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荣?汤其凤?安媛媛
摘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行评估与测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政策,但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测评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和国际先进心理健康调查项目基础上,站在医教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需求相结合视角,通过构建心理干预预警系统、心理干预运行系统和心理干预组织与管理系统,形成四平台融合(心理健康质量监测平台、高效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平台、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平台和心理健康战略规划决策平台)和家校社一体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3-0007-06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能够有效帮助我们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国内外研究主要站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国际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视角,解决了“测什么”问题,却没有解决“如何测”和“如何用”的问题。在深入研究国内外优秀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干预综合体系。即通过构建心理干预预警系统、高效心理干预运行系统和心理干预组织与管理系统,建立心理健康质量检测平台、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平台、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平台、心理健康战略规划决策平台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从而科学有效地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的背景分析
(一)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2019年底,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国家卫健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该方案明确指出,完善监测评估干预机制,需要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数据采集平台,追踪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善提供依据,从而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与测评干预机制。
为了更好地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部也发布了多份文件,如在2012年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 》,明确强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我国正式建立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同年,又印发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方案指出:除了关注学生客观的学业质量,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情况。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加快研制更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量表,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3]。至此,我国心理健康监测工作第一次启动和实施。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情况来看,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势在必行。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的时代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持续增大的压力,势必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影响,使其更容易受到社会转型的冲击。而在日常生活中,媒体报道的极端个案,极易误导公众认知,不仅不能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发展水平,还易使社会大众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成片面认知。另外,一些学术研究样本有限、范围较小、内容不全,无法系统把握现状和影响因素,无法“对症下药”和“循证施治”。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测评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是解决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问题的有力抓手。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评估与测评,首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进行全面考查;其次,通过抽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从多个层面客观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从而科学揭示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最后,可以系统监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为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完善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提供指导与帮助[4]。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的文献综述
(一)国际典型心理健康调查项目
鉴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评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国际上已有众多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和促进的理论研究和追踪研究。理论视角方面,目前主要是采用整合视角,以多学科交叉、多系统测查、多过程融合的形式,将学校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结合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知识背景、理论取向、临床经验和个人特征等基本要素,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个体和环境两大系统,构建基本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开展一系列评估、预防、干预。
调查项目方面,目前国际上开展的具有借鉴意义的项目主要包括英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OECD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幸福感评价体系以及WHO的学龄儿童健康行为项目。英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主要从临床医学的视角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5],聚焦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行为问题以及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同时,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还系统地探讨了个体、家庭和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OECD的PISA主要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凸显学生的积极适应,并将心理健康积极面的幸福感作为评估标准,通过自身幸福感、校内幸福感、校外幸福感和总体生活质量幸福感指标实现对学生幸福感的全面评价。PISA 2015认为幸福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个体实现个人和社会目标的能力和机会而变化,它视认知、心理、身体、社会和物质五个维度为幸福感调查的具体内容,以能力、感知、期望和生活条件中的主观和客观指标进行测量[6]。这一内涵包括了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塑造未来幸福感的危险因子和保护性因子。学龄儿童健康行为项目主要调查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7]。该测评不仅考查消极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情绪问题(孤独和悲伤等)和身心症状(易怒和肚子疼等),同时还测评中小学生积极(适应行为和生活满意度)的健康行为。此外,该测评项目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四个因素出发评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模式。
以上三个代表性的国际心理健康调查项目不仅为心理健康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同时考查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国国情,紧扣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回应国家和社会关切,将流动与留守儿童、贫困与离异家庭儿童、网络与手机成瘾、无意义感与厌学以及自伤高发率与自杀低龄化等[8-10]重要的问题纳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测评。
(二)医教结合——消极预防与积极促进相结合
在医学上,主要以消极精神病理症状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内化性心理症状(各种情绪问题)和外化性心理症状(各种行为问题),并以DSM-5和ICD-10作为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因此,这种心理健康测评的标准较为客观,引发社会争议较少。但是,从整个中小学生群体来看,真正具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仅占较小的一部分[11]。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在教育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主要是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社会共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教育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更强调适应和发展功能,学生在心理与社会行为上保持一种良好状态,围绕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进行测定,重点考查学生在自我、人际关系、情绪、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表现[12]。
结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我们既要了解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和发展情况,还要识别少数学生心理问题以便于进行干预和治疗,更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积极健康发展。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应该从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消极预防与积极促进为评价标准。这样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的体系构建
(一)心理健康状态的界定与评估
心理健康状态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和当今热点议题。心理问题主要从医学角度的消极方面,反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目前心理问题的划分多采用传统的精神病理学模型的分类方法,即将心理问题分为内化问题和行为问题两大类[13]。内化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心境和情绪上的心理失调,比如抑郁、焦虑等;行为问题主要指外部行为方面的症状(如ADHD、睡眠、对立违抗、暴力攻击、自伤自杀)。
