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平
我们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没有彩礼的婚姻也可以很美!
本文主人公一家
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有这样一对退休大校夫妻。他们返乡带领乡亲们致富,并革除婚俗陋习,进行婚俗改革,提倡“低彩礼”“零彩礼”,“退役不退志,余热献故里”的故事被编入西河大鼓到处传唱……
兴村镇大庄村是石炳启的家乡。2017年,副师职大校军衔的石炳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通信部退休。正当他准备和老伴在北京含饴弄孙时,兴村镇的镇领导请他回村任党支部书记。
原来,这几年,大庄村因管理不善被市里列为后进村,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带头人改变局面。
老伴鲁媛劝石炳启:“你奋斗大半生,现在该享享清福了。村里事情琐碎,干不好容易得罪人,落得一身埋怨。”石炳启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劝他不要回乡。
“可是,我的根在那里,现在家乡需要我,我就应该回去!再说,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我已为国家贡献半生,现在是为家乡发挥余热的时候了!”石炳启的这番话情真意切,打动了老伴和女儿。
“那我陪你一起去!”鲁媛性格直爽,马上开始收拾行李。2018年2月,石炳启夫妻回到大庄村。石炳启一上任,就决定进行移风易俗,从根本上解决高额彩礼问题。
首先,他得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大庄村距离河间市区较近,石炳启于是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业。他利用多种渠道筹资350万元,建设大庄农产品展示中心,为全国各地优质农产品进入河间市场搭建新平台。树苗进入雄安新区市场,蔬菜进入北京市场,渐渐地,绿色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石炳启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
石炳启发现村里的红白喜事之所以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与当地的红白理事会不无关系。之前的红白理事会成员由几个爱管事的村民组成,场面办得越大,钱花得越多,他们从中捞到的好处就越多。“不换思想就换人!”石炳启对红白理事会进行重组,村书记担任会长,每个村干部都是理事会成员,由村委会成员为村民免费服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村民代表审议,石炳启制定出台《大庄村红白理事改革制度》《大庄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等19个文件,明确规定彩礼和婚礼的执行标准,倡导“做到低彩礼,争做零彩礼”,3万元以下为低彩礼,并取消拜亲戚、请朋友等习俗。
过去,谁家结婚都要请村里人连续吃喝5天,铺张浪费不说,全家人都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石炳启把庆祝天数减少到1天,并规定喜宴桌数不超过12桌,每桌餐费不超过350元,烟每盒10元以下,酒每瓶30元以下。不准燃放鞭炮,可以放电子炮;不准逗新娘、闹新郎,举办文明婚礼;不准花钱请歌舞团,本村有免费的文艺队来助兴。为了方便群众办喜事,石炳启还专门建了红色大厅,统一购置灶具、餐具等用品,为新人办婚宴。
“移风易俗只靠一村一镇是解决不了的。这几年,国家、省、市都很重视婚俗改革,大气候影响小气候。”石炳启说。接着,他联合环河间城区的9个乡镇统一标准,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联合会”。
虽然有了彩礼执行标准,可真正执行起来并不容易。石炳启于是和村干部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让婚俗改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最初,村民们议论纷纷,意见很大。“人家都要彩礼,咱们不要,那不亏待咱家姑娘了!”“多少年形成的风俗,哪能说改就改!”
于是,谁家准备娶媳妇、嫁女儿,石炳启和红白理事会成员就会登门做工作。可是,给本村人做思想工作已经很难,说服准备嫁过来的外村姑娘家不要彩礼,更是难上加难,一些人家压根不让村干部进门。
石炳启吃了几次闭门羹,回家后不禁向老伴抱怨:“你说,村里人的思想观念怎么就这么难改变呢?”“怎么?你想当逃兵?”鲁媛反问道。“老伴,你有什么办法吗?”石炳启虚心地向“军师”请教。
自从回到农村,鲁媛的表现让石炳启刮目相看。她不仅自学种菜、养鸡,还联系中国农科院引进优良蔬菜种子,通过微信向村民分享养鸡、种菜的科学方法;鲁媛加入村民调解委员会,谁家有矛盾都喜欢找她来评理;她还成了村里“少儿之家”的辅导员,定期为孩子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努力让鲁媛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鲁媛想了想,说:“其实,大多数父母要彩礼的目的,不是想要钱,而是希望女儿在婆家受到尊重和善待,将来能过得幸福。你不妨将心比心,站在女方父母的角度去做工作……”老伴的话让石炳启茅塞顿开。
第二天,石炳启迎难而上,继续去那户人家做工作。“出去,出去!”女孩父亲不让他进门。“老弟,等我把话说完,你再让我出去……”经过一番波折,对方终于让他进了屋。
女孩父亲不客气地质问:“石书记,难道您娶媳妇没花彩礼钱?您的女儿结婚不要彩礼吗?”
