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聪聪 蔡峻 许江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浙江省首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型省份”目标。在浙江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进程中,青年正成为推进“两个先行”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发挥协同效应
深化青年工作改革,发挥杭州共青团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激发杭州青年工作理念、青年组织格局、青年工作机制变革的协同效应。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精心绘就青年发展型城市蓝图。落实市青年发展规划,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引导政府、居民、物业公司、运营公司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管理、经营、更新全过程,通过“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通勤圈·就业圈·消费圈·社交圈·教育圈·医疗圈·运动圈·休闲圈·生态圈”的功能组合和系统构建,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健全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链接党委政府、群团组织、商业企业、社会组织、青年个人等不同主体,打造良好的青年发展生态系统,提升基层青年组织的有效覆盖和引领作用,为青年发展型城市落地提供高效的组织保障。全面落实市区两级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协力推进青年发展事业合力。打破“体内循环”,实施青年事务“社会组织+”,转换“话语体系”,推广“杭州青年说”系列文化IP,吸引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提升城市活力。
提供精准服务
建设“培养阵地+对接平台+人才服务”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青春模块”。做到“阵地聚才”。持续办好国际青年人才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西湖金奖进青年等品牌项目,加快推进杭州全球青年人才中心建设落地,聚焦尖端前沿领域,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学术论坛落户杭州。力争将杭州打造成为国际要素富集、发展氛围浓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做到“联合育才”。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平台优势,为产业、高校、企业、政府间搭建合作桥梁。与在杭高校合作,依托西湖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推进国际青年人才引育工程。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国际化进程,探索为优秀青年到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工作、实习锻炼创造渠道和条件。做到“服务为才”。发挥市青少年工作党政联席会作用,联合市科学技术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形成以《杭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统揽的青年人才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加大对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人才在住房、创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力度。
优化就业环境
着力优化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城市就业环境,抢抓亚运城市建设机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奋力打造全球青年人才向往地。完善勞动合同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健全各类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同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等青年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深入落实人才政策,解决城市流动青年落户问题,实施“西湖青荷工程”、青年就业帮扶计划、新经济业态“逐梦计划”,在市级各类人才项目中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比例,重点引育30岁左右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青年人才。全力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城,滚动实施青年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赋能青年企业家发展计划、杭向未来·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健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样的进修培训机会。滚动实施三年一期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产教融合,面向新型战略性产业集中打造产教融合型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杭州建立地区总部或者研发中心。为青年提供职业成长成才的路径,着重优化杭州作为“创新活力之城”的就业环境。
参与社会治理
聚焦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青年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青年活力转化为城市治理能力,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健全选拔任用体系,打造过硬基层社会治理青年队伍,高标准、多渠道,着力壮大“后备军”,建立高校就业和基层岗位人才直通车,建立岗位补贴和兜底机制,打通职业上升渠道。整合资源,凝聚青年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培育基层治理青年人才队伍。深入推进青年议事会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增强青年政治参与意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依托“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载体和青联、学联等组织枢纽,创造更多的青年直接向城市管理者建言献策的机会。探索“共青团+专家智库+行业组织+社会力量”的志愿服务参与模式。深入开展“青春社区”行动,组织动员团青骨干、志愿者下沉社区服务,充分发挥青年在城市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广“小青荷”青年志愿品牌,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转变。
作者单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共青团杭州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