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改霞
[摘 要] 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文章从什么是“宽口径问题”出发,提出此類问题设计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认知与学习方式等方面,并从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与实施目的三方面提出宽口径问题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 宽口径问题;导学;思维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入,翻转课堂、微课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得到普及与应用。其中,问题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与好评。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数学教学的时效性与学生思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
调查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大量问题,但有些问题存在频次过高、密度过大、带有暗示性等弊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问题的质量。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宽口径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明晰知识的本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与能力奠定基础。
一、什么是“宽口径问题”导学
“宽口径问题”是思维场域中宽度大、具有较强操作性与探究价值的问题。“宽口径问题”能让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减少师生对答模式带来的弊端,能有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推动学生个体认知与思维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宽口径问题”的基本属性与特点
“宽口径问题”又称大问题,此类问题是对一些小问题进行改造与优化,一般融合了活动任务、教学难点与学习行为等诸多教学要素,具有突破知识难点、唤醒学习动力、激发创新等多重作用。
“宽口径问题”具备以下几种属性特点:一是逻辑性,这是数学问题的关键性特征,在结构与内容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出知识内容与解决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开放性,此类问题在呈现方式与解决办法上表现出多元开放的特征,常能激发学生高质量的思考,催生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三是驱动性,宽口径问题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让学生进入探索状态;四是表征性,宽口径问题具有间接认知功能,可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思维角度的变化,呈现事物独有的特征,展示学生个性化的认知。
(二)“宽口径问题”的认知作用与发展
“宽口径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建立以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三位一体”的核心认知发展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获得个体独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提升认知素养奠定基础。
此类问题导学在认知发展上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是为学生自主获取新知提供可能。教师提供开放性的问题与探索空间,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同时能促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与技能;二是为多样化的数学方法形成提供可能。“宽口径问题”能避免指定问题带来的局限性,让学生按照自身的经验用个性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多样化的方法;三是为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活动经验提供可能。此类问题能让学生更好地施展拳脚,在活动探索中积累更多丰富的活动经验。
(三)多元问题的融合
“宽口径问题”虽好,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勿将所有问题都设计成这一类问题。教学应兼顾问题的类型,因为每一类问题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局限性的小问题与“宽口径问题”相比,有它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小问题可以为知识的发现定向,比如基础的概念、法则或规律的揭示等就需要指向性明确的小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小问题的探索更容易建构认知;二是小问题可以协助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堂中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小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三是小问题可以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当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可提出相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表达想法,同时也能够引起其他同学在认知上形成共鸣。
综上,小问题与“宽口径问题”在教学中都有着重要作用,若在“宽口径问题”中融入小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性的关注,还能营造出“宽口径问题引领,小问题加以突破”的良好局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宽口径问题”导学的设计要求
任何教学设计均需遵循新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认知特征,设计难易程度适中、形式多样、开放有度的问题[2]。鉴于此,“宽口径问题”导学的设计要从一定的背景与角度下科学选择,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在“宽口径问题”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序推进教学流程的进行。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设计
教材是教学依据,“宽口径问题”导学应以教材为根本。教师只有结合教材要求精准把握知识的核心,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契合教学要求的“宽口径问题”。
基于教材内容设计“宽口径问题”,可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围绕知识本源与形成背景进行设计,让个体的探究过程有明确的依据;二是围绕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设计,凸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得以验证与扩展。
案例1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的教学
结合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宽口径问题”:“李叔叔想用30米长的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来帮助他,看看可以用什么办法去围?哪种方法更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宽口径问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画图等,让学生将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学生在计算、类比中能发现不同围法的优缺点,从而找出最佳围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长方形的边长变化与面积之间的联系。
(二)基于学生认知的设计
设计“宽口径问题”时,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避免问题过于开放导致学生不知所措,同时要避免问题过于狭窄导致学生无法打开认知空间;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设计集针对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问题,确保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最后,教师要关注问题的可操作性,设计契合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案例2 “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
