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苑升
河池市金城江区长老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河池 547000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逐渐得到普及。利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丰富市场上的蔬菜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从选种、育苗到播种、浇水、施肥,实现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效果。此外,种植人员还需要对大棚内的环境进行监测,科学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进而调节蔬菜的生长发育进程,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最终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1.1.1 蔬菜种类选择与育苗。①蔬菜种类选择。大棚内适合种植茄果类、绿叶类、薯芋类等多种蔬菜。种植人员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种植耐低温、耐高温、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及对光照要求低的蔬菜种类及品种。②育苗。种植人员可采用穴盘育苗技术进行育苗。该技术以草炭、蛭石等轻基质材料为育苗基质,可以达到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育苗效果,适用于大棚蔬菜种植,且能够与现代温室技术配套,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育苗[1]。在选择好适宜规格的穴盘后,种植人员可将草炭和蛭石按照2∶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然后粉碎过筛,再加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最后装盘备用。
1.1.2 消毒。在大棚蔬菜定植前,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消毒工作(主要包括土壤消毒和棚内环境消毒),以防棚内病原菌对蔬菜幼苗造成危害。当前,常见的大棚消毒方法有闷棚消毒、熏蒸消毒、蘸根消毒等。其中,高温闷棚消毒在大棚蔬菜种植中较常见,不但可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而且可以消灭棚架等表面的病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良好的消毒效果,但只适宜在夏季开展。在闷棚前,种植人员应先在棚内撒施生石灰,然后深翻土壤,再在棚内灌入适量水,最后在土壤表面覆盖地膜,以提高消毒效果[2]。熏蒸消毒是一种利用消毒药物气体或烟雾进行消毒的方式,可以和高温闷棚同时开展,达到杀菌、消毒、杀虫的目的。蘸根消毒是一种针对蔬菜幼苗的消毒方式,能够防治蔬菜苗期的病虫害,如根腐病。在蘸根消毒时,种植人员可用0.2%~0.3%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蔬菜幼苗,但需要严格控制溶液浓度。
1.2.1 肥料管理。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种植人员要重视肥料的施用,尤其要重视底肥的施用。底肥是为蔬菜全生长发育期提供养分的基础肥料,最好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在选择底肥时,种植人员可搭配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无机肥、中微量元素肥等[3]。例如,部分种植户采用“秸秆+商品有机肥+菌肥”的基肥施用方案,利用秸秆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从而提高蔬菜的品质。在施肥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秉持“全田翻耕,定向施肥”的原则,先将秸秆均匀撒到田地,然后深翻土壤;在起垄做畦时集中施肥,如果是种植叶菜类蔬菜,也可以全园撒施。在施用底肥时,种植人员宜选择缓释肥,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添加中微量元素肥,以改善土壤的营养条件。
在施足底肥后,种植人员还需要根据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进行合理追肥。其中,冲施肥是常见的一种追肥方法,具有吸收快、肥效好的优势。在追肥时,可先将固体化肥溶解于水中制成母液,然后随水冲施;如果是有机肥,则需要将其提前浸泡10 d左右。在追肥的过程中,平衡施肥至关重要。如果施用的肥料过于单一,蔬菜易出现生理性病害。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平衡好肥料的种类,交替使用多种肥料。此外,冲施肥不宜过勤、过量,否则会造成蔬菜徒长,导致品质下降。
1.2.2 光照管理。光照是蔬菜生长的必备条件,会决定蔬菜的长势,对蔬菜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根据种植地的日照条件及蔬菜生长发育对日照时间的需求对光照进行合理调整[4]。例如,秋季光照时间缩短,光照强度减弱,大棚蔬菜容易出现黄叶、落叶等问题。种植人员可以在天气晴好、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打开大棚顶部的通风口,让棚外的阳光照射进来,在增加棚内的光照同时提高棚内气温。如果遇到多雨天气,种植人员还可利用人工补光适当改善棚内的光照条件。
1.2.3 土壤水分管理。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根据蔬菜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全面做好土壤水分管理工作。在定植前,种植人员需要确保土壤水分含量适宜,使秧苗顺利完成缓苗、扎根。在秧苗长出新根尖时,需要控制水量,以促进蔬菜根系生长。在结果期,种植人员需要浇催瓜水等,保证蔬菜产量[5]。例如,黄瓜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水量不同,种植人员需要科学把握其灌溉量和灌溉频次。在黄瓜幼苗时期,种植人员需要在定植前浇透水,在缓苗后浇缓苗水;在黄瓜生长旺盛期,种植人员需要根据黄瓜生长状态灵活调整灌溉量;在黄瓜结果期,每隔7~10 d 灌溉1 次小水;在黄瓜收获初期,每7 d灌溉1次;在盛果期,每三四天灌溉1次。
1.2.4 棚内温度控制。在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科学调整棚内温度,尤其需要关注蔬菜开花期和结果期的环境温度,确保棚内温度适宜蔬菜生长[6]。例如,在蔬菜开花期,棚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花粉失去活性,影响蔬菜产量。此外,棚内温度过高时,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易出现落花落果问题,严重影响蔬菜产量。种植人员可以通过调整卷帘的方式控制棚内温度,也可通过加强通风的方法降低棚内温度。
