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兼任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社区社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升国旗是幼儿园每周一都要举行的一项固定的仪式。随着国歌声响起,五星红旗在全体教师和幼儿的注视下冉冉升起,这既可以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感,又可以培养幼儿的公民意识,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护旗手的职责是,护卫着国旗进场,在升旗时立于升旗手的两侧协助升旗手,防止国旗落地和受损,保证国旗正常升起。护旗手的人数可以根据需要来定。当每个幼儿都能担任护旗手时,这一角色仅承担其本身的职能。而当每个班只有6名幼儿能担任护旗手时,这一角色除了本身的职能之外,还被赋予了新的职能——“榜样”角色。榜样的树立有特定的标准,榜样的选取有科学的过程,对榜样的学习蕴含各种教育机会。因此,投票推选护旗手的背后不仅仅是“谁能成为护旗手”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推选护旗手?为什么要让幼儿投票推选?遇到投票推选的结果不符合教师期待的情况怎么办?
思考一:为什么要推选护旗手?
教师在班级里推选护旗手,最初只是因为升旗仪式需要护旗手。在本案例中,一开始,由于幼儿园班级少、幼儿人数少,每个幼儿都能担任护旗手,所以推选的形式很简单:小班的时候按学号顺序轮流,中班的时候按平时表现好坏轮流。采用这两种形式,幼儿担任护旗手都仅有先后顺序的差别。但到了大班,担任护旗手的机会少了,只有少数幼儿能当选,护旗手便不再只是护旗手,而是被赋予了新的职能——榜样。护旗手的这种新的角色身份使得教育目的发生了变化。小班时的重点在于“参与护旗”,目的是培育爱国情感;中班时的重点在于“谁先护旗”,目的是既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感,又鼓励、表彰幼儿平时良好的表现;到了大班,重點转变为“谁能护旗”,由于人数的限制而给护旗手设定了明确的选拔标准。我们看到,教师不仅组织幼儿讨论选择护旗手(即榜样)的标准是什么,而且通过投票的方式让幼儿集体来决定哪6个人能代表班级去护旗。此时,教师的教育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成人社会中,投票的最终目的是选拔符合要求的最优秀的人物或事物,投票者关注的是投票对象。这种目的背后的逻辑是“排他性竞争”,即投票对象彼此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公平”是投票过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内容。
而在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投票是教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对于这一点,案例中的教师也很清楚。这就说明,选拔只是投票的表面目的,而非最终目的。那么,什么才是最终目的呢?显然,是“教育”,是让投票者关注到投票对象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并引发学习。所以,案例中的教师请幼儿投票的表面目的是选出护旗手,最终目的是让所有幼儿尊重国旗,学习“昂首挺胸、步伐有力”这一标准化的护旗行为。投票对象之间不仅不存在利益冲突,还需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公平”不是投票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师需要关注的是:投票对象是否真正表现出了优秀的品质和行为,投票者是否注意到投票对象的这一品质和行为。联系本案例,当教师注意到有的幼儿并没有以护旗手的标准去投票,而是把票投给了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同伴时,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引导。这样做并非忽略儿童的主体性,而是在进行正确、有效的价值澄清和教育引导。教师的这种干预和引导对案例中的投票对象舟舟而言,也是一次直接、恰当的强化,可以引导舟舟学习正确、优秀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干预和引导,那么可能会让舟舟产生“我不努力也会有好结果”的错误想法,甚至让别的幼儿产生“不用努力也可以有好结果”的错误的榜样学习。
思考二:为什么要让幼儿投票推选?
幼儿园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策略。这些手段和策略背后往往蕴含着教师们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比如,投票这一方式体现的正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观察学习法。这是一种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方法。
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需要以“强化”为中介,通过直接学习与模仿来获得,即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通过体验自己的行为后果来进行(即直接学习)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引起的后果来进行(即模仿学习)。这里的“强化”指的是教育者做出有助于学习者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投票过程中,投票对象的学习是一种直接学习,投票者的学习是一种模仿学习。直接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刺激—反应—强化”,模仿学习的心理过程是“强化—模仿—同化”。我们以本案例中的投票推选护旗手为例来阐述这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帮助教师们理解“投票推选”这一方法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厘清不同的社会学习该如何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直接的社会学习中,“强化”是“刺激—反应—强化”这一心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直接学习者也就是投票对象(也是榜样)而言,他接收到的“刺激”是“如果我在竞选护旗手时做出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即‘昂首挺胸、步伐有力,别人就会给我投票,我就会获得很高的票数,成为代表班级的护旗手”。他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正反应,即根据获得的“刺激”,做出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另一种是负反应,即不做出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他得到的“强化”也有两种,一种是正强化,即被选为护旗手;另一种是负强化,即未被选为护旗手。在本案例中,那些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并成功地被选为护旗手的幼儿,相当于顺利地完成了“刺激—正反应—正强化”的心理过程,因此,他会学到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并稳定下来。而那些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却未被选为护旗手的幼儿,相当于是正反应得到了负强化(经历“刺激—正反应—负强化”的心理过程),那么,他们即使暂时具备了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发生了学习,但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打击,进而影响所学习的优秀护旗品质和行为的稳定性。那么,那些并未做出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却被选为护旗手的幼儿呢?由于他们的负反应得到了正强化(经历“刺激—负反应—正强化”的心理过程),他们不仅不能学到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引导是直接学习的最后一个心理环节即“强化”环节产生作用的关键,教师需要对直接学习者的反应做出及时、正确的强化,或对直接学习者受到的他人的强化做出及时、正确的引导。
