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美
“雨课堂”作为一种现代化智能辅助教学工具,于 2015 年 8 月由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推出,先是2016 年 2 月初在全国一些高等学校进行分散教学试点使用,当年 4 月,各大教育单位和教育场所正式开始无偿免费使用,现在已经在各大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职校语文课一般面临课时少、集体上课班额人数多的困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般较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使用“雨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职校语文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存在的难题;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程和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一、基于“雨课堂”的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雨课堂”覆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巩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了“黑板+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流程及教学评价体系见表1。
下面以课文《秋声赋》为例探讨基于“雨課堂”的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一)课前微信+线上雨课堂预习
在上课前两天,笔者借助雨课堂给学生推送课前预习 PPT,PPT 第一部分是本篇课文《秋声赋》需要学生提前完成的预习任务:读懂课文《秋声赋》;疏通文义;理解秋的配属:刑官、于时为阴、兵象、商、夷则的意思。第二部分是关于秋的配属“刑官、于时为阴、兵象、商、夷则”的知识讲解。第三部分是插入一些关于秋的配属的中国大学MOOC、腾讯、优酷等平台上的视频。第四部分是课文《秋声赋》的译文。并再次提醒学生课前预习时,对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可点击该张PPT 右下方的“不懂”按键,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知识就点击“收藏”按键。后台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第三节关于“感叹人生”的内容“不懂”,于是,笔者就在上课前针对他们的预习情况对 PPT的内容进行改进,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一份为该班学生量身定做的 PPT,同时,还会根据知识点的预习状况调整授课进度。
(二)课堂线下多媒体+线上雨课堂教学
1.扫码签到,进入课堂
上课时,教师打开上课使用的 PPT,把 PPT 和微信相关联,学生扫屏幕上弹出的二维码完成签到考勤并进入智慧课堂,教师的手机可以用来控制屏幕及PPT ,相当于智能遥控器。
2.练习导入,引出新课
教师通过雨课堂发送多选题“关于欧阳修的文学常识,下列正确的有”及填空题“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考查学生对欧阳修的认识。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的手机上会显示答题结果的统计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关于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并引出新课。
3.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信息,教师可以为该班学生量身定做课件,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该部分主要包括细读明意、研读明法、品读明旨、拓读明理四个环节。利用雨课堂的各种练习功能如填空、主观题、单选、多选、投票互动,边介绍边考查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利用雨课堂随机点名、弹幕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实现立体沟通。
(三)课后微信+线上雨课堂巩固
课后,“雨课堂”系统会自动统计该次课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的数据,其中得分最高、答题时间最少的为优秀学生第一名,反之得分最低、答题时间最长的为“预警”学生第一名。笔者一般课后会通过雨课堂给优秀学生发送微信小红包,学生学习语文、课堂参与做题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这些数据也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提供参考,为教师判别哪些学生学得比较好,哪些学生可能跟不上;还可以让教师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不好,需要下节课重讲或课后加强巩固。如学习《秋声赋》时,学生比较难理解秋的配属和作者借“悲秋”来表现豁达超然的情怀,课后教师就可以利用“雨课堂”给学生发送关于秋的配属及欧阳修知人论世的课后学习视频。另外,课后还可以利用“雨课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后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观摩,提高学习能力,并完成小组讨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理解。
二、雨课堂软件的优点
(一)使用便捷
雨课堂软件是PPT的一个插件,它的使用不需要搭载高级的工具,授课时也不需要上传课件,学生更加不用下载软件,它融合了微信及PPT的功能,教师和学生使用起来都非常便捷,雨课堂的使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简单的步骤:教师微信扫一扫开启二维码授课,将手机变身遥控器,学生微信扫一扫登录签到,教师根据签到数据,核实实到人数开始授课,学生可以同步接收到教师授课的PPT,课堂上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点击“不懂”按钮,以便课后进一步巩固,也可以点击“收藏”按钮,以便复习,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缩略图了解每个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作授课调整。练习互动时单页练习题可以按“发送此题目”按钮发送到学生端,还可以计时作答,整套试卷只需要按一下“试卷”按钮就发送到学生端,甚至可以随时收卷,整个使用过程非常便捷。
(二)互动性强
传统的语文课堂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容易出现紧张心理,问题回答结果往往不太满意;雨课堂中,教师可以时不时使用随机点名功能,很好地提醒学生要紧跟教师步伐,不能分心,“雨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及同学互评功能,让学生真正转变为课堂上的主体,更让他们喜欢的是它的匿名投屏弹幕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匿名对问题的看法畅所欲言,这很好地解决了不少学生不敢在课堂发言的难题。“雨课堂”的出现让学生更轻松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课前课中课后有机结合
“雨课堂”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三者的有机结合。课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传送的课前预习材料提前学习,教师根据后台数据跟踪学生课前预习的进度,并精准地掌握他们学习的状况;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数据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因材施教,通过雨课堂的各种练习功能,师生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数据借助“雨课堂”发布巩固作业。另外“雨课堂”还具有课堂录像回播的功能。学生可以重复多次学习授课内容,该次课程学习效果不好或基础差的学生能借此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数据便捷翔实
期末给学生评定平时成绩是不少职校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有了雨课堂,这个烦恼就有了解决的办法,“雨课堂”每次课后都推送“课后小结”的消息,根据此项数据内容,教师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雨课堂每张 PPT 的右下角都有两个按钮,“收藏”和“不懂”,学生对于不懂的内容可以按“不懂”按钮,教师在后台根据数据统计,加强讲解该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此外,“雨课堂”大数据还能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制定分层策略,有利于提升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雨课堂可以让教师更加轻松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
三、基于“雨课堂”的职校语文教学效果
(一)教师教学压力减轻,实现良性循环
使用雨课堂开展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后,教师更加轻松。课前扫码签到考勤在大班上课中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而且后台数据方便期末统计;课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雨课堂记录的教学数据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按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雨课堂可用的授课内容相比传统教学更加直观和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另外,雨课堂良好的互动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使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变得积极踊跃起来;有了雨课堂的后台数据,课后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也轻松多了。這不仅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了良性循环。
(二)学生满意度增高,提高学习成绩
学期末,笔者在使用雨课堂授课的跨境电商2001和2002班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提升了不少。95.1%的学生觉得使用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90.1%的学生认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明显提高;有80.2%的学生认为雨课堂教学模式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90.1%的学生觉得雨课堂教学模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好或较好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感到满意;有94.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使用雨课堂进行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课程是职校学生公认的无用、学不好、不想学的课程之一。如2019年(跨境电商1801班)、2020年(跨境电商1901班)学生语文期末成绩大部分集中在60-79分,两个班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8.16%和60.23%,80-100分数段的学生占比分别只有10.11%和18.21%,不及格率分别为21.73%和21.56%,总体成绩相当不理想;从2021年开始,笔者在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雨课堂教学模式后,2021年(跨境电商2001班、2002班)学生语文成绩优良率的占比分别上升到38.16%和40.62%,不及格率降到11.05%和8.65%。
这充分说明雨课堂在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后有力地提升了课堂师生互动效果,明显增强了学生的满意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雨课堂”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数据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教学时间及空间限制的问题。合理利用好这一智慧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职校语文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缺陷,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职校语文“雨课堂”教学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与探索,在保持“雨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克服不足,不断改进,最终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帅国.雨课堂: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2]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50 -54.
[3]李梦霞.雨课堂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3):130-131.
[4]张静,江海燕,杨艳芳.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2021(2):29-32.
责任编辑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