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勇 张海燕
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 1 麻醉科 2 功能科 735000
坐骨神经阻滞是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将局麻药注射至坐骨神经旁,暂时地阻滞坐骨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坐骨神经所支配区域手术无痛[1]。坐骨神经由腰4至骶3前支组成,是身体最粗大的神经,自梨状肌大孔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的深面,经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下降至大腿后面,主要支配小腿和足[2]。临床研究发现[3],应用坐骨神经阻滞患者多为下肢骨折患者,虽然通过手术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当前临床上常用的阵痛方案较多,多以静脉自控为主,但静脉自控后患者多容易发生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增加胃肠道不适症状,为患者带来痛苦[4]。而对于下肢骨折患者来说,良好的术后镇痛能够让患者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加快术后康复,继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研究发现[5],氟比洛芬酯作为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物,与传统阿片类药物具有明显区别,作用时间持久,具有明显的阵痛效果,然而对于坐骨神经阻滞患者是否依然适用尚无明确定论。因此,为了提升坐骨神经阻滞患者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采取手术治疗,且选择局部阻滞作为手术麻醉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纳入标准:(1)符合下肢骨骨折影像学诊断标准,且需要手术固定治疗[4];(2)单侧骨折;(3)年龄18~80岁;(4)无麻醉禁忌;(5)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关节炎等疾病导致肢体肿胀的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损伤的患者;(3)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损伤者;(4)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5)对本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禁饮禁食8h,并在术前口服能量合剂,并在手术前1d停止用低分子肝素钠等抗凝药物。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常规静脉开放,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与生命体征监测。随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铺巾消毒,应用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后,在超声引导下将探头放置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2cm位置,从外向内滑动,当图像依次出现坐骨神经、股静脉和股动脉后,对超声探头进行固定处理,待发现坐骨神经呈现椭圆形高回声后,应用神经阻滞针和神经刺激仪配合超声,应用平面内技术,以腘窝菱形的顶点作为穿刺点,神经阻滞针与大腿皮肤方向呈30°~45°角,固定穿刺针,待抽无回血之后,分别注入相应麻醉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纯注入20ml 0.375%罗哌卡因(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140763),观察组患者注入20ml 0.375%罗哌卡因,并将100mg氟比洛芬酯(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41508)加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术后镇痛:患者入PACU清醒后,均给予电子镇痛泵(PCIA)自控镇痛,配方: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05)4~6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设置持续背景输注量2ml/h,负荷剂量:0.5ml,安全锁定时间为 15min。若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分,视为镇痛不全,可按压镇痛泵1次,若效果仍不佳,可采用地佐辛5mg补救镇痛。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0.5h、2h、6h、12h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6];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以静息状态VAS评分>3分为持续疼痛。(2)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后、阻滞完成后、切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标情况。(3)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24h 内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术后48h 呕吐、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两组静息状态、运动时VAS评分以及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0.5~12h静息状态VAS评分逐渐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2~48h 运动状态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静息状态、运动时VAS评分以及疼痛持续时间对比
2.2 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入室后、阻滞完成后MAP、HR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切皮时、拔管时观察组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2.3 两组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24h内镇痛泵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随着社会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由车祸及摔倒导致的下肢骨折发病率逐年升高[7]。骨折术后疼痛是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而且对于下肢骨折来说,疼痛程度较重[8]。下肢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所以对于麻醉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具有好的麻醉效果及持续术后镇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研究发现[9],坐骨神经阻滞可在下肢骨折术后镇痛中的研究,治疗效果确切,全身并发症减少,而且通过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避免对全身其他器官造成影响,降低术后镇痛带来的相关副作用。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应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的准确性也更高,提升了临床麻醉效率。罗哌卡因是坐骨神经阻滞常用的麻醉药物,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低浓度镇痛效果良好,还能够减少患者术后行动困难等情况的出现,但由于下肢骨折的特殊性,患者依然会表现出长时间术后疼痛现象[10]。研究发现[11],氟比洛芬酯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阿片类药物,且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本文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术后0.5~12h 静息状态VAS评分逐渐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12~48h 运动状态VAS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基础上增加氟比洛芬酯应用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这是因为,氟比洛芬酯作为NSAIDs药物的一种,能够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和抑制环氧合酶来阻断炎症反应,进而减轻疼痛发作[12]。另外,氟比洛芬酯作为NSAIDs药物,具有很好的脂溶性和靶向作用,能够有效跨越细胞膜,进入损伤前列腺素合成细胞,继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在术后镇痛过程中具有镇痛效果确切、起效快时间久的特点[13]。董天鑫等[14]研究发现,对宫颈癌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进行镇痛,能够缩短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与本文结果相符。两组患者入室后、阻滞完成后MAP、HR对比无显著差异,切皮时、拔管时观察组MAP、HR均低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基础上增加氟比洛芬酯应用能够稳定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这主要因为氟比洛芬酯不仅具有术后镇痛效果,其作为非甾体类镇痛药物的一种,能够通过静脉滴注缓慢释放,患者能够感受到手术过程中镇痛效果更加明显,进而减轻手术操作为患者带来的应激反应,降低血流动力学波动[15]。本文中,观察组患者24h内镇痛泵用量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由此证明,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基础上增加氟比洛芬酯应用能够减少患者镇痛泵用量和使用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是因为,氟比洛芬酯与阿片类药物完全不一样,能够延长作用时间,对于术后镇痛情况依然有效,能够在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泵使用量的同时,降低镇痛泵带来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基础上增加氟比洛芬酯应用,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镇痛泵使用量,降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