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文化的语言特征分析

2023-05-30 02:10田丽娟
今古文创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言特征亚文化

田丽娟

【摘要】 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弹幕”这种一开始在小范围流行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始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诞生了专属于自身的“弹幕文化”。这一现象是网络语言发展的重要表达方式,是新时期随网络技术发展产生的独特语言风格,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探究弹幕文化的起源及中国化历程,指出弹幕文化的语言表达具有碎片化、空耳化与交互性特征,但同时又存在语言稳定性不足与规范性不高等方面的局限性,这势必会影响弹幕文化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弹幕文化;语言特征;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7-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7.041

网络是当代催生新文化现象的温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弹幕”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现象从小众范畴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因其即时交流、互动评论等特点,直接反映了当代视觉文化走向,并在青年一代中逐渐风靡起来。“弹幕”的英文是barrage,原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一战期间,指使用大量火力在短时间内对某一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覆盖射击,或者凭借大量发射的弹药充斥着整个空间,获得在命中率较低情况下击中目标的可能性,日本人翻译为“弹幕”,指由视频观看者发出的、大量以字幕弹出形式显示的评论,同时在屏幕上滚动、停留的现象。弹幕以其即时互动、内在地参与文化生产等特征,反映了当代视觉文化走向,因此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一、弹幕文化的起源与中国化

(一)弹幕文化起源

1995年,日本游戏公司CAVE创作了一款名为《首领蜂》的射击游戏。游戏的基本玩法是要求玩家控制飞机在充满整个屏幕的弹丸中移动闪躲,并射击敌人。由于不同弹丸的运动速度快慢不一,使得玩家必须集中精力才能不被击中,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大量弹丸划过屏幕时可以创造出绚烂的动态效果,这也使得游戏十分具有观赏性。从而使得这款游戏迅速风靡,并衍生出了大量类似的游戏。因此日本的游戏玩家将这类游戏称为“弹幕系射击游戏”。

2006年,日本一家叫作NIWANGO的公司推出了Niconico动画,这种动画不同之处在于,观看者可以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做出文字评论,且这些评论会从右至左在屏幕上划过,后来人可在视频相同时间段看见前者发出的评论。由于动画剧情的“高潮点”对观众情绪影响上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使得某一时间段文字评论特别集中,甚至遮盖了原本的视频画面,这种情况与“弹幕”火力覆盖十分类似,被日本网友称之为“弹幕视频”。2008年你,中国第一家弹幕网站Acfun(A站)创立,弹幕视频开始在中国被逐渐使用并流行,如今国内几大知名视频网站,除去原以“弹幕网站”著称的“哔哩哔哩”外,其他的诸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也相继开启了弹幕服务功能。

弹幕这一表达方式对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评论交流方式多样化提供了借鉴作用,“弹幕”的出现方式开始不仅仅局限于视频网站,在漫画、小说等领域也开始出现“弹幕吐槽”功能,学者们对弹幕的研究热度也在逐渐升温。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独特的“弹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壮大有着许多不同的声音,但它快速流行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短短数年间,作为“亚文化”的“弹幕文化”已经开始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

(二)弹幕文化的中国化

弹幕文化经历了从早期的直接音译到逐步解构创新,再到如今渐趋融合的三个阶段,已经体现出其中国化特色。目前弹幕的演变进程处于并可能将长期处于第三阶段,这就导致弹幕语言的词汇来源丰富多样。现有的弹幕语言以汉语为主,日语或小字符为辅,同时掺杂大量外来词和意译词。早期弹幕内容以外来词居多,大部分借自日语词,如:“前方高能”表示“请观众做好心理准备,即将出现十分精彩的内容或画面。”由于弹幕起源于ACG文化爱好者,使得早期的弹幕语言具有浓厚的二次元色彩,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中期弹幕内容在外来文化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始逐渐融合本国文化和汉语的相关表达方式,如:“打call”意思是“支持某人,粉丝为某明星在台下喊统一口号应援。”逐渐在弹幕中演绎出了“我为××疯狂打电话”“为××打漫游电话”等夸张的翻译用来表示对某人的支持。如今,弹幕中出现了更多与本国文化相关的语言或字符,如:“囍”原本是我国传统婚庆时祝愿吉利、美好的习俗,弹幕中也会出现“囍”来表达对情侣或某些CP组合的祝福。

