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华
“当我们的视线扫过页面时,一个一个字符缓慢地进入视网膜的中央,被分解成无数信息碎片,之后又被脑整合在一起。通过多年的练习,这些过程变得高度自动化、无意识化,由此我们错误地认为阅读既简单又轻松。”但事实表明,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难以理解题目所表述的意思,缺乏数学阅读的能力。有实践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课本百分之八十的内容。这百分之八十知识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的核心能力是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一般不能通过直接阅读而得到结论,需要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并进行加工后发现知识,进而获取知识。故数学阅读需要帮助学生踏上思辨阅读的路途,使学生拥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值得思辨的点自行作出反应,从而用理性的思考去进行数学阅读。
一、精读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小学生粗读数学题并不能准确把握文字背后的精确意义,需要加以细读反复推敲,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因此,必须要求学生读题三遍。第一遍泛读,大体理解题目意思;第二遍批注式细读,圈点划批,标出条件和问题,将细节处或关键词用圆圈圈起来;第三遍回忆式精读,“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细读之后在脑海中搜寻相关联的知识点并列举出来,手脑并用,从多角度刺激大脑,有效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二、再现
数学阅读思辨过程是一个把数学文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或者转化为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的语言,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将被动式的输入模式转化为主动式的输出模式的再现回流过程。
1.读出自己的语言
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它要求手脑结合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通过阅读得出结论。因此,思辨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口头表述出题意。教师可以用一些相对固定的模式帮学生厘清大体思路,例如:顺向思维表达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逆向思维表达为“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顺逆向思维结合表达为“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不知道什么”。用这些句式进行题意的复述,内化理解,外化表达,将无声转化为有声,将语言转化为思维,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结构有深度、完整的理解。
2.读出媒介的图形
数学题目中的文字、数据和学生的思维之间不能很好地建立沟通,不能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感。要想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復杂关系,必须培养出学生阅读的画面感,而脑海里的画面感,要依靠图形作为媒介,借助画图来建构关系,帮助理解。
有些题看上去毫无头绪,其实只要将数的问题转化成形的问题,数形转换,找出关键,即能从形中寻找出计算方法。数与形都是表征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算式的回流,这样才能打通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数学通道。
3.读出隐性的条件
在数学题目中,有些条件隐含在定义、图形等中,含而不露,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和充足的知识储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阅读,从显性的文字中读出隐性的知识点,冲破思维障碍的边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反三
数学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的叙述,更应该深入本质,抓住思维点,以点带面,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获得更深入的思考,在那些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实背后发现一些共通的本质。
著名哲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语言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数学阅读需要用思维剥去语言的外壳,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套用一段话:我觉得数学课不必教得太窄、太赶、太死,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各种有益的“阅读因素”,把数学课教得丰厚一些、从容一些、大气一些,更有数学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