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课题申报常见问题分析与矫正

2023-05-26 07:27:52蔡建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性

摘要:一线教师课题申报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选题模糊、内容单薄、结构松散,对这些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矫正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应从教学实践工作中筛选有价值的课题,明晰核心概念;兼顾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从不同维度确定与研究目标相对应的研究内容;整体把握课题各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使设计、实施、成果获取等均指向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课题申报;实践性;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8-0067-04

一线教师的精力大多用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上,对课题研究基本规范和方法掌握得不够。课题申报阶段出现的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选题模糊、内容单薄、结构松散等方面。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不同于严格规范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因而对课题申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矫正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即从教学实践中筛选课题,课题设计、目标制定和具体实施均需指向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

一、课题选题:从模糊到清晰

“万事开头难”,选题是教师申报课题的第一个难关。教科研课题的选题可以从理论学习中产生,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加工成为课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课题的选题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打磨形成的课题往往更有价值。

常有人说“课题即问题”,一线教师拥有丰厚的教学实践土壤,应从大量的现实问题中去寻找研究课题。然而教育教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那么,怎样的问题有可能成为研究课题呢?

第一,寻找真问题。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逻辑上能够自洽,二是实践中能够举证,二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课题申报阶段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做到逻辑的自洽,实践举证则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完成。例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申报的课题是“双减背景下运用计时器打造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其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是“运用‘计时器’能够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即用“计时器”规定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时间,就能得到“高效课堂”。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逻辑,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是有害的。

第二,聚焦典型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有个性的问题,也有共性的问题。一线教师首先要关注共性问题,因为共性问题具有普遍性,通过课题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能够让更多的师生受益。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题,也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现实需要。

第三,研究力所能及的问题。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发展策略”与“小学数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探究”这两个课题中,“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这样的研究选题并非普通的一线教师所能胜任,教师在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时务必要考量自身的研究能力。

第四,体现一定的创新性。课题的创新性是其学术价值之所在,要追求创新,就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精神,或选取新的研究视角,或采用新的研究范式,破解教育教学难题。还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一线教师想要“发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是非常困难的,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同行的经验和做法,根据“你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出适合更多学生的教学改进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由点到面”的“你的发现”,就是“你的课题”的创新价值之所在。

综上所述,课题的筛选、提取和凝练,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学习深度、反思水平和研究能力,一个优秀的课题一定既“下接地气”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是指教师善于从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问题,结合教育理论,借鉴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学实践始终是教师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上接天气”是指一线教师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党和国家的教育大政方针、课程方案、考试改革、课程标准,教学领域的主流观点、研究热点等等,都是课题研究的“天气”。一线教师要时刻关注“天气”,深入研究“地气”,才能确保课题研究行稳致远。

二、目标内容:从扁平到立体

“扁平”一词来源于“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管理”是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不增加管理层次,而是增加管理的幅度,将层级繁多的金字塔状的管理组织形式压缩成为“扁平状”的组织形式。如果说在企业管理中“扁平化”是一种先进管理形式的话,那么,在课题方案设计中则恰恰相反,“扁平化”是很多一线教师设计课题的一种通病。

以一位教师设计的“幼儿专注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为例,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目标:(1)在游戏、学习、生活中提高幼儿有意注意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2)培养幼儿的自律精神,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和自制力、自控力、自信心,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3)探究能有效提高幼儿专注力的教育方法及教具、学具。

研究内容:(1)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专注力的培养。(2)中班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专注力的培养。(3)大班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以及语言领域中专注力的培养。

上述课题呈现出典型的“扁平化”结构。首先,该课题混淆了研究目标与教学活动目标,研究目标被写成了教学活动目标,三个目标中的前两个都是活动设计的目标,而非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目标要反映的是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提高幼儿的专注力”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探索提高幼儿专注力的策略与方法”才是研究目標,混淆研究目标与教学目标是造成课题结构“扁平化”的首要因素。其次,研究内容缺少层次感,仅仅按幼儿园的年段和活动进行划分,使得课题研究流于浅层化。“探索提高幼儿专注力的策略与方法”这个目标可以从现状调查、文献研究、实践探索、提炼概括等几个方面展开探索和研究。因此,在核心概念已经界定清楚的基础上,准确地确定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制定与目标相配套的研究内容,是避免课题“扁平化”的关键。

