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安阳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研究

2023-05-23 09:22魏唯一
殷都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殷墟考古学考古

魏唯一

(安阳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引言

2022年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第二条对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进行定义:“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2/content_5683110.htm。就表述的定义以及功能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从遗址的核心价值出发,如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宣传等,是基于古遗址其本身所富含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衍生出来的,是提供给专业学科研究、历史遗产爱好者以及公众接受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其二,从遗址的社会价值出发,通过遗址的载体“公园”形式的出现,为考古工作者以及公众提供科研、游玩、休憩的空间场所。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中国大遗址最主要的社会利用形式,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承载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家国认同感等诸多的社会记忆功能。另一方面,以公园的形式出现,它为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提供文化空间、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应的服务设施等诸多社会服务功能(2)王刃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态与核心价值利用刍议》,《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从表现形式上,考古的调查与发掘工作是遗址公园科研功能的具象表现,考古成果资料的转化是遗址公园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于遗址本体以及周边环境的重塑与整治,有效地提升遗址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是遗址公园游憩功能的空间诉求。无论是考古遗址公园的社会记忆还是社会服务功能,都离不开对遗址核心价值的阐释与展示,阐释是手段,展示是方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提条件便是科学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所获取的实物资料,以及用于展示的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即遗物、遗迹与遗址)。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相关学者大多关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考古遗址公园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手段等,往往忽视了考古学科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因此,用考古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是中国商王朝中晚期时代的都邑遗址,是甲骨文中所记述的“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证并为考古学与甲骨文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遗址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按殷墟遗址空间分布密集程度和考古工作成果以及保护措施实施效果,可将遗址区分为重要遗址分布区、一般遗址分布区和遗址可能分布区(3)对殷墟遗址区划根据详见《殷墟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修编)(2012-2035)》。。现存遗迹主要包括以往发掘的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中小型墓葬、车马坑、甲骨窖穴、手工作坊(制铜、陶、骨、玉器)等(图1)。

图1 殷墟遗址区遗迹分布范围

殷墟遗址是中国第一个学术机构进行独立发掘的遗址,作为都城遗址,是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商王国晚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4)殷玮璋:《殷墟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考古学集刊(15)》,文物出版社2004年。。跨越两个世纪的殷墟发掘、保护历程不仅是一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简史、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它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与发展,也为今日建设殷墟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提供了详实的物质材料。虽然殷墟位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掣肘于开工建设时间较晚,目前学术界对于殷墟考古遗址公园的个案研究较少(5)a.申文喜,郭慧丽:《试论殷墟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b.李晓莉、马骁:《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探析》,《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c.李文静:《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殷都学刊》2016年第2期;d.李利,徐博伦,杨芳绒:《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保护与活力开发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殷墟为》,《环境科学与管理》2020 年第1期;e.夏佳琪:《殷墟遗址公园展示与公众理解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完全不满足学术发展的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足之处,遗址公园内现有的场馆展示内容对于阐释殷墟遗址的价值作用极为有限,上述考古成果并未纳入到展示体系当中,整体而言殷墟遗址公园的价值阐释与展示并未从传统意义上的遗物、遗迹展示的形式中脱离出来(6)王刃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态与核心价值利用刍议》,《南方文物》2019年第3期。,已经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提升殷墟遗址公园的展示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二、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的考古学解读

(一)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系统的构成要素

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即利用现存的空间,运用展示的技术与方法(信息与识别物)恢复古遗址在建立年代、使用年代与废弃年代的场景,通过公众的参与解读(主动式或被动式),展示是沟通遗址与公众的桥梁,最终达到理解遗址价值内涵与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过程。《ICOMOCS阐释和展示宪章》中对于“展示”的解释为“文化遗产地通过认真的规划,安排遗址内的说明信息,物理进入,遗迹说明设施等,对需要遗址蕴含的内容信息进行解释说明的活动”(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法规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根据《宪章》中对“展示”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将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系统分为三个方面:即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和展示设施(8)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新型城镇化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研究——以西咸新区为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

展示内容是遗址内蕴含于遗址内的各类信息,主要包括遗址本体、遗物以及遗址周围环境。《巴拉宪章——阐释指南》中解释展示与阐释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公众对遗产地的了解,需要通过各种的交流方式,最为重要的是凝练遗址的价值信息是否属实与完整。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主要源于考古的调查与发掘、历史文献的研究与考古资料的研究。而公众仅从遗址所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进行更多的考古工作,是否进行勘探、调查、发掘以及考古成果的转化是影响考古遗址公园最大程度地得到展示的直接因素,殷墟遗址自上世纪开展发掘至今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但掣肘于遗址区规模宏大,目前所取得的考古成果也仅仅是“冰山一角”,遗产的各类信息尚未完全的提取,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现(表1)(9)遗(址)迹构成根据《殷墟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修编)(2012-2035)》中的遗址本体类型进行描述。。

