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合同管理作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先决条件。文章以A高校为例,通过分析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现状,梳理横向科研合同内部控制关键点及控制风险的要求,介绍了对横向科研合同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为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高校 科研合同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5-197-03
一、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2012年11月由财政部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 2012) 21号)[1]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根据本规范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等方式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达到对本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作用,其中就包括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
2013年12月,教育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财函[ 2013)142号)[2],督促指导高校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增强内部管理水平。2015年12月,财政部再次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124号)[3],指明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对于内部控制尚未建立或不健全的单位,要求于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实施工作。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 2016)11号)[4],研究制定了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提供了量化评价导向。
在财政部、教育部的要求和指引下,各高校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某省属高校A也相继印发《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方案》《内部控制实施办法(试行)》和相关实施细则,为规范学校经济业务活动,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高校科研合同概述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和生力军,科研合同作为高校开展科技合作时履行权利义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在实际工作中,科研合同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纵向科研合同的主体一般是国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与任务承担单位:横向科研合同的主体一般是企事业单位,主体双方就某项需求开展洽谈,签订以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各类合同[5]。
科研合同的管理包括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归档、合同纠纷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风险管控的要点。通过探索建立有效的审核机制和评价标准,避免法律风险和执行风险,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科学化[6]。本文以省属A高校为例,分析横向科研项目的发展趋势,结合横向科研合同管理的实践经验,探讨建立横向科研合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防范风险的发生,更好地引导高校横向科研健康有序发展。
三、A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的管理现状
1.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不断增长。A高校是省属本科师范类公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涵盖哲、文、理、工、管、法、经济、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多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荣获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稳步增长,2016年-2021年全校签订横向科研项目合同1177项,合同金额4.42亿元,约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25%。其中2019年A高校以1.8亿元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进入当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00强,位列第88名。这一趋势表明在“政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横向科研在高校科研活动中的地位逐步显著,也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经济业务。
2.合作主体及合作内容多元化。A高校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的主体类别趋于多元化,特别是与企业单位的合作逐年增加。2011年A高校横向科研合作主体共146家,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88家,企业50家:2021年A高校横向科研合作主体增至256家,除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外,与企业合作的数量增长到123家,还延伸到了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等。合作的内容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类为主,同时技术开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也不断增多,合作内容更加多元化,合同管理也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7]。
3.合同单项签订金额日益增加。近年来,A高校除在服务社会的频次增加外,同时社会服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单项横向科研合同签订金额也创下新高,如2016-2021年合同单项签订额在50万元以上的达301项,由之前大量的万元级合同增至百万元级,如2016年单项横向科研签约合同额最高为100萬元,2019年达1400万元,2021年为403万元。
四、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管理内控关键点及风险分析
横向科研合同管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任务分配、经费分配、科研进程、科研成果及其转化等全过程。同时从前文数据分析来看,随着横向科研合同签约数量及金额的增加,合作主体、种类也更加复杂,加之成果产出和结题要求的不同,在条款及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合同管控的难度势必会增加[7]。因此,需要在梳理合同业务全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各个环节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见表1),为促进横向科研合同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途径。
五、高校横向科研合同标准化管理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对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据此,A高校制定了《内部控制实施办法(试行)》和《合同管理控制实施细则(试行)》,该细则分别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检查与保管四个维度,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实施规范,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体系,践行学校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推动了学校内控体系的建设。
1.组织建设。
(1)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制。A高校通过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或部门,明确职责权限,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合同管理工作,分管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及直属业务单位分别在其相应的职责范围内履职,对合同事项的必要性、真实性、合规性、可行性负有各自不同的主体责任。
合同管理单位包括校长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挂靠)、合同归口管理单位和合同承办单位。科研部门作为科研合同的归口管理单位,也是合同制度体系执行的重要载体。坚持“集体讨论决策”与“党政同责”的原则,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科研合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合同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同时学校成立了法律事务办公室,聘请校内法律专业师资担任法律顾问,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并对重大合同或非格式合同进行法律审核,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校及教工的合法权益。
(2)实行专岗专责与会签机制。科研部门指定专人担任科研合同管理员,对接校内各个二级科研合同承办单位,负责对提交的科研合同进行业务审核,同时根据合同金额及种类的不同,必要时再提请法律事务办公室进行法律审核后签订。实行合同承办人一合同承办单位负责人一校长办公室合同管理员一校长办公室合同负责人-合同归口单位管理员一合同归口单位负责人一法律事务办公室法律顾问(根据需要)一法律事务办公室负责人(根据需要)一分管校领导(根据需要)的审核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另外,鉴于合同内容的复杂性,对于条款中涉及到对外合作、设备采购或与学校多方位合作的框架协议等,形成了多部门的联审机制,即合同内容专业性较强或涉及多个单位权利义务的,由校长办公室根据合同性质确定合同归口管理单位,再由合同归口管理单位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会审、会签,降低合同审核风险。