我国弹幕使用的主体多为“90”后、“00”后,他们有较创新的思维能力,尤其在语言文化方面,这一群体有着很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国弹幕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弹幕文化的语言特征分析

“弹幕”作为网络时代催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新型交流方式,其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有学者指出,“弹幕”可分为普通弹幕、空耳弹幕和解说弹幕三类,这三类弹幕共同存在于一个共时层面。弹幕语言大部分都是一些带有表达情绪或评论性质的语言,人们以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借此获得某种存在感继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弹幕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的概念,可以理解成占据从属、次要与被支配地位,同主流價值观念和统治思想相联系的文化类型。美国学者博普诺(David Popenoe)在其所著的《社会学》中指出:“在某种程度下,亚文化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亚群体,这个群体既有自身的亚文化特质,又有总体文化的部分特点。”在弹幕形成过程中有它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碎片化的语言

“弹幕”文化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呈碎片化特点,这主要是其内容所决定的。符号学理论认为:人们的表达总倾向于用最简短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而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力来解读分析话语中的“言外之意”。这是由语言的经济机制所决定的,而弹幕的即时性、匿名性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反叛性”、自由发表言论的心理特点,这种碎片化的语言形式也满足了现代“快餐文化”的快节奏方式。例如:A站规定单条弹幕字数不得超过80字;B站则规定弹幕字数不得超过30字。这种碎片化的方式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符号内容的再创作的方式,使得弹幕呈多样化特色。为了证明“弹幕”语言表达形式的正确性,本文搜集了B站韩剧《匹诺曹》的736条弹幕,并对其字数做了以下统计:

由此可知:1~6个字符与7~15个字符的弹幕占比为39%和42%,在弹幕中居于主要地位。

(二)空耳化的谐音语言

“空耳”属于日语借词,本义为“幻听”。弹幕中的“空耳”现象是根据日语的发音特征在视频中产生的一种“谐音弹幕”。弹幕语言中存在着十分强烈的“空耳”现象,它并不要求传统翻译的“信”“达”“雅”标准,但能通过语音和语形转化,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例如:日语中的“愛してる”(中文译为“我爱你”)的发音与汉语中“a、i、xi、tie、lu”五个音节十分类似,因此弹幕中常将其翻译为“阿姨洗铁路”。换言之,空耳现象本身就是网络时代人们特有的翻译行为,是一种语音的谐音现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之间交流联系日趋紧密,必然会带来语言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在外来词产生过程中,一些词语往往会突破原有的语言义转化出新的临时性意义,从而添加出词的附属意义。例如:韩语中的“思密达”是韩语中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本身不表示任何色彩意义,但在社会接触和网络上关于韩国的新闻报道中,这个词尾在我国逐渐有了一丝嘲弄的贬义色彩,甚至在文化上,我国部分网民也将其看作“韩国人”代名词。

(三)语言内容的交互性

处于弹幕文化基础之上的弹幕语言具有鲜明的亚文化风格,以此形成的语言亚文化色彩浓郁。弹幕文化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目的是用来表达观众的主观感受。不同主体通过视频这一外部模式达成一种单项输出的对话形式,构建起一个新的对话空间。哈贝马斯(J.Habermas)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交往行为是一种在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和行为活动能力的个体间以及个体参与人数大于等于两个以上时展开的行为。在此项活动中主体间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参与主体在行为中以全体认可的规范准则作为自身的行动准则,这与弹幕发送者必须遵守的共同爱好和价值观不谋而合。

“弹幕”所带来的交流体验是前所未有过的。一方面,它让观众可以通过弹幕对作品施加影响,例如对作品的再创作便是施加影响的一种途径,观众通过对原作品施加“弹幕”解说、重构等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使得作品被赋予“弹幕文化”的新内涵。另一方面,“弹幕”的出现重新构建起了读者与作品甚至作品编剧的交流,这种沟通是通过“弹幕”的评论和某种形式的“再创作”而实现的。视频作品等原本是编剧与制作人的主观创造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弹幕”出现之前,观众只能被动观看已有的内容,编剧和作品处于权威地位。而基于作品再创作产生的“弹幕”则将这种权威打破了,经常在视频中出现“前方高能”“亮点在这→”等类似的弹幕,使得编剧对作品的细节处理得以被更多观众所发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观感,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观众对文本被动接受的刻板地位,使得观众的地位被赋予了类似创作者的“权威”而得以提高。

