及受众面的逐渐广泛,创作新的侗戏剧本需要注重满足现代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审美需要,利用元宇宙技术和数字平台了解受众需求,为剧本创作提供参考。在元宇宙的世界中,在完成侗戏数字化建模录入后,侗戏的爱好者可以在数字生活中反复观赏数字化的传统戏曲,近距离欣赏、学习传承人的表演。基于元宇宙创造性的特征,用户可以充分发散自身的创作思维,编排新的侗戏剧本[6]。

3.外在表现形式的突破

侗戏承载着厚重的侗族文化,多借助戏台、鼓楼、广场等实体场所进行展演[7]。戏师为传播的源头,传承者和受众为传播的终点,传播模式单一缺乏互动。元宇宙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源头和终点,改变了侗戏外在表现形式,表演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展演。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是推动更多元宇宙产品出现的重要支柱。积极运用如扩展现实技术,增加侗戏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出于侗戏传承与疫情防控的需要,“元宇宙”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永续载体与安全选择。将侗戏数字化存储记录,确保剧本的完整性,便于进一步推广。

(二)借助数字元宇宙的优势,多渠道、多元化进行信息传播

利用元宇宙平台,创新话语体系,改变“发言人”传统姿态,提高舆论管理能力,以此提升了传播价值。戏曲演员也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做好戏曲的传承,使戏曲能够真正回归到群众生活之中。侗戏的传承与推广更应该抓住此时机,借助元宇宙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到侗戏。利用数字平台,及时宣传报道演出资讯,加大侗戏展演的推广力度,从而形成传播新体系,此外,对舞美、音效等元素进行数字化创新,在保证受众审美需求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社会各类人士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侗戏的好奇感,增加受众群体。

元宇宙主张“虚实交互”的数字空间构建方式,无论是对传承人还是受众群体来说都是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对元宇宙进行访问,节省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并且形成万物互联互通、万象实时互动的场景。再者,元宇宙中采取沉浸式教学模式,传承人可以将现实世界完美地融合到虚拟的空间环境当中,真正实现一种切身、沉浸式的体验[8]。

(三)利用元宇宙提升侗戏的传播空间

元宇宙是基于数字技术而构建的一种人以数字身份参与的虚实融合的三元世界数字空间,是整合了虚拟现实、5G、web3.0、AI、云算力、大数据、区块链等多种新技术的虚实相融的社会形态和互联网应用,在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元宇宙视域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在其中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信息具有更丰富的生产及表现形式,用户具有新的需求与体验,用户的信息行为与传统环境存在着异同。

侗戏的表演一般在生源地进行演出,近年来,难以形成大流量的人员聚集,经济还未恢复到之前的繁盛,加之搭建表演舞台耗费资金,入不敷出,导致侗戏的发展每况愈下。元宇宙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空间及人物等多方面限制,实现虚拟现实之间的信息穿梭。

侗戲的表演依靠剧本来进行角色塑造和舞台创建。首先,“元宇宙”应用于侗戏舞台艺术中的数字替身不仅能创建出贴合现实的虚拟形象,也使得侗戏中角色形象具有多变性。利用受众群体的反馈激发出来的内容进行创作,可以形成良性的闭环。观众能够通过平台来与虚拟戏师进行交流学习;其次,“元宇宙”中创建的平行时空能够打破传统的表演形式,将电脑创造出来的虚拟场景和实际的表演场景联系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且直观地感受到舞台表演的氛围;最后,“元宇宙”实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新形态。“元宇宙”将推翻大家对舞台戏剧的刻板印象,让舞台艺术表演突破常规的呈现形式。虚拟现实与现实增强等技术可以为非遗侗戏传承带来更加真实的互动体验感[9]。

元宇宙通过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能够生成与现实世界状态同步更新且具有高拟真度的仿真空间,还原非遗存在的真实空间,为受众提供可互动性、有情感化的传播服务。青年作为当代社会“非遗”传承的主要受众者,他们对于“非遗”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虚拟交互的连接是吸引青年加入的最好工具[10]。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需要面授机宜、口传心授,从而实现世代相传。

三、结语

艺术戏剧的发展关键在于交流、创新和融合,作为少数民族艺术戏剧的代表,侗戏在经历现代文化的冲击、面临传播空间萎缩、戏师传承人减少以及传承方式脆弱等困境,通过上述探析侗戏的数字化保护路径,其主要思想在于,数字化时代对侗戏的保护实质是对传承的制度、主体和环境的保护,以元宇宙为基础,利用XR(拓展现实)、高速无线通信网络技术(5G)、区块链技术、数字孪生等—系列技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的永久记录和创新传播。数字技术将侗戏转换成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特殊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更直观地推动非遗侗戏的传播,让更广大的受众关注并喜爱侗戏,让侗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以此让侗戏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扬、为侗戏顽强的生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护。非遗的创作具有可参与、可互动的特性,元宇宙进一步提升了线下活动与线上展示相结合带来的综合体验。“元宇宙”需要非遗,非遗的保护也需“元宇宙”化。民族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保护的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的结晶。侗族人民需要侗戏,侗戏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所以侗戏也应该得到全方位的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何琼.侗族戏剧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时代意义[J].民族艺林,2020,(03):118-126.

[2]吴建冰.论侗族戏剧中的民族认同[J].戏剧文学, 2017,(03):109-114.

[3]王庆贺.新媒体时代侗族传统戏剧的传承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0(05):27-31.

[4]成荣蕾.侗戏剧本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7,(10): 6-7.

[5]吴建冰.论侗族戏剧的汉文化影响与汉文化认同[J].河池学院学报,2019,39(03):33-37.

[6]楼庭兼.元宇宙视角下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应用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4):70-73.

[7]向娟.侗戏传承的场域[J].北方音乐,2018,38(13): 65.

[8]陈旺,李钰.元宇宙语境下对非遗传播的策略研究[J].声屏世界,2021,(S1):6-9.

[9]赵秀丽,任吴炯.“元宇宙”对舞臺艺术的影响与思考[J].教育传媒研究,2022,(04):89-90.

[10]陈旺,李钰.元宇宙语境下对非遗传播的策略研究[J].声屏世界,2021,(S1):6-9.

作者简介:

刘青青,女,汉族,贵州大方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王凌云,女,侗族,贵州凯里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增强现实。

吴东颜,女,侗族,贵州黎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元宇宙非遗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