2.制度建设。
(1)建章立制。制度建设是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管理的重要基石。A高校学校层面及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合同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技术合同管理办法》《自然科学纵向科研合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其中由科研管理部门最新修订的《科技合同管理实施细则(2022年修订)》也颁布实施。
该高校所建立的合同制度体系覆盖了合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体系内各项制度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法人授权委托、合同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合同分类、合同审核、合同订立、合同用印、合同履行、合同纠纷处理、合同备案与归档、监督和问责等制度。在这些办法或细则的指导下,学校横向科研合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2)制定标准化合同管理流程。为规范合同签订流程,提高流转效率,学校建立了合同标准化的业务审核流程及法律审核流程,让科研人员有明确的流程预期,实现了依法管理、按章办事。
《合同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中明确了科研合同审核的具体操作流程,由二级合同承办单位通过学校OA系统发起申请,依据学校合同分类规定,由二级合同承办单位管理员提起“业务审核流程”或“法律审核流程”,经承办单位负责人审核后,提交至校长办公室,由校长办公室根据合同性质分配至归口科研管理单位进行业务审核,必要时提请法律事务办公室进行法律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文本,由归口科研管理单位加盖技术合同专用章后生效。
(3)提供标准化合同模板。横向科研合同签订模式种类多样,涉及的内容也复杂多变[9],且大多数承担横向项目的科研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拟定的科研合同易出现表述不清、责权把握不准、关键条款缺失等问题,影响学校及教工的合法权益。
对此,A高校校长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与科研管理单位在上级部门制订的合同标准范本基础上,共同拟定了条款清晰、内容完备的技术合同模板,包括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合作)、技术开发合同(委托)、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制式合同:另外依据科研合同业务的其他需要,还拟定了省市各类项目合作协议模板、国家基金项目合作协议模版、采购合同模板等,供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3.横向科研合同审核要点。
(1)合同实施分级审核制。学校合同管理单位由校长办公室(法律事务办公室)、合同归口管理单位和合同承办单位组成,合同审核实行分级负责。项目负责人所在的二级合同承办单位重点对合同基本信息、技术条款、项目完成的基本保障条件、合同相对方资质、违约责任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等进行核查。合同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对合同承办单位提交的合同事项进行业务审核,其业务审核的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合同订立的依据是否存在、送审材料是否齐备:第二,合同内容是否违反国家政策、学校规定:第三,合同条款是否合理、主要条款是否具备。法律事务办公室负责合同的法律审核,其审核的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合同主体是否适格:第二,合同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否违背公序良俗:第三,合同条款是否完备,文本是否规范:第四,合同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2)严格审核合同条款。严格审核合同条款是横向科研合同风险防范的关键点。结合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审核要点:第一,根据合同类型的不同,明确技术目标及项目验收方式。第二,设置合理的履约期限及经费条款,特别是金额较大或涵盖重要知识产权的合同应建立跟踪台账,便于对合同履约及经费到账情况进行精准管理[8]。第三,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及收益分配方式。合同条款中应明确项目技术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和其他权利的归属处理方案[8]。第四,合同纠纷中的争议管辖。合同在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应尽可能约定学校所在地法院管辖,尽量不约定仲裁解决条款。如确需约定仲裁条款的,应尽可能约定学校所在地仲裁委员会仲裁。涉外合同应约定法律适用条款,并尽可能约定适用我国法律。
4.合同归档与备案。合同档案管理是合同标准化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A高校建立科研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履行完毕后,二级合同承办单位负责整理过程性材料,包括合同洽谈、签订、履行及纠纷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并将材料正本整理成册归档:同时合同承办单位做好合同及其相关材料的保管与保密工作,指定专人保管,防止泄密或丢失。合同签订并用印后,合同承办单位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将一份合同原件送交合同歸口管理单位进行备案,而科研合同归口管理单位每半年编制一次合同归口管理情况汇总表,报校长办公室登记备案。
科研合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项目负责人、合同承办单位、合同归口管理单位在签订、审核、履行、结题等环节各司其职,层层把关。A高校通过完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制度体系、严格把控合同要点、及时归档登记等措施,建立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合同承办单位、合同归口管理单位、法律事务办公室为支撑的标准化、全过程管理体系,保障了科研合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六、完善高校横向科研合同管理的思考
1.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可以定期在校内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培训对象包括从事科研管理的人员及科研一线人员,重点加强民法典、知识产权法等相关知识的普及,深度解读合同关键条款,提高法律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通过对科研人员进行合同订立、文本撰写等方面的培训,适当运用合同纠纷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形成人人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为科研管理工作奠定良性发展的土壤。另外还应鼓励、支持科研合同管理人员参加政府部门或其他专业机构组织的外部培训,通过学习与经验交流,丰富业务专业知识,提升管理素养和水平。
2.建设互通互联的科研合同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完善科研合同信息化管理体系,纳入合同签订、合同审批、合同变更、合同履行进程、合同收款、合同付款、合同验收等模块,通过有效的分类处理,使合同内容能够以标准化的信息形式存储于系统中,实现高校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法务部门数据的互通互联。特别是科研合同相关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通过数据共享,使得合同编号与财务部门的项目编号能够逐一对应,避免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方便各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科研项目的到款及支出情况,促进横向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及合同的顺利履行[10]。
七、结语
随着高校科研合作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延,合同作为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其管理将有利于促进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层次分析评价的高校项目经费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2017SJB096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财会,2012(21)工作的通知[S].教财函,2013(142)
[3]財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指导意见[S]财会,2015(24)
[4]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S].财会,2016(11)
[5]王园,丁正锋.高校科研合同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3):287-288
[6]王鹏,胡婷,王欣怡,等.关于医学科研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06):34-37,76
[7]郑宗方,胡婷,张海洪,等.高校横向科研合同风险管控要点实践及思考 以某医学院为例[J].中国卫生法制,2021,29(03):96-99
[8]张锦源,赵颖.基于风险防控的医院横向科研合同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5):17-22
[9]罗瑛.以内控视角加强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2019(12):32-33
[10]任洁,刘倩,石华.浅谈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J].科技视界,2016(15):291-29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作者简介:郭一平(198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科研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