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困境与路径

2023-05-29 03:07李梓卉
公关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高等院校实效性

李梓卉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德育教育工作開始出现,并渐渐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关注。但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陷入了困境,影响了整体教育的实效。在此背景下,探寻问题、走出困境成为了现阶段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作为载体,首先分析网络德育教育的特征,接着就教育困境以及解决路径展开探究,希望能够为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高等院校,网络德育教育,实效性

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平台之一,互联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陈出新,灵活地运用网络技术、媒体,积极构建网络育人机制,为高校德育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添砖加瓦”。那么,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陷入了哪些困境?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走出困境,提升教育实效性呢?本文分析如下。

教育内容海量化、传播性强以及教育形式多样是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显著特征。首先,教育内容海量化。随着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助推了各大资讯、媒体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信息,这为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善于甄别、利用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渠道、方式进行拓展,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让学生更愿意认可、接受德育理念,形成健康、积极的三观[1]。并且,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传播德育理念、信息,这与学生日常习惯、需求也是非常契合的,便于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其次,传播性强。互联网环境下,不会被时空约束,而且互联网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吸引学生踊跃投入进来,获得更加显著的教育成效。最后,教育形式多样。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手段,通过微信、微博等来传播德育理念、信息。如此,不论何时何地,学生都能够进行学习。而且,这也可以促进线上、线下教学之间的完美融合,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实现思想品质、道德素养的良好提升。

1.主体的大众化,教师主导弱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良好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的过程。在过去,教师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掌握了信息发布平台、媒介技术以及权威信息,主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不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信息的发布途径,都从最开始的单向度、集中式逐步向多向度、个性化转变[2]。这就意味着师生在互联网处于平等地位,二者都能够进行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播。在此期间,教师不再“独占”信息发布平台,也丧失了传播信息的优势,学生也可以从各种渠道,与如自媒体、其他传播主体互动,产生不同的声音,以此互相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性。除此以外,有的教师传统理念根深蒂固,依旧沿用老旧的方法、手段开展教育工作,未能将网络信息加以整合,也无法精准地把握话题走向。长期处于这种模式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最终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而且,与以往“说教”式教育相比,学生更容易认可、接受网络环境下的自我教育;与传统的理论灌输相比,学生显然更喜欢网络环境下的“嬉笑怒骂”……以上种种,都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这无疑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教育内容零散,严重缺乏深度

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内容与当代社会主流思想是否契合,是否能够将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进行集中体现,是否能够引领学生思想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与思想德育工作效用的发挥存在密切的关联[3]。现如今,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德育教育平台,让网络社群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就实际教育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不少网络媒体、平台传递的德育教育价值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高校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直接将大量的信息、资源发布至校园网络平台,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深度设计更是谈不上。这就无法保证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价值,导致其与主流教育思想相偏离。

3.传播途径无序,冲击育人秩序

近些年,各种社会事件、热点问题被网络媒介曝光,大幅提升了信息的扩散范围、速率。在此情形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速度也更快,但是,许多谣言也由此产生,导致了价值失序,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传播主体媒介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会恶意传播不实消息,只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其次,信息传播内容过于零散,这就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了谣言的形成。再次,传播速度较快,助长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最后,热门话题、信息停留的时间不长,部分未曾经过证实的消息被大肆宣扬,一传十、十传百,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对于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一些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展开网络活动的人“随波逐流”,对于不实消息、错误信息等都“照收不误”,更有甚者,被不良思潮侵染,带来严重的后果[4]。纵观高校,可以发现近年来发生了许多网络群体事件,增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概率。简单来说,就是个人更容易被群体影响,做出更极端的决定、行为。这就意味着相关高校应正确认识网络,明确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警惕网络谣言,以免其危害高校乃至社会秩序,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构建优良的网络空间。

4.缺乏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不高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下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又一困境。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德育知识是乏味、枯燥的,对这门课程往往提不起兴趣。加之,部分教师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导致课堂沉闷,不仅难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还会削弱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许多教师考虑到大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大学课堂特征,并未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举动,这样就会助长学生的倦怠心理,加重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下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自然也会受到限制。

1.凸显学生主体,满足多元需求

要想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那么就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主人公地位表示认可、尊重,尽量地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让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对学生多层次需求予以充分的重视