积极心理是从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主要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的整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具体可以概括为:幸福感、自尊心、心理韧性、人际依恋和亲社会行为等。
当今热点议题主要指国家政策和社会大众关注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旨在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专项治理。2017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将语言及网络欺凌纳入校园欺凌范畴。另外,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由于升学压力和父母对孩子们不合理的期望,部分中小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焦虑,甚至导致厌学。近几年,自伤自杀也成为很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意念的年发生率约为17.99%,自杀尝试的年发生率约为2.94%。我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年发生率约为27.40%。以上都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目前存在的热点议题,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这些议题可能发生变化,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由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我们需要精准筛选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受到环境系统的影响,并强调了微系统中环境变量的主要作用,具体包括个体、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因素[14]。
个体因素主要涉及性别、年级、地域等,通过对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利于后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提高。家庭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SES)、家庭结构(离异、单亲)、居住情况(流动、留守)、家庭教养行为(方式、投入、协同)以及家庭的管教方式(虐待与忽视)等。学校层面的因素目前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在校师生关系处理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同伴关系(校园欺凌)、学业压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开展情况。
(三)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
在解决了心理健康“测什么”的问题之后,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怎样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现有的测评问卷基本都是国外翻译而来,目前缺乏贴合我国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评估测评表,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对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结果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诊断。比如,如何科学划定心理健康的分界点,从而有效筛选出心理健康者、心理困扰者、心理疾病者、心理危机者等。最后,如何恰当转化应用评测结果,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基于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现实情况的考查以及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初步提出了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和实施路径(如图1)。
(一)构建心理干预预警系统
心理干预预警系统是通过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心理危机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一种超前的危机管理系统。心理干预預警系统的主要任务是:(1)基于心理健康质量监测平台,利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质量测评体系,测评并诊断出存在一般性心理问题、典型性心理问题和危机性心理问题的学生;(2)要在可能的时间范围内尽早预警可能发生的冲突性事件并及时给予疏导,要能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辅助[15]。为保证心理干预预警系统的有效实施,须建立学校、班级、学生团队三级预警机制。
设立心理委员是提高心理干预预警系统的重要措施。在中小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伙伴关系是其心理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同学之间往往能够感同身受,敞开心扉。当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时,学生能及时向学校心理教师反映情况,发挥心理干预预警的作用。班主任、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教师应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等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干预预警系统的反应能力。学校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有效区分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
(二)构建高效心理干预运行系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成立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平台,能借助不同层级的专家系统和保障系统,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作为心理干预的抓手。学校首先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活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此外,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可以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的人。在家校协同上,家庭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积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要对成长环境不佳的家庭或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提供指导帮助。除家校联动以外,学校还应积极地与社会相关机构进行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共同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构建心理干预组织和管理系统
心理干预组织和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预测提供决策建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是心理干预组织和管理系统的骨干力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对已有的教师队伍进行全面严格的考查,并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推动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智库,发挥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建议和帮助,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通过心理健康战略规划决策平台,以建设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智库和组建心理健康综合管理团队为目标。最终形成四平台融合、家校社一体的心理干预长效机制。
综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与测评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这既需要通过一次性横断研究来整体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还需要通过固定样组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方法,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这种模式有利于及时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探究背后深层次原因,及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评估进行改进和完善。另外,在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评估过程中,我们要坚守科学,不回避难点和热点话题,重视循证实践,从而不断改进干预与促进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
[2]辛自强,池丽萍.当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变迁趋势[J].人民论坛,2020(1):5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9):3.
[4]熊昱可,骆方,白丁元,等.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6.
[5]FORD T, VIZARD T, SADLER K, ET AL. Data resource profil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MHCYP) survey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20,49(2):363.
[6]BORGONOVI F, PAL J.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tudent well-being in the PISA 2015 study: Being 15 in 2015[J].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s,2016(14):10.
[7]MOOR I, WINTER K, BILZ L, ET AL. The 2017/18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methodology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study[J].Journal of health monitoring,2020,5(3):88.
[8]黄潇潇,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53.
[9]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65.
[10]于晓琪,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78.
[11]俞国良,李天然.社会转型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与特点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191.
[1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72.
[13]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1.
[14]BRONFENBRENNER U. 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32(7):513.
[15]顾广玲,毛德权,徐震虹,等.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6,8(6):109.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干预综合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2021JSQZ0321)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06
作者简介:陈庆荣,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汤其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中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媛媛,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