表1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现状分析表

展示方式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遗址公园所涵盖的信息进行展示,以拉近遗址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达到提升民智的作用。目前考古遗址公园所用的展示方式有遗(迹)址原址展示、复原展示、场馆展示、标识展示(包含有植被展示)、现场展示与虚拟展示等。因年代久远受到现代村庄叠压与城市建设破坏较大,殷墟遗址公园内目前几乎已无法采用原状展示的遗(迹)址点,大多数也在已经发掘工作完成之后采用了回填保护的方式,洹北商城遗址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尚未对公众进行开放,采用原状展示的仅为王陵区(M260)。采用场馆展示的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甲骨窖穴、妇好墓、车马坑。妇好墓、少部分的宫殿基址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展示。考古发掘现场展示仅有殷墟宫殿宗庙区一处。其他展示方式如标识展示除了王陵区采用植被展示、后冈遗址采用保护碑展示外,其他遗(迹)址鲜有涉及(表2)。

表2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方式现状分析表

展示设施是通过某种方式使得公众了解与熟悉考古遗址公园内涵价值的物质载体。它的途径可通过解说与服务(服务设施与交通设施)两方面进行实现。殷墟遗址公园内目前所涵盖的解说设施有指示牌、解说牌、人工解说、平台小程序、二维码与电子解说设备等。交通设施除了殷墟宫殿宗庙区与王陵区间建有摆渡车外,其余遗(迹)址间并无通勤车辆运营,公众只能自行前往,在下表中不再列入(表3)。

(二)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原则与理念

考古遗址公园从其本质而言,与其他公园的区别在于以考古学为展示核心的特点,在特定的遗址空间注重教育与休憩等功能的实现,最后达到全民遗产教育的作用。如何让公众在参观休憩的过程中得到文化认同、展示的过程中传播遗产价值,在则需要秉持与实现真实性、完整性、可进入性等遗产保护理念。

表3 殷墟国家遗址公园展示设施现状表

1.真实性原则

以往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宪章中多次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已达成世界性共识,其原则在此不再叙述。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对殷墟百年考古成果进行展示的特定空间,真实性一方面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做出了保护性指导,另一方面在遗址公园的展示过程中则要求需进一步地将遗址原有的形态以及信息真实、完整的保留下来,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公众面前。遗址本体作为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必须保证其不被破坏、篡改或移动。任何保护措施均应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以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同时,殷墟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内容将忠于殷墟遗址本体及其所包涵的历史信息,以已有的考古工作成果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不做任何无根据的臆想或推测。

2.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贯彻实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上,殷墟作为商代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表现了不同时期商代都邑的历史信息,是反映商代都城发展演变的物质载体,在展示的过程中需要尊重遗址本身的历史延续性。古代都城的发展及演变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在空间上的发展同样不能忽视。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整的保护殷墟遗址本身,也应将北岸的中商时期的洹北商城囊括其中,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其与周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达到遗址本体与其它遗存的协调性,从而传递给公众遗址最完整的信息。

3.可进入性理念

《ICOMOS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宪章》原则1“接触渠道和理解”中要求“展示活动应形式多样,并能够实实在在地接进公众,应鼓励个人和团体反思自身对遗产地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以激发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和探索”(10)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新型城镇化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研究——以西咸新区为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对展示而言,是要求向公众传递遗址最有效、最真实的信息,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手段让公众理解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与价值。对该原则进行解释和落实的过程中应强调“可进入性”,可进入性包含有物理进入与智力进入(11)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新型城镇化下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研究——以西咸新区为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物理性进入”是通过提升感官体验进而无限缩短公众与遗产地之间的距离,如改善交通设施,使公众通过使用现有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顺利抵达遗产地。通过改善和提升原有展示设施方式,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遗产的价值内涵。在对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提供给公众和遗产直接接触的机会,如增加考古模拟活动,有效地全面了解遗产的价值。“智力性进入”要求考虑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对于遗产的需求,应寻求合适的展示方式,增加技术与互动方式,对遗产进行全方位的阐释与展示。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的尊重与理解。考古遗址公园就是要让考古学走出科研机构,面向公众实现考古研究成果共享的目的。

