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雅琴 葛烨倩 黄珺
【摘 要】科技型企业是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纺织作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和较完整的产业链。为进一步提高竞争优势,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应积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对绍兴市纺织企业的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纺织企业,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纺织企业乃至其他行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纺织;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3.1;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4-0140-03
1 引言
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型,科技创新凸显出愈加重要的作用,知识、人才、技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初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中提出了需要加快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要求,《2022年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提出要聚焦重大创新平台培育,着力打造顶天立地的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主体要素包括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提高所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是科技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创新力量,也是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成败的关键。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设备、高技术研发水平的地方,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也是聚集企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有效的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1]。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形式包括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等。
绍兴拥有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绍兴已经形成涵盖上游的PTA、聚酯、纺丝,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形成了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纺织产业集群。由政府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及家庭工业单位近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 784家。在现代纺织技术不断发展及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企业踊跃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虽然绍兴市已获得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部分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却未能得到如期成效,可能存在管理模式不合适,或者运行机制不可行等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绍兴市纺织企业的实地走访和调查数据分析,从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成效评价等方面对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纺织企业乃至其他行业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参考。
2 绍兴纺织行业现状
2.1 绍兴市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绍兴的纺织产业在化纤、织造、印染、服装服饰四大细分领域各具规模。随着化纤织造业的兴起,以柯桥区为主的乡镇织造企业迅速发展,生产的面料畅销全国,并带动了绍兴的化纤、印染、服装、家纺、纺机等纺织产业链的快速发展,绍兴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织物生产基地[2]。2020年纺织产业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51.09亿元,同比增长16.7%,研发投入强度达3.25%。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纺织产业新产品产值572.57亿元,占总产值比重达30.28%。拥有柯桥现代纺织产业、诸暨大唐袜业、嵊州真丝及领带等3家纺织类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诸暨大唐袜业小镇、嵊州领尚小镇等2家省级特色小镇。柯桥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纺織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浙江省先进印染制造创新中心列入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
2.2 绍兴市纺织企业创新平台概况
截至2022年6月,全市拥有纺织高新技术企业约21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约21家。例如,浙江古纤道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润纺织有限公司等纺织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建立了省级及以上研究开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在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设备应用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3 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分析
3.1 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组织结构
完整独立的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需要有专门负责人、部门管理、监督顾问以及技术人员。负责人全面负责管理工作,参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负责制定计划、策略及目标并推动达成等工作;部门管理层主要负责各部门日常工作安排、工作进展、成员考核等工作;技术人员主要落实各项任务,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监督顾问参与制定并负责实施本专业领域的最佳生产方案,指导监督制定各项工序质量指标,确定各项操作参数,制定操作规程,工种设置与分工。
如图1所示,纺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组织结构包括研发中心主任、研发部经理、样品工程师、研发工程师、技术部经理等。纺织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包括实验室主任、监督员、技术主管、质量主管等。纺织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组织结构包括技术工程中心总监、技术部经理、工程部经理、监督专家组等。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专家团队)、博士创新站(3名及以上博士团队)可以类比与企业的专家顾问团,与企业其他平台共同为企业服务。
3.2 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运行模式
纺织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基于高定位、高标准、高要求,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品牌工程。为深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具体工作,加强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深化合作,为各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模式是保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如图2所示,平台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提出需求征集,在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项目申请,在得到许可后进行初试、中试、投产,最后投入市场。资金主要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对外服务的收益,政府具有资金的监管权力,企业作为委托单位需要投入设备和人员,并做好资金流的正常运作[3,4]。
3.3 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成效评价
如表1所示,创新平台的各个时期可以通过多个角度进行成效评价。在平台的建设初期,主要建立需求和项目,依托企业条件和基础,落实方案,制定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将人才、技术等资源汇聚,全面推进纺织企业发展水平,具体可以从研发人员比例、研发投入比例、各级项目获取数等方面评价[5]。
通过阶段性建设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成效:
第一,是否实质性地推动生产研制和纺织企业发展。各创新平台围绕企业发展的瓶颈和突出问题,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的智力资源,突破实际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可以从解决生产问题个数、专利数、论文数、项目申请和验收个数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
第二,是否实现产学研用结合和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研究院等各共建单位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掌握全球纺织产业技术发展方向,洞察最新纺织前沿科技成果,追求行业领先水平。可以从合作协议及合同数、成果转化数、举办和发表科技报告数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
第三,是否获得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行业辐射作用。培育和发展更多专业人才,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形成服务网络,辐射相关企业。可以从人才培养数、建立培训基地、政府建言献策数、提供服务次数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
4 绍兴市纺织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
在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纺织企业顶层设计缺乏,主管人员对科技创新平台不够重视,造成有些工作难以实施。
第二,平台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企业创新平台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平台考核机制大多未能有效体现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导致平台的人才流失严重。
第三,纺织企业研发能力还不强,运营模式不够完善。许多中小型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和独立的运作模式,研发人员同时从事市场业务、承担企业生产任务等工作。一些大的企业虽有较完善的平台条件,但也受到各种制约,难以产生明显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和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需要充分调动企业上下的力量,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同时,要明确各平台的建设目标、任务、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建设和推进工作。其次,完善科研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要加强科技和生产、市场的联系,全面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全过程。在此,加强与政府、科技部门等的联系,营造企业科技氛围。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获取最新最前沿资源和讯息,建立交流小组,不定期进行技术分享和技术研讨,针对具体研究方向和企业能力建设需求,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最后,政府也要加强监督和指导,有效提供政策信息,帮助企业平台建立和快速成长。
5 结论
科技创新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绍兴纺织行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平台的推波助澜,在掌握绍兴纺织行业背景下,明确各纺织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成效评价,发现现有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为绍兴市纺织企业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也可以为其他产业和城市建立创新科技平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虎翼,邓文星,姚心仪,等.基于创新型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析[J].管理现代化,2020,40(3):4.
【2】范良银,丁卓芬.水乡绍兴纺织之都——档案记录绍兴纺织产业凤凰涅槃华丽转身[J].浙江档案,2021(4):3.
【3】曹丽.产业创新平台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6.
【4】马如明.南京天溯公司技术创新平台及运行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學,2015.
【5】曾祥坤.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铁路,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