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宗炯
【案例】
2022年,江西铅山县的胡某宇中考失利,后进入致远中学就读。
9月27日,胡某宇曾与母亲3次通话,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
10月1日凌晨,其母亲、哥哥专程从福州赶回安抚他,10月4日二人返回福州。
10月5日,胡某宇又与母亲通话3次,其母未透露通话内容。随后,10月9日,胡某宇最后一次和母亲联系。
10月10日至13日,胡某宇曾7次独自到宿舍楼三楼阳台,观望睢园及校外的树林山岗方向。
10月14日,胡某宇在食堂晚餐后,携带录音笔两次登上5楼阳台,有明显轻生意图……
100多天后的2023年1月28日,15岁的胡某宇尸体被发现。在国内权威刑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下,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现场勘查、尸体检验、物证检验鉴定等工作,认定胡某宇系自缢身亡。
胡某宇是家人、邻居眼里有礼貌、阳光懂事的孩子。中考失利后,他进入私立高中,从原来拿奖学金的尖子生变成“差生”。他听不进去课,在多本课本和作业本上写下消极话语。案发前的9月27日,胡某宇和母亲通电话长达43分钟,哭诉不止,表示“不想上学,想回家”。
2022年10月14日,胡某宇在录制的两段音频中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当天17时40分,他站在宿舍楼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录音里说:“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23时08分,胡某宇再次表达自杀意愿:“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
其笔记内容也清晰表露了他的消极情绪——
“新环境真的难以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这份心情。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近视会加深了,一直盯着桌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10月9日,来校几天后状态依旧差,睡眠可能有问题……早上5点30分醒了一直赖床不愿起,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事发后,心理专家经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他因学习成绩不佳造成心理落差,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心理状态失衡,表现为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和无力无助无望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异常,有明显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可以看出,对身心有负面影响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和校园环境是第一“凶手”;持续的生理心理问题(包括睡眠、进食、焦虑),是第二“凶手”;可能出现的突发应激事件,也许是按下自杀开关的第三“凶手”。
在精神疾病权威指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重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除了悲伤难过,还提到活力下降、对于各类活动的兴趣明显减少、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疲劳或精力不足、注意力减退、时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出现死亡的想法等。这里面如果占了5点及以上,即使没有感到悲伤难过,也可以诊断为抑郁症。
根据2021年发表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调查结果,我国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其中轻度和中度抑郁分别为17.2%和7.4%。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到了高中阶段,有37%左右的青少年患有轻度及以上的抑郁症。
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约有高达17.7%的青少年有自杀意图,而约有六成的自杀青少年患有抑郁症。
另外,“自杀者遗族”现象也需要引起重视。一起自杀事件,至少有6位亲人直接受到影响。他们面临的悲伤往往更加复杂、持久,对没有发现亲人的轻生迹象充满自责,对亲人抛弃他们感到愤怒,而自杀行为本身也会带来污名和羞耻。
胡某宇的生命已经如流星一闪而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无形中也接受了“炙烤”。我们现在不是去追究到底属于谁的责任,而是努力去做好事前科学的判断、及时专业的干预,千方百计预防悲剧的发生,为夜空留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交流】
李向(山东):入学初,要为学生的心理进行体检,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然后,根据测试反馈,对重点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通过聊天、周记、书信等,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帮助其找到未来目标和努力方向。
心理教师要加入班级成长体,定期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交流,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和辅导。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班主任要安排班长、宿舍长、同桌做好重点关注。学校要形成家校共育的長效机制,开设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及时传递育人理念,形成家校合力。
张秀筐(福建):第一,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我们要尊重人、包容人、爱护人;然后是培养人、发展人、服务人,最后才是管理人。第二,接纳是所有改变的开始,一切的不开心源于不接纳。第三,要畅通信息渠道。
张斌斌(河南):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给这些学生设置三个出路。第一,发泄出路。大脑中长久的压抑信号得不到释放,就会转化为攻击信号,攻击信号达到阈值就会诱导机体产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对外攻击,也可能是对内攻击。第二,学习出路。如果学生能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成绩有进步,就看到了希望,有了坚定的信心。第三,目标出路。我们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必要性,只有深刻理解了学习的必要性,才能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我会建议孩子们去看看凌晨3点的菜市场,去看看半夜还在送外卖的骑手。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讲道理,孩子需要的是心灵的解脱和真实的体验。
何蕊(河南):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一要自由,二要朋友,三要幸福感,四要自信感,五要價值感,六要成就感。什么是压倒胡某宇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的虚荣心让孩子承担了要考上名校的压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任何宣泄情绪的窗口,他将会面临人生绝境。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情绪在前,学习在后。青春期孩子有三类共同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和学业,不良习惯。家长要多与孩子对话,用没有功利的心态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
王英霞(河南):家长要经常和班主任沟通,尤其是各个学段的衔接阶段——幼小衔接、小升初、初升高、高三等特殊时期,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胡某宇的案例警醒老师和家长:身心健康远比考试成绩重要。
班主任应该通过建立班级心理群、设立心理委员了解学生的动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群,向家长普及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症状和解决办法,最起码要让家长知道,孩子有异常了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和班主任沟通。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迷茫;多一些理解,少一分挤压。
遆广凯(河南):如今,不少父母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会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强辅导学生的能力,防患于未然。班主任要学会利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懂得识别抑郁发作和重性心理障碍,按照程序进行上报,与家长沟通,并及时送医。
梅林(山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果发现某个孩子“不对劲”,教师应该及时和他谈话、谈心。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私密的,让孩子放下对老师的戒心,慢慢吐露心声。
赵向媛(内蒙古):孩子不幸福的原因大概是这样几个方面: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必须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学习生活;老师对成绩过分关注,成绩是显性的,而孩子内心的成长是隐性的,并不好衡量;社会过分关注,中高考不停地划分着人群差别,学生在这“内卷”中,也生怕被别人落下。
王道武(新疆):我在琢磨,该以怎样的心态来与这样的学生交流,才能使学生接受且取得好的收效呢?想来想去,是两个字:宽容。很多心理异常的学生,背后都是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对孩子“拔苗助长”的施压,对孩子的过失耿耿于怀的刻薄。这让原本阳光灿烂的孩子早早地患得患失、忐忑不安,逐渐走向焦虑抑郁。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和介入,通过家校配合,局面是可以扭转的。
【点评】
对悲剧的思考是为了预防更多的悲剧发生。总结起来,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概括为——四维协作,防患未然。
第一,家校合作。家长很多时候会当局者迷,愈关心孩子愈乱,班主任需要主动迈出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
第二,班级制度建设。班主任要建立一套筛查目标学生的制度。如何筛查目标学生呢?方法一,学生作品分析,比如学生周记等。方法二,培训关键学生,比如宿舍长、关键班委等。方法三,构建全员预防心理问题的环境。
第三,课程建设。班主任要多尝试进行班本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学校有归属感,能找到倾诉渠道。
第四,人文建设。这是长期策略,无形的人文氛围最容易影响、感化人,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情况,从大处着眼,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责编 莫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