此外,从弹幕语言内容而言,观众除了发表与视频作品有关的想法,还会通过有指向性的“喊话弹幕”对创作者、内部角色以及弹幕发出后的后来观众进行“隔空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某种程度上算是单向性的,但当观众发出有指向性的“喊话弹幕”时,实际上也与其喊话对象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交流。例如:当视频的内容出乎意料时,观众可能会发出“给跪了”“编剧,请收下我的膝盖”等弹幕,这种弹幕是对希望吸引读者的编剧创作心理的一种良好的反馈,从这一角度上说,“弹幕”给予了观众跟平时接触不到的创作者之间平等对话的权利。关于交互性,它不仅拉近了创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样也会拉近明星和创作者的距离,例如:“Are you Ok?”(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出现的语句,由于英语发音不标准而产生一种莫名的笑点)便是对雷军的一种调侃,缩小了观众对雷军的心理距离。

这种交互性既是观众之间的互动,又是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观众通过发送弹幕对网络视频作品的内容进行探讨,或者对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继而实现弹幕的社交功能。

三、弹幕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

很多互联网学者认为弹幕是特殊时期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只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不具备长期性发展的条件。我认为无论哪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性,弹幕不仅是一定时期所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更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下的用户的发展状态和存在体验。因此,弹幕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生命力会愈来愈旺盛。但是,发展中的弹幕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矛盾与问题,这些是不容忽视的。

(一)语言缺乏稳定性

弹幕语言有着网络语言的特性—— “暂时性”,只在某一时期流行。部分弹幕语言新造词经过时间检验,融入了传统媒体,被大众所熟知。而出于娱乐心理等,弹幕语言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随机性,因此语言更替较快,十分不稳定。特别是新造词部分,一些基于偶然事件产生的词语形成一个“梗”,当这一热点事件逐渐随时间被人们所遗忘,这个“梗”也会随之消失,不再使用。例如:“给力”这一网络用语,最早出于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汉语配音版,2010年世界杯期间开始成为网络用语,但如今早已退出人们的记忆。

(二)语言缺乏规范性

语言的使用需要规范,何时何地使用何种话语都有着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但是,弹幕语言即时、自由的造词将这种规则近乎打破,例如:在某些热播剧的高潮片段,弹幕语言几乎充斥整个界面,观众不得不关闭弹幕保持最佳观感。同样,语言的创造也需要规范,我们组词造句表达意思,都在遵循一定的语法组合和聚合规则,并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造句,现实中某些观众为了彰显个性,创造弹幕时故意打破原有规范,创造出的语言自然不为大众所接受,甚至会被弹幕族群所抛弃。此外,对于一些不健康、低俗的语言我们更是要坚决抵制。

(三)弹幕的未来发展趋势

弹幕语言起源于日本ACG文化,但是在融入我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本土化,在我国文化的熏陶下,弹幕的扩大化发展趋势不可阻挡,这一语言形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视频软件,开始逐步渗透到漫画、小说等文化领域,学者们对弹幕的研究热度也在逐渐升温。弹幕的发展在未来会延伸到多种文化交流领域,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新兴方式。

四、结语

弹幕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共享体验,增加了观众观看视频的娱乐性。它的出现与发展创造了大量商业契机,使观众与平台、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提高了用户的黏性。弹幕文化的兴起,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身独特性和用户自身的需求,这些都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成果。弹幕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流行现象,也为网络技术发展注入了不少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了社会压力,丰富了情感表达的渠道。与此同时,弹幕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向主流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矛盾。目前弹幕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提高观众的素养来解决,大家应当对弹幕形式有选择性的应用,在克服弊端同时让其逐步转入大众传播之中。虽然当前的弹幕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但我们应当看到它未来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给予它积极的引导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刘佚伦,曾智.论中国网络传播语境下的弹幕文化[J].艺术评论,2018,(02).

[2]张敏,“弹幕”流行的文化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

[3]付晶晶.新媒体时代的弹幕文化现象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18).

[4]杨小禾.亚文化视域下的弹幕文化分析——以bilibili网为例[J].大众文艺,2018,(10).

[5]熊梦.弹幕文化现象探析[J].传媒论坛,2019,(2).

[6]赵珍萍.弹幕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5).

[7]李晗.弹幕文化大众化的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

[8]卢昊晋,曾兰兰,郭宇贤,陈怡梦.“弹幕”文化兴起成因分析[J].西部廣播电视,2019,(21).

猜你喜欢
语言特征亚文化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
物流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高职校园不良亚文化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