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书宏,寇鹏涛,郭娟莉,王琳,王莲
1.商洛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陕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有限公司,陕西 商洛 726000
带状疱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其临床主要症状为簇集状疱疹、神经疼痛等,如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以抗病毒为主,作为抗病毒药物的更昔洛韦在带状疱疹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3];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的干扰素不仅具有较好的抗病毒能力,还可调节患者免疫力[4]。因此临床使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由病毒感染诱发的各类疾病,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毒感染程度,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5]。本研究通过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对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神经疼痛、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探究联合用药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商洛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6 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带状疱疹者[6];(2)意识正常,可正常交流者;(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就诊前1 个月内服用过抗病毒或免疫调节类药物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s,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s,n(%)]
组别例数发病部位性别年龄(岁)病程(d)研究组对照组t/χ2值P值48 48男性23(47.92)21(43.75)女性25(52.08)27(56.25)0.168 0.682面部11(22.92)9(18.75)胸腹部19(39.58)22(45.83)47.08±4.68 48.25±4.89 1.198 0.234 4.12±1.04 4.08±1.13 0.180 0.857腰部及以下18(37.50)17(35.42)0.448 0.799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镇痛、抗病毒、消炎及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更昔洛韦(规格:250 mg/支;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20050576) 250 mg,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2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干扰素(规格:10 μg/支;厂家:深圳科兴药业;国药准字:S10960058) 10 μg/次,1 次/d,连续1周,肌内注射。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治疗开始后,记录两组患者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2)神经疼痛: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7](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该量表总分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烈;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疼痛物质P(pain substance,S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3)炎性因子水平: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厂家: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型号:CytoFLEX)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4+T lymphocyte,CD4+)、CD8+T 淋巴细胞(CD8+T lymphocyte,CD8+)水平,并计算CD4+/CD8+;(5)后遗神经痛: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如患者在疱疹消失后仍出现持续疼痛现象,并维持1个月及以上,即为后遗神经痛,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8 48疱疹结痂时间3.68±0.97 4.16±1.02 2.363 0.020疼痛缓解时间4.65±0.59 5.07±0.61 3.429 0.001疼痛消失时间7.11±0.65 7.98±0.71 6.262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疼痛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血清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疼痛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pai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疼痛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europai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VAS(分) 血清SP(pg/mL) 血清β-EP(pg/mL)治疗后12.37±1.38a 11.61±1.26a 2.818 0.006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治疗前6.11±1.04 6.24±1.07 0.604 0.548治疗后2.29±0.65a 3.15±0.71a 6.190 0.001治疗前7.39±0.98 7.41±1.01 0.098 0.922治疗后5.10±0.93a 5.93±0.86a 4.540 0.001治疗前5.84±1.19 5.97±1.15 0.544 0.588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FN-γ、IL-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IFN-γ(ng/mL)CRP(ng/mL) IL-2(pg/mL) IL-6(ng/mL)治疗后19.64±3.46a 21.73±3.59a 2.904 0.005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治疗前20.41±4.56 21.26±4.39 0.930 0.355治疗后31.29±3.31a 29.45±3.22a 2.761 0.007治疗前63.92±7.59 64.11±7.24 0.125 0.900治疗后21.65±4.38a 24.90±4.64a 3.529 0.001治疗前25.16±6.58 24.91±6.63 0.185 0.853治疗后45.74±5.67a 42.38±5.29a 3.002 0.003治疗前31.67±5.43 32.09±5.46 0.378 0.706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水平、CD4+/CD8+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Table 5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Table 5 Comparison of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Note: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same group before treatment,aP<0.05.
组别例数CD4+(%) CD8+(%) CD4+/CD8+治疗后1.44±0.30a 1.15±0.32a 4.581 0.001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48 48治疗前29.97±4.29 30.14±4.17 0.197 0.844治疗后35.49±4.57a 32.16±4.65a 3.539 0.001治疗前29.12±3.62 29.07±3.29 0.071 0.944治疗后24.59±2.94a 27.98±2.87a 5.716 0.001治疗前1.03±0.27 1.04±0.25 0.188 0.851
2.5 两组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3 个月内,研究组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的后遗神经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Table 6 Comparison of occurre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nd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带状疱疹是一种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皮肤病,该病毒不仅繁殖力较强,且具有亲神经性,经治疗后仍存在二次复发的风险,其临床症状为成簇状且不融合疱疹、体温升高,并伴有神经疼痛症状[8]。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以抗病毒、镇痛为主。更昔洛韦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毒细胞,通过破坏病毒生物链,达到抑制病毒增殖的目的[9]。干扰素因具有抑制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力的效果,在临床抗病毒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10]。陈勇等[11]经研究发现,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可有效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更昔洛韦通过与病毒DNA聚合酶竞争性结合,抑制病毒DNA合成,进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12];而干扰素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同时增强靶细胞的细胞毒性,降低病毒感染程度,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缩短痊愈时间的目的。因此,在更昔洛韦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各项症状缓解时间更短,这与毕晶等[13]研究结果一致,虽然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但具有相似的药物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结果提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可明显降低患者VAS 评分,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神经疼痛因子水平。可能是因为更昔洛韦直接作用于病毒本体,通过干扰其DNA 合成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而干扰素中细胞因子IFN可增强机体免疫细胞因子活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受感染细胞及其相邻正常细胞分泌抗病毒蛋白[14],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可有效清除病毒,进而减少神经系统损害,达到改善患者神经疼痛的效果。赵世享等[15]在其研究中也发现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与其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上升密切相关。
另有研究表明,IL-6等炎性因子可刺激患者神经元兴奋,进而使患者神经纤维受损,诱发神经疼痛[16];IL-2 作为抑制性调节因子,通过抑制炎性因子水平,达到修复受损神经的效果[17]。本研究还就两种疗法对患者炎性因子改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低。分析其原因,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可调节患者炎性因子IL-2、IL-6 水平,降低机体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神经受损情况,进而达到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目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患者对联合用药耐受性较好,提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可有效改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神经疼痛,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并可增强患者免疫力,且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