人在成长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如环境、遗传等)的影响,需求往往也会受到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而这就决定了接受的多层次性,即同一接受主体的多层次需求、不同接受主体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需求层次。就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在三观塑造的重要阶段,此时具备期待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公平、奋勇拼搏以及祖国日益富足强大的发展需求、社会需求、理想需求以及强国需求。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那么相关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入手点,力求改善学生的困顿,解决学生的信仰危机,让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简单来说,就是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价值取向,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的束缚,讲解学生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理论、科技以及祖国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2)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高度的关注

情感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道德感与价值感。在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情感在每时每刻都有所体现,很多时候还发挥着催化、阻碍等功效。大学生各项能力趋向成熟,但有时也会感到迷茫,或是脆弱,加之缺乏一定的人生阅历,在许多时候极易被不良信息误导[5]。所以,教师在实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发挥虚拟空间的情绪,就网络热点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理性分析,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仰基石。不仅如此,还应当加大环境构建力度,为学生打造一种融洽、宽松的网络教育环境。就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要用严肃的方式来开展,教师可以尝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这对学生情感熏陶、感染是非常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也要立足于正确的基本立场与教育目标、要求,切忌盲目顺应学生的趣味,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储备。

2.联合主流思想,优化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对于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来说,这点也不例外。优质的教育内容有利于网络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为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在以往的高校网络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未能将主流思想联合起来,与现实问题对标。新时期下,要想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那么广大教师就有必要联合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网络德育教育内容进行优化、完善,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国际形势分析等内容,并在网络德育教育平台上加以呈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平台的作用,让社会主流思想根植于学生内心,为其思想发展提供导向。除此以外,教师还有必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把握其与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差异,基于学生实际需求,设计以解决学生思想疑问为主的教育活动,有效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助推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

3.健全传播功能,引导舆论导向

如何理解传播功能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教育载体,向学生传递一些教育内容,并且保证一系列的操作能够对学生带来影响。在新时期下,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要想健全传播功能,让传播内容发挥出其效用,那么就必须要在做好内容、活化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融合与借鉴方式方法。在此期间,议程设置的落实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什么是议程设置呢?可以理解为强调媒介与媒体通过反复播出重要议题,不断强化议题在受众心中的重要程度,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可以强化学生获取教育内容的个性感,将主流思想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建立健全网络德育教育模式,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讲述中国特色故事,引领学生学习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将智慧教学落到实处,让教育内容、对象更加契合[6]。例如:利用录播软件(如超星学习通等),传播教师准备好的课程资源,不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借助各大软件(如腾讯视频、QQ课堂等),做“教育主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上种种,都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有手机、电脑,保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比,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由、开放,对学生而言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4.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参与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其实,大学生网络德育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切忌将德育教育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适当拓展、延伸,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踊跃投入进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细心观察大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对音乐有着极强的興趣。而且,音乐形式、内容丰富多样,许多音乐作品都隐含着深刻的德育内涵,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时,不妨渗透一些有利于学生思想认知、道德素养提升的音乐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实现思想的升华。例如:民族音乐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将其渗透到德育教育工作当中。在课后,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等)与学生分享,就优秀民族音乐进行交流、探讨。在此期间,教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有步骤地引导,带领学生深层次剖析、解读蕴藏于经典作品中的优秀文化精神,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化辨别能力。如此,不仅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为民族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总而言之,积极落实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高校实施各项工作的前提,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积极探寻网络育人与德育教育工作之间的契合点,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切实提升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可以从凸显学生主体,满足多元需求;联合主流思想,优化内容体系;健全传播功能,引导舆论导向;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参与兴趣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高效的网络德育教育课堂,使学生在获取丰富德育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积极的三观,推动学生更好更快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舒豪,李玉琴.国际视域下我国高校德育改革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20(1):120-124.

[2]刘建荣,张文靖.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行合一"模式在高校德育中的实践径路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20(3):71-75.

[3]张宝君,崔译文.大数据时代高校"三位一体"德育微载体的构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3):91-96.

[4]唐少勋,孙明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20(5):161.

[5]张理才,阳海青,孙群群.“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3):137-138.

[6]邹源.解析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J].人文之友,2020(18):221-222.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26600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互联网技术高等院校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手机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