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宁
湖北省枣阳市妇幼保健院 441299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中常见的一种,由于围产期缺血缺氧性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后发生脑部损伤,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等,严重时会出现惊厥、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等神经系统症状[1]。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脑苷肌肽注射液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脑苷肌肽是富含肽类、氨基酸、核酸的脑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脑组织细胞新陈代谢、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抗氧化等作用,但单一使用达不到临床预期效果[2]。左卡尼汀是左旋肉毒碱,是哺乳动物能量代谢的天然物质,主要分布在人体心肌、骨骼中,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为机体提供能量,减少心脑血管损伤,从而达到保护心脑血管的效果。临床上对于肌肉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左卡尼汀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8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胎龄35~41周,平均胎龄(38.63±1.12)周;体重2.6~3.4 kg,平均体重(2.94±0.22)kg。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胎龄35~40周,平均胎龄(38.67±1.11)周;体重2.7~3.3kg,平均体重(2.93±0.24)kg。两组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者;(2)体重>2.5kg者;(3)患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1)自身严重免疫缺陷性疾病者;(2)先天畸形者;(3)主要脏器功能不全者;(4)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等。本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审核。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降颅压、止惊、吸氧、温箱保暖、改善微循环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使用脑苷肌肽注射液(吉林振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2025068,规格:2ml)2ml混合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左卡尼汀注射液(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3215,规格:1g)100mg/(kg·d)混合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不间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经治疗后参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3]中相关内容对两组临床疗效做出评估。显效:治疗期间,呼吸恢复平稳,患儿肌张力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1-无效率。(2)NBNA评分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前后,采用NBNA评分评价两组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包括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一般状态、原始反射,总分为40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系统发育越好。同时记录两组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3)血清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所有患儿空腹状态下分别抽取5ml静脉血,离心(3 000r/min,离心8min),得到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人脂氧素A4(LXA4)、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水平。(4)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肾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感染,并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2.1 临床疗效 如表1所示,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19<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症状恢复时间及NBNA评分 如表2所示,治疗后两组NBN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肌张力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及治疗前后NBNA评分比较
2.3 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 如表3所示,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比较
2.4 不良反应 如表4所示,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8,P=0.013<0.05)。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n(%)]
临床上可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重度患儿在发病3d内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在新生儿致死疾病中占比非常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另外肺部疾病、心脏病、严重贫血等也可引起本病[4]。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导致小儿脑瘫、脑积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病情持续时间越长,缺氧缺血越严重,并发症越严重,进而预后越差。现阶段,临床针对此病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多以对症治疗改善症状为主。通常采用的药物脑苷肌肽是一种复方制剂,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组织起到修复、营养的作用,保护神经系统,但部分患儿使用此药物治疗期间易出现心慌、头晕、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不能使用该药物,会加重肾脏功能的损伤[5]。
左卡尼汀存在于人体内,可以自身合成,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细胞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通过协助细胞内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内,促进长链脂肪酸进行氧化分解反应,还可以将短链脂酰基输出,纠正机体脂肪代谢紊乱,改善心肌功能障碍,同时为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左卡尼汀可以提升葡萄糖利用率,提升丙酮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大脑乳酸及丙酮酸水平,进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另外有研究表明[6],左卡尼汀可以对细胞凋亡过程造成障碍,减轻由继发性能量障碍造成的迟发性脑损伤。左卡尼汀还可以清除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自由基及机体代谢产生的不良物质,促进循环代谢,保护线粒体完整,避免脑细胞出现能量代谢障碍。脑苷肌肽主要成分是神经节苷脂,能够调控神经元代谢,刺激神经细胞合成、增殖,从而促进受损神经中枢功能的恢复。脑苷肌肽含有的氨基酸物质可以为细胞组织提供合成原料,帮助受损脑组织恢复正常,辅助缓解患儿临床症状[7]。本文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NBNA评分均更高,症状改善时间更短,表明左卡尼汀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可以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病情恢复时间,与蒋昌科等[8]研究结果相符。
UCH-L1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用于评估神经元损伤程度,HIF-1α是细胞中感受低氧胁迫的关键调控因子,LXA4是内源性脂质介质,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上述指标在正常状态下可维持动态平衡,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机体内上述指标会过量表达,对神经细胞的细胞膜造成损伤,引发神经细胞水肿、凋亡[9-10]。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导致脑耗氧量的变化,影响患儿脑部活动。另因患儿机体功能发育不全,临床治疗中较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影响患儿预后。因此,治疗中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促进预后的关键。左卡尼汀可以作用于线粒体表面,保护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维持其正常功能,阻止能量损失,同时促进脂质氧化分解,减少心肌损伤,从而改善血氧循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1]。左卡尼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减轻不良反应。脑苷肌肽可以拮抗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抑制病理性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细胞水肿程度。左卡尼汀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线粒体功能,进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本文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更低,表明左卡尼汀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调节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及心肌损伤,促进患儿预后恢复,与王文静等[12]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应用左卡尼汀联合脑苷肌肽可有效缓解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清UCH-L1、HIF-1α、LXA4、GFAP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及心肌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