乘法口诀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学生在掌握乘法口诀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像“7”这样的数字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与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笔者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第一步:要求学生计算“1×7=( ),2×7=( ),3×7=( )”等式子;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计算结论与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编写关于7的乘法口诀;
第三步:各组展示结论,全班一起选择、评价哪一种口诀最方便记忆。
学生在编写“7”的乘法口诀之前,对“1~6”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过程也可视为知识的迁移过程。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7的特征进行口诀编写活动,既具有挑战性,又有据可依。评选“最方便记忆”的口诀也是调动学生创造性与积极性的过程,学生带着期待与热情去编写口诀,既避免了教师直接灌输的机械性,又让学习充满乐趣。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设计
新课标明确提出:學生是课堂的主人,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际操作”等学习方式为主。为此,教师在“宽口径问题”设计时,既要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力求学生在独立思考中获得多样化的解题办法[3]。
基于合作交流模式的学习方式,应用“宽口径问题”的作用为:引导学生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辨析与研讨,让学生通过合作认清数学事物的本质,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寻求认知上的共识。至于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在“宽口径问题”设计时,教师可以借助外部的工具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存在的规律。
案例3 “认识容量单位”的教学
针对容器有大有小这一问题,教师可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玻璃杯,提问:“观察这两个玻璃杯,大家猜想一下,哪个玻璃杯能盛放的水多一些?”
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以证明自身的猜想。
这是一个常见的生活问题,但会思考这个问题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师借助玻璃杯容器盛水量的大小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能让学生对容量单位产生认识,还能启发学生要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数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应用倒水的方法验证自身的猜想,有效地强化了个体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的配合应用。
三、“宽口径问题”导学的实施要点
应用“宽口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作用,在适当的时机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猜想、操作与合作等。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行为的干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实施方式
将问题抛给学生自主解决,是“宽口径问题”导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在展示问题后,应抑制住自我讲解的冲动,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彰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体性。
实施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情况:一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给予提示或引导,避免干预学生的思维;二是问题比较复杂时,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用集体的智慧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商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减少对教师认知上的依赖;三是难度较大的问题,鼓励学生先行思考与交流,在必要的时候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每种情况都体现出教师的“让学”,这种“让”并非完全放手,而是鼓励学生先学,而后再“教”,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定教。
(二)实施过程
“宽口径问题”一般在开放的情境下提出,因此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操作、体验,学习成果自然生成。教师可紧扣学生自主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
案例4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教学
教师用PPT展示一位大叔送菜的情境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口算“12×10”。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显神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比如:①先算12×9=108,再将108+12=120;②先算12×5=60,再算60×2=120;③先算12×1=12,再将答案的后面添加一个“0”,即获得120的结论。
面对学生所呈现的各种算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认可、鼓励,并将结论进行展示、辨析与交流,让学生感知多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逐渐优化思维,明确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分为拆数口算和口算添0两大类,并体会到口算添0的方法更加便捷。
学生因经历算法分类、算理推导与算法优化等过程,对此类计算形成了良好的认知体验,为新知的建构夯实了基础。
(三)实施目的
会解题并非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获得解题技巧与学习方法,促使各项能力的提升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教师借助“宽口径问题”导学,可促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方面,学生在“宽口径问题”的引导下,可通过自主学习、提问,或借助工具等获得独立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交流、质疑、汇报、评价与反思等活动过程,可达到协同共进的效果。
案例5 “圆锥的体积”的教学
问题: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并结合学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经合作交流后,会利用倒沙实验获得等底、等高的圆锥为圆柱体体积的结论。
这个过程既包含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引导性过程,又包含安排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借助教具获得知识的本质和领悟学习方法。
总之,在以“宽口径问题”导学的前提下,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文艳,张洪林.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J]. 数学教育学报,2004(04):90-92.
[2] 范国海. 用“问题”引领——中位数与众数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10(21):136+119.
[3] 郑毓信.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中国数学教学‘问题特色”系列研究(2)[J]. 小学数学教师,2018(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