三、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提升策略

安阳殷墟遗址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址区内考古遗存丰富,展示价值突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考古研究成果的转译对遗址公园的展示与阐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殷墟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展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性的合理利用,提升遗址公园的展示及阐释方式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全民共享。

(一)考古信息转译,凝练核心价值

1.出土遗物展示

考古遗址公园之于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有两点差异需要注意:首先,展示价值。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年代跨度大、出土地不同,故而所富含的价值信息多样化。考古遗址公园则针对某一处考古遗址进行展示,展品来源与年代完全与遗址所反映的时间无差,展出文物的目的只为提升与凝练该遗址所反映的核心价值。其次,展示空间。遗址公园拥有丰富的考古遗存、遗迹以及广阔的空间,不需要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场馆进行展示,任何一处有价值的遗物、遗存出土地点都可以作为展示的来源。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考古学中的层位关系、出土地点,辅以遗物的类型、材质、用途、器物组合等信息。例如代表着殷商灿烂文化的青铜器,也是殷墟遗址的核心价值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合金成分,大部分公众对于青铜器的理解与认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根据笔者调研过程中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观众并不了解青铜器的原有颜色,对金属成分也无了解与认识(图2)。我们可以增加系列科普的知识,加以出土展示的铅锭,制作成视频或文字、图片或语音介绍等,对青铜器的冶炼、制作、用途以及延伸至后世 “金石学”中的“金”字的来源进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使公众不仅对青铜器得以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古代金石学也有所了解。

a.公众对青铜器颜色了解情况饼状图 b.公众对青铜器成分了解情况饼状图

2.地层堆积展示

考古地层学是考古工作展示最直接的方法。“考古地层学指的就是地层堆积的层位上下、堆积时代的相对迟早关系的研究”(12)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其中地层堆积中包含有文化堆积和自然堆积,文化堆积即为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遗物,也称之为“文化层”。通过对地层的展示观众可直观感受到年代、时间的早晚和地层的关系,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考古地层学的相关知识,不仅对遗址的发展过程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考古学的田野工作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后冈遗址区是殷墟考古国家遗址公园展示地层学的绝佳场所。首先,后冈遗址区内有晚商时期高等级墓葬、陪葬墓、祭祀坑、中小型墓葬及居址等丰富的核心遗存;其次,包括仰韶及龙山时期居址及墓葬、战国小型墓群等不同时期的附属遗存;最后,上世纪30年代梁思永主持的后冈遗址发掘遗留的考古探沟(已回填)最具有展陈价值。梁先生提出的“后冈三叠层”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13)安志敏:《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梁思永先生》,《考古》2020年第7期。,前文也有所提到,殷墟于中国考古学而言,不仅是第一次官方的正式发掘,更是见证了中国考古学早期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考古学者,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摇篮。自此中国考古地层学中有了两种地层堆积概念,即按土质土色认定的自然堆积和按包含物认定的文化堆积(14)许永杰:《殷墟十五次发掘形成的中国考古地层学叙议(上篇)》,《边疆考古研究》2021第1期。,极具考古学史价值。在展示的过程中将地层使用玻璃附罩保护并展示,配以文字、图片及视频解说,表现考古学自下而上由生土层、文化层、耕土层的地层堆积次序,是对文化层最直观的展示。后冈遗址区在《殷墟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核准版)2019》中划定为考古学展示区,承担着殷墟东向重要的景观门户的功能。在此区域内展示的重点除了后冈三叠层、考古探沟外,考古人物、考古工具、考古资料囊括在殷墟百年的考古发展历程体系中进行展览。在殷墟考古历程与成果展示的同时,公众对于考古学科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基本知识得到普及,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有力体现。