在模仿的社会学习中,“强化”是“强化—模仿—同化”这一心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对于模仿学习者也就是投票者而言,他受到的“强化”是“那个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行为的投票对象成功地被选为护旗手”;他所“模仿”的是那个投票对象的护旗行为;“同化”则是整个班级群体都具备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投票对象是投票者模仿学习的“榜样”。在本案例中,当那些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行为的幼儿被选为护旗手时,投票者就会出现积极的模仿,班级中会出现逐步同化,最终让所有幼儿都学习到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但是,当一个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行为的幼儿没能被选为护旗手时,那些给他投票的幼儿便可能对“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的标准产生困惑与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负强化—不模仿—不同化”的心理过程)。而当一个没有做出符合护旗手标准行为的幼儿被选为护旗手时,那些给他投票的幼儿显然不会关注他的护旗品质和行为,学习自然就不会发生。我们认为,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育引导时不仅要关注对榜样的强化的正确性,还要关注幼儿是否真实有效地发生了模仿学习。这是模仿学习的过程较之直接学习的过程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班杜拉将模仿学习的观察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认为,模仿学习是否真实有效地发生,取决于这四个过程是否同时存在并连续发生。注意过程指的是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比如,投票者注意到了投票对象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保持过程指的是引起注意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学习者记住,学习者通过想象或语言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比如,投票者牢记投票对象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并能时刻提醒自己或用语言进行描述);动作再现过程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一系列错误性尝试行为之后能够准确再现榜样的行为(比如,投票者自身的护旗行为会有各种错误,但他通过不断尝试,能够准确地模仿并做出和投票对象一样的护旗行为);动机过程指的是在相应的刺激出现时,能引发学习者出现其观察过的榜样行为(比如,投票者在下一次进行投票推选时,由于想要被选为护旗手而做出了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本案例中的“投票”属于注意过程。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描述中了解到,有的幼儿注意到了榜样的行为,做出了符合教师教育期待的“正确”投票。尽管我们没有从案例中获悉这些幼儿在此之后是否出现了模仿学习,但从我们对幼儿的保持能力、动作再现能力、动机等几个方面的了解可以推断,他们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模仿学习。同时,也有一些幼儿没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而是注意到了榜样,但这个榜样并不符合教师在这次推选护旗手的活动中所设定的榜样标准,因此这些幼儿做出了不符合教师教育期待的“错误”投票。此时,正是教师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考三:遇到投票推选的结果不符合教师期待的情况怎么办?
可以说,投票推选护旗手是典型的集体教学活动,它符合“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全班或部分儿童进行教学活动”这一概念内涵,由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学习目标具有预设性,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空间具有统一性,学习的过程是由教师主导的。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从近的来看,是获得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从远的来看,是从尊重、爱护国旗到热爱祖国。
我们需要反思的并不是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推选护旗手,而是有没有其他合适的教育手段来解决投票推选护旗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对于本案例中不符合教师教育期待的“错误”的投票者,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对于被“错误”的投票选中的舟舟,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对于那些认真对待这次推选活动、努力表现并积极争取,却最终没有被选中的幼儿,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引导?我们总习惯于说教,这种方式对于那些未获得对某件事的正确认知的幼儿而言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如果幼儿认知无误(比如上文所述的舟舟及投票给他的那些幼儿,他们清楚地知道护旗手的优秀品质和行为标准),而是在情感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合适呢?显然,仅凭一两次的集体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更多的教育形式可以引导幼儿持续地进行爱国旗、爱祖国方面的学习,使幼儿的学习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有丰富情感的延伸、积极行为的体现?
模仿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模仿学习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都会影响模仿行为。那些投票给舟舟的幼儿为什么不去选“正确”的榜样,而选了“错误”的榜样?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与“错误”榜样的关系更密切;二是他们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不到位,即他们没有认识到,作为护旗手,“具有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鉴于此,我们可以引进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让幼儿有更多实践和体验升旗仪式的机会,学习更多有关国旗的知识,从而提升他们对于护旗这件事的价值感。
被“错误”的投票选中的舟舟为什么没有表现出符合护旗手标准的品质和行为?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他知道自己即使不那样表现也会有人给自己投票;二是他没有体验和感知到护旗手这一身份的魅力;三是他感到学习优秀的护旗行为有些单调无趣,不如做鬼脸引发同伴嬉笑来得有趣。鉴于此,教师可以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让舟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关国旗的知识,通过参加升旗仪式来感知和体验护旗手的身份魅力。也可以把幼儿在竞选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视频的方式拍摄下来,在班里组织一次小型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护旗手标准的行为?”让所有幼儿通过讨论来实现价值澄清。还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游戏,引导幼儿把学习到的优秀的护旗品质和行为更好地保持下去。此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设置“我是小小护旗手”主题区域,让那些具備优秀护旗品质和行为的幼儿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 语
学前儿童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同伴,在模仿的过程中探索与觉察:面对一个好的榜样,发生积极的探索与觉察;面对一个坏的榜样,发生消极的探索与觉察。正如案例中的教师所为,我们要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让他们进行主动、有意识的模仿,用适宜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发生知、情、意相结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