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东玫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广东 韶关 512025
痉挛型脑瘫作为脑性瘫痪的常见类型,主要是指胎儿或者婴儿在发育期间脑部遭受非进行性损伤后,导致永久性姿势发育以及运动障碍,且大部分患儿下肢肌群因痉挛产生屈髋、屈膝、足下垂等现象,直接影响其步行能力与下肢运动能力[1]。据相关数据显示,痉挛型脑瘫的发生率约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左右,给患儿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造成极大危害[2]。若未能够尽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随着疾病持续加重,可促使患儿关节以及肌肉出现挛缩以及变形,需引起临床重视[3]。针对此,临床除了常规治疗之外,可选择综合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下肢能力,虽然取得过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效果并不理想[4]。随着临床不断深入分析,发现联合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效果更好,其属于新型康复设备,能够显著增强患儿的下肢肌力,同时减低其肌张力,促进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改善[5]。但目前临床相关报道较少,本文对此展开试验,报告如下。
选择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22年3月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按随机排列法进行划分,每组各30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4岁,平均(2.61±0.7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5岁,平均(3.01±0.62)岁。两组基础信息相比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患儿亲属均知情,自愿参与此次试验;(2)与《小儿脑瘫的防治与康复》[6]中诊断相符;(3)病历资料齐全者;(4)能够理解简单指令。排除标准:(1)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关节固定挛缩、严重癫痫、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家族遗传性疾病者;(2)依从性差,难以配合治疗者;(3)中途退出试验者。
对照组:开展综合康复训练。(1)帮助患儿执行坐起、翻身、站立、爬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期间可通过玩具、语言等形式引导患儿锻炼,30 min/次,2次/d。(2)指导患儿进行肢体关节伸展活动,当上臂肘关节伸展过程中,患儿可保持站位或者坐位,握住其关节活动部位,成为作用力的支撑点,另一只手可帮助患儿执行伸展活动。而下膝关节伸展过程中,帮助患儿采取平卧位或者坐位,将其下肢放松,双手放置于膝关节上端以及踝部,帮助其完成膝关节的伸展活动。30 min/次,2次/d。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德国RECK公司,Motomed Gracile),开展被动与主动交替锻炼,首先执行5 min的被动锻炼,再更换成5 min的主动锻炼,结束前再执行5 min的被动锻炼。其中阻力可按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常0~15 N·m,最高不得超出18 N·m,速度15~30 r/min,30 min/次,1次/周。两组持续治疗12周。
测评两组总有效率,若干预后肌张力恢复或者减少两级以上,肌力恢复或者升高两级是显效;干预后肌张力减少一级,肌力提升0.5~1级是好转;干预后未获得上述结果是无效。总有效率是显效+好转[7]。
干预前后分别评价两组双下肢痉挛(Ashworth)、踝关节活动度(ROM)、粗大运动功能(GMFM)。①Ashworth:满分5分,得分越高下肢痉挛程度越严重[8];②ROM: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踝关节活动度越好[9];③GMFM:内容涉及手眼协调、操作能力等方面,各项赋值0~3分,得分越高粗大运动能力越强[10]。
统计两组干预前后的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存在统计学。
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高出对照组63.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n(%)]Tab.1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n(%)]
干预前两组Ashworth、ROM、GMFM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Ashworth低于对照组,但ROM、GMFM高出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Ashworth、ROM、GMFM的变化(分)Tab.2 Changes of Ashworth, ROM, and GMFM in two groups (points)
干预前两组1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但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的变化Tab.3 Changes of 1 min walk distance and 10 m walking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脑瘫通常是由发育期间胎儿或者婴幼儿受到各类因素的干扰,使得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症候群,临床症状以持续性的中枢性运动及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为主,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功能障碍以及行走困难的情况[11−12]。由此可见,脑瘫成为小儿残疾的重要原因,尤其以痉挛型较多见,针对此,积极控制痉挛成为脑瘫治疗的主要部分。
既往,临床多选择综合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其中包含坐起、翻身、站立、爬行等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以及肢体关节伸展活动,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但未能提升其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不利于其他运动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不佳[13−14]。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效果更好,可进一步提升整体效果,促进病情尽快稳定,为患儿预后提供保障[15]。从本研究结果中看到:研究组总有效率高出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Ashworth、ROM、GMFM、1 min步行距离、10 m步行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能够增强患儿的运动能力,使其肌力与肌张力改善,同时恢复踝关节活动度,改善下肢痉挛情况。经分析发现,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功能包含控制痉挛以及电机助力运动两大类,前者能够持续性感应脑瘫患儿在运动期间的肌肉张力,自动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类痉挛情况并对症处理,工作原理为患儿使用智能运动系统期间,一旦出现痉挛后机器运转明显变缓甚至停止,随后向反方向运动,以此解除痉挛,放松肌肉,同时预防肌肉与关节受损[16]。后者则是在患儿肌力较差或者无法自主运动后,利用电机带动患儿肢体运动,一旦患儿肌力不足,电机阻力可能降低至0,此时患儿可通过微小的力量就可踩动踏板;直至部分肌力恢复后,能够抵抗自身重力以及部分阻力时,可发动电机辅助患儿完成踩踏循环;最后当患儿能够抵抗阻力运动后,可适当调整阻力参数,使患儿在抗阻力下完成踩踏循环[17]。由此可见,该系统包含主动与被动交替的运动模式,对改善患儿的运动协调性上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更为显著,能够增强患者运动能力,促进踝关节活动度恢复,减轻下肢痉挛程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