3.遗迹面貌展示

遗迹面貌是考古学文化层中某一层位所反映的时代信息,一般由房屋、建筑、墓葬、道路、水利设施等构成。对于遗迹面貌的展示,目前除了对发掘结束并已回填保护的进行虚拟展示和对正在发掘的场地进行现场保护展示之外,还有一种是已发掘完成并未回填,直接进行文物保护加固后进行原址展示。如殷墟遗址王陵区M260、宫殿宗庙区乙七、乙八建筑基址等区域(图3)。殷墟遗址区内模拟展示仍有改进之处,进入宫殿宗庙区的右侧为凹字形房址,目前展示类型为模拟覆盖展示,遗址本体已回填,遗址上方已夯土处理做成基址复原,并栽立红色木桩以显示为基址柱洞。凹字形房址是观众在进入宫殿宗庙区后参观路线的必经之路,但房址平面复原基础上并未有任何解释说明系统,观众只能看到红色木桩和长满苔藓的凸起土坯,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历史价值,体验感较差。在进入殷墟内部后并无明确的参观线路标识系统,对于第一次进入遗址公园内的观众没有做到次序引导,智力进入和物理进入性较差。在《殷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修编(2012-2025)》中对上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现场提出覆棚展示方式,在笔者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并未开放。虚拟展示是为了能够为观众提供交互体验,是作为“情景再现”的常用表达形式,殷墟遗址建筑类遗迹因年代久远、考古工作需要,再加之传统的土木类建筑遗址本身的脆弱性等因素,本身可视性差,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在土遗址的虚拟展示过程中应考虑到其自身的稳定性较差,在使用材料方面需要使用可逆性和持久性,在价值阐释方面需要结合史籍文献,真实地表达出遗址所反映的时代内涵,尽可能地缩短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殷墟在虚拟展示方面也可采用像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麟德殿的数字复原影像,结合虚拟复原出来的建筑影响与现今遗址面貌进行对比,丰富观众参观体验(15)孔黎明、苏静:《唐大明宫麟德店遗址诠释与展示方法探索》,《建筑与文化》2011年第11期。。除此之外,已经发掘完成的洹北商城1、2号建筑基址保存信息较为完整(16)唐际根、荆志淳、何毓灵:《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考古》2010年第1期。(图4),在后期可参照湖北盘龙城F1进行等比例复原展示(图5)。

除上述方式外,当前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结合VR虚拟实境以及云计算、高清视频等技术交叉,殷墟遗址公园可和数据运营商联合运用AR技术成功复现宫殿基址样貌,并设置VR数字体验馆,游客可通过VR头显,全景观赏殷墟遗址全貌及历史变迁。

(二)增强公众参与,体现以“人”为本

新时代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的核心使命是围绕如何处理好人与考古遗址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展开的,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逻辑起点(17)刘卫红:《走出符合国情的考古遗址保护之路》,《群言》2021年第10期。。当下考古遗址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考古工作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当代的社会公众以及未来而服务。展示的目的是让公众熟悉、理解并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从内心尊重文化遗产、自觉地维护文化遗产,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图3 殷墟国家遗址公园(宫殿宗庙、王陵区)展示现状图

图4 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宫殿基址平面图 图5 湖北盘龙城遗址F1基址现场展示

1.考古互动展示

考古学对于公众而言一直以来都是一门神秘的“冷门绝学”,公众对于考古产生的好奇、误解是因为缺乏渠道和方式去了解。考古遗址公园是集科研、教育、游憩等集于一身的公园,它区别于城市公园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的“考古”因素。笔者认为在考古遗址公园内可以从两方面在发掘互动层面拉近公众与考古的距离。其一,模拟考古发掘展示。陕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举办过“探秘历史——考古系列”考古模拟活动,效果显著(图6)。在遗址公园开辟一处考古体验地,工作人员可提前布好探方、埋藏好“文物”,让公众参与模拟的地层发掘,用手铲亲自感觉“文物”出土的魅力,用洛阳铲感受土质土色的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二,考古发掘现场展示。考古学不仅是神秘而且神圣,没有经过系统的田野考古培训进行考古发掘,会对遗址、遗物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但考古的工作又是透明的,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为考古工作人员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场地,也是为公众提供现场参观考古活动的机会。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801号陪葬坑为例(图7),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今后在殷墟遗址公园内进行考古发掘的场地可以向公众开放展示,通过让公众参观,了解考古工作的性质,体会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从而让公众真正感受到考古,从好奇中来,到敬畏中去。

图6 汉阳陵博物院开展公众模拟考古活动 图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801陪葬坑公众参观发掘现场