“哈哈,还真让您说对了!”石炳启趁机讲起了自家的故事……
在师部做卫生员时,石炳启被卫生院院长相中,介绍给自己的女儿鲁媛认识:“我们不看家庭,不看财富,只看小伙子的能力和人品。”石炳启在家排行老八,家庭条件可想而知;而鲁媛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生活条件优越。鲁媛听从父亲的教诲,不在乎外在条件,而是被石炳启身上勤奋稳重、努力上进的品质所吸引。
两人谈婚论嫁,鲁媛家没要1分钱彩礼。结婚时,石炳启一共花了不到40元,仅仅买了两盒烟、一包糖,请战友们过来坐了坐。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孝顺的石炳启不想让他们操劳,所以在老家也没摆酒席。用现在的话说,石炳启和鲁媛就是“裸婚”。
夫妻俩的婚恋观深深影响着女儿石羽。上大学时,石羽和江西小伙郭威自由恋爱。郭威家庭条件不太好,石炳启夫妇一点儿也不介意,“咱们不看家庭条件,只看人,只要小伙子本分、上进就错不了!”2014年,在无房无车无彩礼的情况下,石羽和郭威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现在,小两口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幸福和睦。所以,幸福生活需要年轻人自己去创造,而不是看彩礼收了多少啊!”女孩父亲听了这番话,终于被打动了,答应让女儿“低彩礼”出嫁。
在做工作的过程中,石炳启发现大多数父母之所以要彩礼是为了面子,似乎彩礼越高,女儿越尊贵。在互相攀比中,彩礼日益升高,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二三十万元。父母大多会把彩礼钱给孩子带走,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年轻人在不劳而获中变得懒惰、不求上进;老人负债生活,难以安度晚年。大家都知道这种风气不好,但谁也不愿带头做出改变。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大庄村婚俗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一天,村民石振峰主动找到石炳启,商量二女儿石静的结婚事宜,石炳启建议他按照村里的规定办喜事。石振峰回家后和女儿商量,没想到女儿当即决定做一位“零彩礼”新娘。
石静对石炳启说:“高价彩礼只会增加男方父母的经济负担。我觉得两个人结婚,不应该在乎这些外在形式,更没必要为难父母。”石静的母亲也很开明,对亲家说:“我们家什么也不要,只要你们对我闺女好就行!”这个通情达理的家庭让石炳启很感动,如果每个家庭都这样,婚俗改革的工作就好做了。
2019年2月17日,大庄村首位“零彩礼”新娘石静出嫁。他们的婚礼只举办一天,没有摆席请客,只与族亲一起吃了顿便饭。
石静出嫁后不久,大庄村小伙石佳佳娶进来一位“零彩礼”新娘。新娘刘媛的父亲是一位大学老师,他对石炳启说:“我也是乡下出来的,知道农村的艰苦。亲家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已经很不容易,喜事简办好!”石佳佳的母亲非常感谢亲家:“‘零彩礼’减轻了我家的经济压力,省下的钱正好让小两口去发展事业。”2019年4月12日,大庄村小伙石佳佳和四川姑娘刘媛在一片祝福声中喜结良缘。
在大庄村,邀请石炳启做证婚人,已经成了村民们的习惯。石炳启是乡亲们尊重和信任的人,也是带领大家打破婚俗陋习的人。
石炳启不仅打破了高额彩礼的陋习,还打破了互不通婚的陋习。大庄村和南古寨村虽然位置相邻,但有历史恩怨,以至于百余年来互不通婚。在石炳启的带领下,两个村的村干部分别做自己村民的工作。这场婚俗改革,让大庄村小伙石卫媛和南古寨村姑娘张维走到了一起。
“这场姻缘解开了两村百余年的隔阂啊!”在石卫媛、张维的婚礼现场,乡亲们纷纷感叹。鲁媛还为新人送上一份新婚大礼包,里面有“新婚文明家庭”荣誉证书、市医院的体检卡和观影会员卡。
渐渐地,“零彩礼”“低彩礼”婚俗在大庄村乃至整个河间市蔚然成风。“左口袋进,右口袋出,的确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不收彩礼就没有负担,年轻人很喜欢,我们觉得值得在全国推广。”石炳启说,现在群众的态度也由最初的质疑变成了赞许。
积极推行婚俗改革,坚决破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荣誉也纷至沓来:大庄村连续4年被河间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先进村”,被沧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村”,被河北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1年4月,民政部公布了全国15个婚俗改革实验区,河间市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县(市)。石炳启也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退役不退志,余热献故里”的故事被编入西河大鼓到处传唱。他还作为婚俗改革代表,受邀到河北省民政厅进行交流发言。2022年5月,石炳启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
“祝你们珠联璧合,相敬如宾,不离不弃,永结同心!”2023年3月,在村子里的红色大厅,石炳启和老伴鲁媛作为证婚人和主婚人为现场新人送上祝福。另外两个村子同一天结婚的新人,还与他们通过时空连线共同完成了掀盖头、拜天地、结发礼等结婚仪式,开启人生新篇章……从石炳启夫妻回乡至今,大庄村一共举办了18场婚礼,其中7位新娘“零彩礼”,11位新娘“低彩礼”。
近日,云南七部门联合印发倡议,抵制天价彩礼,倡导“低彩礼”“零彩礼”。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婚俗改革,石炳启夫妇十分欣慰,“我们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没有彩礼的婚姻也可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