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芬芬
[摘要]地方高校肩负着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笔者以泰州学院为例,研究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分析困境,并提出地方高校首先应“提高理论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具有重要性;其次应“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文化融入渠道”,从专业化文化课程的规划到教育基地的建设,形成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机制;最后应“构建融入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协同发展新平台,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融入;现实困境;建议
一、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如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等,部分地方文化的个性化差异也弱化,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亟待增强。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亟须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时刻依托地方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可见,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与地方高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高校更要立足地方,发挥地域优势,勇于担当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
(一)泰州地方文化
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元、独特、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泰州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崇文尚教,地灵人杰,包括范仲淹、胡暖、王艮等,以及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洪宗礼等大批人才涌现,为泰州文化和教育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深厚的基础[2],并传承和发展泰州文化。 同时,泰州地势优越,气候宜人,聚焦地方乡镇建设,打造古色古香的旅游小镇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如溱潼古镇、黄桥古镇及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文化,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夯实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基础。此外,泰州在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诸多红色历史印记,形成影响深远的红色文化,如陈毅三进泰州城、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这些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为泰州增添历史和文化厚重感,这不仅是历史的承载,更是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3]。
正是这些特色鲜明、深远厚重的地方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推动着泰州的发展和进步,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的养分。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着眼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二)地方文化融入泰州学院的现实困境
1.融入情况
当前,地方文化在融入泰州学院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融入需求不足,二是融入程度亟须加深。
第一,在融入需求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学生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呈现多样化、碎片化,并且文化信息的内涵既丰富又繁杂,而兼容并蓄的泰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强势冲击,导致自身吸引力降低,从而进一步影响地方高校及其师生对地方文化的吸收和传承[4]。
第二,在融入程度上,地方高校对传承地方文化的理论认识缺乏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地方高校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并依托地方文化发展。泰州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升本办学时间不长,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消除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其亟须增强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尚处于表面,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不够系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效。此外,地方高校需要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而部分地方高校教师虽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地方文化进行调研和探索,但是研究仍处于基础层面,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5]。
2.融入途径
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途径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融入的教学形式较单一, 二是融入程度尚处于表面。
第一,传统的地方高校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融入。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主要阵地,学生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然而地方高校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文化的吸引力,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就是说,地方高校传统的授课模式侧重文化灌输,不利于学生对地方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也会阻碍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
第二,地方高校社会实践的形式化、浅表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文化的融入。相比平面化的课堂教学,学生普遍期待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然而,部分地方高校虽然相继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但是尚未能有效保证第二课堂的学习质量,使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如仅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文化遗址或纪念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地方文化教育的实质和内容,不利于引起学生精神共鸣。
3.融入环境
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校园环境的文化覆盖面不够全面,二是政策环境支持有限。
第一,地方文化在地方高校校园环境中覆盖面不够全面。一方面,虽然在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专业选修课程,或者是历史、民俗等与地方文化相关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作为公共课程面向全校开设,但是其融入地方文化内容仍较少,且各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地方文化相关课程设置还存在明显不足,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课堂教学普及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地方高校开展的与地方文化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也较少,学生在校园中所接触到的地方文化资源是零散、有限的。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在地方高校現有的学生社团中,以地方文化为活动主题的社团数量及其社团成员人数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且受限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条件等,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真正地深入地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6]。
第二,地方高校的政策环境支持有限。一方面,地方高校依托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地方财政的支持,而受限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地方高校获得的地方财政支持也不同,这对地方高校的基础建设和文化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地方经济发展又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地方,泰州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地方高校所获得的地方财政支持情况。当前,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和地方财政支持有限的困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面临生源吸引力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的挑战。部分地方高校缺少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现有的教师人才队伍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和传统专业教师为主,且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仅将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为兴趣或是职称论文的研究方向,这也给地方文化的专业化发展带来困境[5]。
三、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建议
(一)提高理论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第一,地方高校要重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增强自身的地方文化责任和使命感,科学、全面地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建设,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身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肩负起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并在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中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地方高校作为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要从教育教学制度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符合教学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注重从地方文化中汲取力量,将地方文化的内涵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地方高校应组建地方文化的专业研究团队,提高学校教师的地方文化素养,使教师深化地方文化的专业研究,细化对学生学习和理解地方文化的引导,从而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二)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文化融入渠道
第一,课程教学是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主要渠道,地方高校要促使教师有意识、主动地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并注意创新教学形式。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交流和探讨为主,采用直观演示法、故事法及视频赏析法等灵动生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系统地理解地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学习体验感。
同时,目前地方高校课程教学逐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络等各种平台应用于课程教学也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新的方式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课程教学不是线下课堂教学的简单复制,地方高校教师需要在对线上课程模式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利用好线上平台的特殊功能,开发出适合地方文化知识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方式,并进一步打造优秀的地方文化网络课程,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了解地方文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7]。
第二,第二课堂是地方高校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重要方式。相比平面化的课堂学习,体验式的第二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第二课堂的系统化建设,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合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地方文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沉浸式地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高校也应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实践活动,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走访基地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地方文化的内涵,主动承担起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和使命,促进地方文化的源远流长[8]。
(三)构建融入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第一,地方高校应构建校园环境,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感。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地方文化课程的设置,开发以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在相关人文社科类专业中设置2门左右的关于地方文化的特色专业课程,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与地方文化相关的特色公共课程,扩大地方文化课程的覆盖面。地方高校还可以将地方文化融入相关专业,最大限度地将地方文化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明确地方文化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校师生重视地方文化课程,培养其对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校园建设中。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地方文化的名言名句构建校园环境,通过宣传栏、海报等传播地方文化,也可以借助知名人士或典型历史事件命名校园建筑,还可以建设地方文化的特色展览馆,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当地文人墨客的代表作品、地方文化的演进历程故事……让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6]。
第二,地方高校应优化政策环境支持。一方面,地方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责任的同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促进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建设,助力地方高校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扎根地方、建设地方。同时,地方高校也要开展地方文化的专业化研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自主拓宽资金支持渠道,积极与社会和企业合作,促进社会各方加大对地方高校教育的投入,继而与地方企业共享地方文化研究成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第三,地方高校应加强专业化师资建设,以能力为依据,打破固有的人才引进标准,灵活选拔人才。例如,地方高校应根据现实需求将教师专职研究和兼职参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聘请专家学者、资深手工艺匠人,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验。地方高校也应充分发挥办学优势,打造地方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培养专业人才,并和地方企业等开展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真正地加强地方文化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5]。
四、结语
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突破困境,发挥自身的地方文化职能,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真正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7nztzl/2017_zt11/17zt11_yw/201710/t20171031_317898.html.
[2]徐金城.泰州文化概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3]王斌.《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4]万文文.浅析高校发挥地方文化培育功能的有效路径[J].汉字文化,2022(07):166-167.
[5]申晓辉.地方高校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以河南三所地方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李响.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高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7]刘迁.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大学“三全育人”實现路径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87-90.
[8]杨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对策: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