2.文物互动展示

加强观众与文物的互动,使古老的文物在当代焕发活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目前殷墟所展示的出土遗物除了具备历史、科学、社会、艺术等价值外,最本身是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器物只有使用才能让它“活”起来。展示在橱窗中的文物可以使公众对文物的花纹、式样、材质达到感官欣赏,但对于其使用方式产生的猎奇心理却无法得到满足。以出土的陶器为例,先秦时期出现的大部分炊器如鬲、甗、甑等器型早已不再使用,公众无法感受到文物本身所富含的使用价值,我们可设立制陶坊,让公众亲自体验古代人类制作陶器所使用的泥条盘筑法、轮制法等,在感受考古文化的同时,更好的明白用途,加深对于文物的理解。比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目前对于甲骨文的展示除甲骨林、甲骨窖藏坑、商史馆的文物展示、书法展示外,仅两项为公众参与,拼接甲骨和触式书写汉字屏幕。展示手段单一,多为静态展示,展厅内互动资源在宣教方面收效甚微(18)夏家琪:《殷墟遗址公园阐释展示与公众理解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在做文物展示之前,先要了解文物的内涵,才能真正的将文物的价值传递给公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不仅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体系,也是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占卜、祭祀)重要的实物遗存。我们在展示的过程中可以将甲骨的筛选、钻孔、灼烧、占卜仪式、刻字等一系列流程做成虚拟或实体情景剧的表演形式;也可以开设甲骨文字体验区,提供龟甲、牛骨、钻孔等需要的器具,让公众真实感受到甲骨文的篆刻与书写。不仅能向公众直观的传递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也通过对殷商时期礼仪、历史人物与事件等场景复原,促进公众增强对殷商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理解。

(三)重塑历史景观,突出地域特色

考古学是通过研究古代遗存来最大程度地复原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以往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过程中主要强调展示器物的精美、遗址的可视性,容易忽视对于古代历史时期景观的复原。考古学文化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如地理和生态环境、人(族)群的变迁、文化传统等(19)栾丰实主编:《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现阶段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已不能满足于陈列于简单的文物参观与介绍,更多地寻求一件文物、一个遗址背后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洹河始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并在后世史籍中也有记述。洹河除了为殷墟提供充足的水源,也是当时防御外敌的护城河。目前整体河道内淤泥较多,沿岸植被较为丰富,河床局部景色优美,沿岸基础设施建设较成熟,河流保护整体情况较好(图8)。通过对洹河的景观整治与复原,我们可以用其作为串联遗址公园各区的文化景观纽带,面向社会与公众的特色廊道。已有学者对殷墟时期出土的植物遗存做过植物考古分析,表明殷商时代农作物以粟为主,以黍和大豆为辅,偶尔出现水稻与小麦的生业模式(20)王祁、唐际根、岳洪彬、岳占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大司空村、新安庄三个遗址点出土晚商植物遗存研究》,《南方文物》2018年第3期。。结合洹河目前保存情况,我们可以在洹河上游段进行大量植物种植、建立生态湿地区。植物以景观植物为主,除此之外可以开辟殷商农作物种植体验区,配有复原的生产工具,让公众参与到农作物的播种与收割的环节,不仅一定程度上做到历史场景的复原,也可以将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传递给公众。洹河中游段处于宫殿宗庙区以及王陵区之间,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另外交通可达性良好,沿河两岸场地较开阔,适合展开与殷商文化相关的户外体验活动,殷墟于2019年在国庆期间遗址展出有历史情景剧,内容包括“妇好出征”“傅说拜相”等内容,公众反响热烈,但目前只是节假日期间有此活动,平时并无开展,普通游客没有机会看到,可以将演出常态化,丰富游客体验。洹河下游河道较宽、河床较深、滩涂较少,适合进行一些水上活动,作为滨水公园作为市民游憩场所。除了满足基本的游憩功能之外,汲取陕西华清宫的《长恨歌》、大唐芙蓉园的《齐天大圣》水幕电影、隋唐洛阳城的《神都志·天门有道》沉浸式真人互动情景演出等国内成熟案例的经验,可依托宽阔河面以及滨河基础设施,以殷商社会为载体,丰富演绎内容,开展水上活动以及滨水文艺活动。这样一来,游客在白天参观完殷墟遗址区后,晚上也会有“古今互动、时空穿梭”的文化体验,坚持地域特色景观的塑造,给公众呈现感同身受的文化熏染景观。借此机遇也可推动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把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图8 洹河殷墟段现状水系图

四、结语

殷墟自1928年首次正式发掘至今已近百年。作为华夏文明的一处重要物质载体,殷墟的考古与文物保护从未缺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将殷墟百年考古成果展示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考古研究才能将殷墟的最大内涵发掘出来。考古信息的转译直接影响着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效果。在未来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仍要广泛参与,将遗址的内涵、价值全面的、完整的展现出来。在展示遗址本体的同时,会同各领域研究人员,增加遗址展示方式与手段,充分发挥考古遗址公园的教育功能,引导公众走进考古、热爱考古、理解考古。提升考古遗址公园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助力,最终达到考古成果的全民共享。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殷墟考古学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殷墟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