在上述课题中,教师选择“幼儿专注力培养”作为研究课题,说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关注到幼儿专注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并且也已认识到幼儿专注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因而,在撰写研究目标时,就要体现出“幼儿专注力培养”的现实必要性与理论合理性。换句话说,本课题研究的起点是幼儿专注力培养现状的实际需要,终点则必须要回到问题的解决——探索出“幼儿专注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按照这个思路,“幼儿专注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可以修改为:

研究目标:基于对我园幼儿专注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借鉴国内外幼儿专注力培养的经验,研究影响幼儿专注力发展的因素,设计幼儿专注力测评量表,探索幼儿专注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

研究内容:(1)我园幼儿专注力现状调查与分析。(2)国内外幼儿专注力培养文献研究。(3)影响幼儿专注力发展的因素研究。(4)幼儿专注力测评量表。(5)幼儿专注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具体内容略)

这样的设计体现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实践性特征——课题选题来源于实践中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目的指向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兼顾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两个维度,因而呈现出“立体感”。

三、课题结构:从松散到统整

课题申报书的各个部分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及研究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及重点,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等。一线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常常因为缺少整体思维,把申报文本写得碎片化。除前文已分析的常见问题外,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课题的整体结构。

第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写得“蜻蜓点水”。一些教师简单地罗列出几位作者的观点,根据极少量的文献资料主观地作出判断,诸如“该领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文献”“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等。要全面客观地把握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需要借助有影响的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相关研究的演变发展脉络,概述核心作者或有影响力的专家的主要观点,从而发现自己的课题与已有成果的联系和区别,更清醒地认识课题的定位与研究价值。

第二,把研究思路写成了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回答“研究什么”,研究思路则要回答“怎样研究”。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路线图”,即从起点(教学现状)到达目的地(研究目标)的路径。写研究思路没有固定格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流程图,或者图文结合,要根据研究的主题灵活地进行选择。

例如,课题“UbD理论下初中英语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基于UbD理论的实践研究。理论在先而实践在后,宜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再如,课题“依托家庭小实验公众号发展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決以及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教学策略,宜采用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即“问题归因—实践探索—策略提炼”。

有的课题则要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思路。如“小学‘好玩的数学’课堂样态实践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核心“好玩的数学”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性,在理论层面需要阐释其内涵,在实践层面需要呈现教学案例及操作范式,这类课题宜采用理论与实践“双向对进式”研究思路。(如图1)

第三,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写得言过其实。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创新价值主要在于其实践性,因此在提炼课题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时不能夸大其词,而要言简意赅,用精练的语言表述“你的观点”与他人已有成果的不同之处,或是理论思辨的不同视角,或是实践操作的不同范式。

第四,预期研究成果与研究内容间缺少关联。预期的研究成果不能凭空杜撰,而要对应着每一项研究内容来预设。如课题“依托课程基地融通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课程基地、劳动教育相关文献研究,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育人方案,与课程基地、劳动教育有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与研究内容相对应,预期成果可表述为:课程基地与劳动教育文献综述、乡村中小学贯通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构、基于课程基地的劳动教育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课题方案的各部分要素之间要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课题名称是课题之“眼”,核心概念是课题之“魂”,现状调查分析是课题之“根”,目标与内容设计是课题之“本”,研究成果是课题之“的”。如此,课题结构工整,浑然一体,既有理论逻辑的紧密关联,又有教学实践的探索验证,契合一线教师工作的现实需要。(如图2)

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完成一项课题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时间,课题的申报设计仅仅是课题研究的开端。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还要进一步明晰核心概念,调整研究目标和内容,不断地对课题结构进行整体优化,使课题研究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责任编辑:丁伟红

收稿日期:2023-03-06

作者简介:蔡建华,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性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刍议音乐“新课标”的“实践性”观点及其应用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途径探析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关键环节之探索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网络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论兵团高校实践性党课教育的开展
学习月刊(2015年8期)2015-07-09 03:55:38
构建实践性语言环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