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会对蔬菜造成污染。在蔬菜种植中,香菜、芹菜易受蚜虫危害,茄子、黄瓜、番茄等蔬菜易受白粉虱危害。对于这些趋色性害虫,种植人员可在大棚内悬挂黄板或蓝板诱杀[7]。在使用色板诱杀害虫时,工作人员需要用细线将色板悬挂起来,悬挂位置一般要高出蔬菜顶端5~10 cm,每667 m2悬挂20~25 块色板即可。除了悬挂色板外,蔬菜种植人员还可在棚内安装杀虫灯,诱杀具有趋光性的害虫。
化学防治技术通常是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且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例如,番茄生长过程中易感染细菌性溃疡病、疮痂病等,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种植人员可在疮痂病发生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两三次[8]。黄瓜在生长过程中易感染角斑病,导致叶片上产生斑点,影响黄瓜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提高产量。种植人员可用2%的春雷霉素500~600倍液防治黄光角斑病。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农药容易残留在蔬菜的叶片、果实上,进而可能被人体吸收、积累,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大棚蔬菜种植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
农业防治技术是指运用农业生产手段,如科学选种、调整种植时间、优化水肥管理等,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实现全程化的病虫害防治。在选种阶段,种植人员需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并培育无病虫害的壮苗。在选好优良品种后,还要对大棚内的土壤进行翻耕、消毒、晾晒,消灭各类病菌,为蔬菜种植打好基础。在水肥管理方面,种植人员需要科学调整灌溉量和施肥量,根据蔬菜不同生长时期的需求调节水肥,防止蔬菜因缺少营养而产生病虫害[9]。种植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棚内温度、湿度的管理,定期通风,调节棚内的光照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蔬菜感染各种病虫害的概率。此外,当前很多大棚重茬、连作现象严重,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提高重视,科学安排蔬菜种植种类。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无毒、无害、无残留的特点,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是一种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例如,绿僵菌杀虫剂可以防治200 多种害虫,既能防治地上害虫,又能防治地下害虫,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连年使用[10]。当前,常用的生物药剂包括淡紫拟青霉、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安全可靠、无残留,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此外,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但能够有效防治大棚蔬菜病虫害,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推动大棚蔬菜种植实现生态化发展。
随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种植人员将目光聚焦在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方面,以绿色、环保为基础理念,充分发挥现代蔬菜种植技术的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无公害蔬菜是指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GB3301/T 007.1—1999)生产的蔬菜。该标准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条件、农药及肥料的使用要求进行了规定,有利于降低蔬菜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中,种植人员需要减少农药的使用频次和使用量,不得使用无生产许可证、无农药登记证、无产品合格证的化学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可以使用农用抗生素、微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11]。在未来的大棚蔬菜种植中,种植人员需要顺应市场需求,改进病虫害防治方法,加大力度生产无公害蔬菜,提高蔬菜的品质。
从生产标准上来看,无公害蔬菜只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限制,而有机蔬菜要求不能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转基因技术等,是一种更加安全的蔬菜产品。在生产有机蔬菜时,种植人员需要按照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 19630—2005)中的要求,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不得使用化肥,也不能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确保蔬菜的生长完全遵循自然规律[12]。有机蔬菜的生产标准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有一定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有机蔬菜与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的区别
栽培大棚蔬菜能够有效丰富市场中的蔬菜种类,满足消费者的饮食需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种植人员需要科学选种,加强对蔬菜的水肥管理,尽可能选择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大量生产无公害蔬菜,适应新时期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为减少蔬菜种植中的人力投入,推动大棚蔬菜种植走向现代化,种植人员还需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智慧化管理系统,利用智慧化平台对大棚蔬菜进行精细化管理,促进蔬菜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