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贾建瑞 于敏章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应用。高校师范生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乎到未来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想成为拔尖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是其衡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教育的新形势和新需求,高校必须要抓好职前拔尖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师范生职前的学习生涯中,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拔尖的师范生,为将来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拔尖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路径,保障机制
1.拔尖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走向新的阶段。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2]。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由此可见职前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不仅是衡量师范生是否拔尖的重要标准,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对教育方式的创新、对未来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未来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推进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一名合格的拔尖师范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1)具备课堂教学能力
首先师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课本上面的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具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通过语言载体进行传播。师范生要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讲授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做到讲的清楚、讲的明白、讲的透彻、讲的精彩。一名拔尖的师范生更应该如此,在大学生涯中了解和学习课本知识点,利用可以展示和锻炼自己演讲能力的机会,提高自己应变能力和教学讲授能力。
(2)具备信息素养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能力中必须具备的是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搜索能力,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学会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力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其次面对一望无际的信息资源,也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搜索能力,在平时备课或者研究学习中,都需要经过互联网进行检索、收集信息。所以一名拔尖的师范生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信息素养能力,在教学中能够更快、更全面、更有效的选择信息资源,将信息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信息。
(3)具备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运用相融合的能力
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素养运用有效融合并且在课堂上转化为信息资源传递给学生,促进信息化教育方式发展是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师范生在学习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会借助信息资源,在网上检索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视频影像、音频、图片等信息资源来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课堂主题,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自主积极性。所以师范生要把信息素养能力运用起来,检索优质信息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锻炼好自己的讲授能力,通过语言载体进行教学传播。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客观反映地方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状况,本研究选取笔者的学校作为样本,属四川省师范本科院校,多年来为本省及周边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教育工作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他同类师范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以问卷的形式開展,被调查对象来自各个专业,本次调查研究累计调查问卷119份。
2.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的总体状况
从年级状况上看,以大一、大二同学调查为主。其中大部分师范生都认识到了信息素养对自身教师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大部分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都存在信息素养培养意识低、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弱、与信息素养相关知识学习少等情况。总体上看缺乏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2)职前师范生的信息意识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想要成为拔尖的师范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学会信息技术应用,认识到信息素养能力对将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是否会主动提升自己信息素养能力方面,只有34.45%的师范生回答“会主动提升”,“偶尔会主动提升”的师范生占57.98%,“完全不会”的师范生占7.56%。
在调查了师范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与是否需要信息素养能力时,统计结果让人堪忧。回答了认为师范生需要信息素养的人占了98.32%,认为不需要的占了1.68%。“很清楚”信息素养的师范生占20.17%,“大概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分别占了68.07%和11.7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师范生都认为需要信息素养能力,但是对其了解却很少,停留在一个大概了解程度。原因是师范生没有认识到信息素养能力对成为一名拔尖师范生的重要性和缺乏主动去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3]
(3)师范生提升信息素养的方式
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师范生要掌握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更快、更准、更高效的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信息素养的占27.73%,“老师授课”占57.14%,“自己培养”与“同学相互学习”分别占44.54%和21.01%。说明了目前师范生提升信息素养主要通过老师授课,自己网上查找资料,自己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的方式缺少。
(4)师范生信息化环境调查
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将会直接对师范生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应用和技术规范产生影响,通过调查笔者学校,存在一定问题。对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查,“较完善”占31.93%,“有待提高”占62.18%,“较落后”占5.88%。为了信息化环境调查更全面,对课程体系也进行了调查,其中“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操作实践类课程”的结果如下,“有开设且管理严格”占31.93%,“有但是比较水”占42.02%,“没有”占26.05%。从对信息化环境调查来看,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逐渐提高,但是仍然不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师范生的专业计算机基础操作类课程存在不重视、管理不严格或者根本没有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问题,缺乏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4]
(5)师范生信息技术操作现状
职前师范生能否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实际操作与将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看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软件的“比较擅长”占21.85%,“会基础类操作”和“完全不会”的分别占了73.95%和4.2%。很多师范生对这些软件应用比较基础,大部分只会一些基础类的操作,说明了大多数师范生实践操作知识欠缺。只对word、Excel应用等有一个大概了解、运用,而对比较复杂的操作通常掌握的不够扎实。
1.师范生主动提升信息素养意识缺乏
信息素养能力是指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应用。当今时代,师范生大多都是00后,它们都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主动获取教学资源的知识积极性欠缺;word作业、PPT、统计表格制作等,容易出现格式错误,排版不正确,制作过于粗糙等问题。学生缺乏把信息技术与自己专业知识相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方式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能力对教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2.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
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够为师范生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大部分高校多被经济条件所影响,存在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如高配置的微机房、现代化多功能语音室、标准化形体室、模拟训练室、大型学术报告厅、电脑房只对部分专业开放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前师范生接触到多媒体设备和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缺乏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锻炼。
3.拔尖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不全面
在课程体系上,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我国目前教育教学理念仍然以传统式教学理念为主,部分地方师范院校仍缺少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师范类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重视程度低,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内容缺少衔接;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实施脱离实际;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没有为职前拔尖师范生培养创造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良好环境。师范生主动探索、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的积极性缺乏,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信息素养偏低。
4.教学团队信息素养能力亟待提升
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了教师团队必须紧跟信息化的潮流,教师团队的信息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师团队目前存在差异化,例如年龄差异化导致的信息素养水平不一,90后教师信息素养与老教师相比较,90后教师接受、学习信息技术速度快;自身专业问题、教学观念等都影响着教师之间信息素养的差异,例如部分教师只能制作一些简单ppt页面、ppt操作进行简单的课本知识点搬家,或者直接进行传统的课本讲解,没有利用到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师团队不能给职前师范生塑造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影响到职前拔尖师范生将来的教学方式。
1.提升师范生培养信息素养能力意识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是未来人民教师的接班人,更应该具备较高信息素养能力,师范生信息素养能力与未来信息化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师范生必须要对信息素养保持积极态度,要具备积极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学校可开展关于如何提高信息素养的讲座、定期进行信息素养考察考试。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部门积极举办有关于信息素养能力的活动,例如课件设计、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师范生信息技术大赛等实践活动,这样既可激发师范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又可塑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调动主动提高信息素养能力的意识。
2.着力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够为师范生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提供保障。为了完善基础设施,学校应该加大投资,优化師范生的信息化环境,从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配置相应的现代化信息教学设施 。例如建立校园网实现全校网络覆盖,利用校园网可以免费下载知网文献;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并且允许学生进入,放宽使用要求。为师范生提高信息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
3.全面完善教育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对培养一个拔尖师范生培养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对“培养拔尖师范生”的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根据“拔尖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对“拔尖师范生”职前培养阶段课程设置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出发。如加强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开设专业课的同时注重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让师范生体会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将来师范生的教学方式。
4.建立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保障机制
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地方政府要重视信息素养对教育的作用,认识到师范院校为现代化教育培养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5]地方政府,师范院校都应该转变以往传统教学观念,多方协助配合,加强信息素养的宏观协调,加大对地方院校的经费支持。地方院校管理层要把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将教师的信息素养工作纳入工作考核,同时保障信息素养的专项经费投入和改善信息教学条件。
总的来说,现代化教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的传播方法、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时代和科技的变化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怎样算拔尖,信息素养能力必不可少。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职前拔尖师范生的培养影响了未来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方式。因此政府和高校必须多方面发力、共同协作,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信息素养提升所存在的困境,采取可行的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國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拔尖师范生职前信息素养提升路径及保障机制研究”(202214389060);成都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教改项目《自主-协同-创新:高师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与实践研究》(2021JG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淑平,陶海燕,夏娜.“大创”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探究[J].内江科技,2022,43(07):97-98+126.
[2]王冰.“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信息素养存在问题与有效培育策略[J].科技资讯,2021,19(34):112-114+135.
[3]薛春艳.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5):84-87.
[4]陈永光.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J].郑州师范教育,2016,5(05):35-42.
[5]万力勇,蒋立兵,曹军,蔡志文.高师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3,(04):46-47.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