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叶,顾群,卞承玲,闫飞虎
远海岛礁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安全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1]。高盐、高温、高湿、强紫外线[2]等岛礁气候条件对驻礁官兵、岛礁建设者及相关海域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且驻礁官兵训练强度大、科目多,以上因素导致岛礁医院医疗保障的病种多样,涉及外伤、训练伤、急性疾病等[3-4]。近年来,岛礁医院的建设为岛礁所在海域的官兵及作业人员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为例,配置了直接数字平板X 线成像系统(DR),而放射学检查中X 线摄影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为进一步总结某岛礁医院放射医疗工作经验,为后续放射医疗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提出优化措施,本研究调查了某岛礁医院2016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放射医疗工作情况。
1.1 一般资料 提取某岛礁医院2016 年10 月至2020 年11 月所有接受放射检查的患者就诊资料,放射检查总量2 692 人次,日均2.4 人次,其中男性2 680 人次,女性12 人次,年龄18~65 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软(Neusoft)N800 数字化医用X 射线摄影系统(DR)进行X 线摄影,采用锐珂(Carestream)5950 型干式激光成像仪打印胶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对全院X 线检查部位分布情况及患者X 线检查项目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和序位进行描述。
2.1 X 线检查部位分布及其阳性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2 692 例次接受X 线检查的患者,具体分类占比情况如下。胸部(体检)28.1%(756/2 692)、下肢22.6%(608/2 692)、上肢20.5%(552/2 692)、脊柱12.1%(327/2 692)、胸部8.2%(221/2 692)、腹盆部7.3%(196/2 692)、头颈部1.2%(32/2 692)。在疾病检查(除体检外)中,工作量居前3 位的分别是下肢22.6%(608/2 692)、上肢20.5%(552/2 692)、脊柱12.1%(327/2 692),占检查工作总量的55.2%(1 487/2 692)。见表1。
表1 某岛礁医院患者X 线检查部位分布情况(n=2 692)
不同检查部位阳性率分析显示,阳性率居前3 位的检查部位依次为下肢81.9%、上肢69.7%、脊柱60.2%。见表2。
表2 某岛礁医院患者不同X 线检查部位阳性情况(n=2 692)
2.2 X 线检查项目分布及其序位 全院患者X 线摄影检查项目体位分布情况及序位居前5 位的分别为(除体检外)足正斜位18.0%(301/1 671)、手正斜位17.4%(290/1 671)、腰椎正侧位13.5%(225/1 671)、胸部后前位13.2%(221/1 671)、踝关节正侧位10.9%(182/1 671),以上5 类检查项目合计占排序前10 位的检查总数(除体检外)的73.0%。见表3。
表3 某岛礁医院患者X 线检查项目前10 位体位分布(n=1 671)
2.3 X 线检查人次年度分布趋势 某岛礁医院2016 年10 月开诊后即开设影像科X 线检查项目,已不间断地服务于驻礁官兵及周围海域作业人员。2016-2017 年度为岛礁建设期,施工作业等相关因素导致的外伤较多,为检查人次的高峰,共计1 031人次。2017-2020 年连续3 年检查量处于较为稳定的469~596 人次,为岛礁医院X 线检查的常规检查强度。见表4。
表4 某岛礁医院X 线检查项目年度分布情况(n=2 692)
3.1 岛礁医院放射医疗工作特点 本研究中,某岛礁医院放射科检查强度为2.4 人次/d,与既往文献报道的远海岛礁放射医疗日均工作量2.9 人次较为相似[5]。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强度及工作量较小,但却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一,本研究中的岛礁医院放射诊疗科目前只配置1 名放射医疗人员,而医院实行24 h 开放接诊,要求放射技师或者医师随叫随到,其工作相关的应激和压力较大。第二,随着驻礁部队及相关海域执行军事训练任务的作训单位增多,军事训练伤多以骨关节和软组织损伤为主,伤情及病种较为集中,检查部位主要是四肢,检查目的为明确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情况。不同于后方医院影像检查设备多样,岛礁医院仅配置了DR,要求放射技师或医师熟练掌握各类特殊的检查体位,如军事训练手掌撑地伤及腕关节伤,除常规正侧位,观察腕舟状骨的最佳位置是腕关节握拳尺偏位,观察腕钩状骨和大多角骨的最佳位置是腕管位[5]。第三,本研究发现驻礁官兵下肢检查构成比居首位(除体检外),这与长期在高盐、高温、高湿[6]等作训环境下跑步训练、负重武装越野等易于疲劳进而增加受伤风险有密切关系,提示平时作战训练应注意足踝部的保护并充分热身。第四,岛礁官兵群体及驻礁轮岗医疗队员相对年轻化,受检时应特别注意对其性腺、甲状腺等辐射敏感部位的防护,同时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管理也应规范化[7]。
3.2 岛礁医院放射医疗设备配置需求及建议 本研究中的岛礁医院尚未配备CT、MRI 等大型检查设备,且既往研究推测CT 使用频率可能较低[8],配备意义较小。笔者并不赞同以上观点,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虽然有些伤病和急症发生率低,但是一旦出现即对伤病评估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例如复合伤、胸腹急症等复杂伤情时有发生[4],许多头颈、颅脑外伤或病症需要依赖影像学检查[9],难以通过体格检查或X 线检查明确诊断,而CT 的配备有利于诊断效能提高、诊疗时间缩短、后送负担减轻[10]。例如对本院住院留观患者数据分析显示,2020 年1-11 月与医疗辅助检查设备配备不足直接相关的后送占比为60%(3/5)。当然,如果考虑到CT 配置费用相对昂贵、平日使用率低,加上设备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可以考虑岛礁医院区域联合体[11],即在中心岛礁医院配置CT,覆盖邻近岛礁医院,也可以利用医院船作为海上卫勤中坚力量优势[12],覆盖邻近岛礁医院。以上方法理论上可减少飞行后送等紧急后送,减少经济消耗,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3.3 岛礁医院放射医疗需重视四肢外伤的检出本研究中驻礁官兵及相关海域作业人员外伤以四肢伤居多。该伤病流行病学特点的形成主要考虑以下3 个方面因素。第一,驻礁官兵训练强度大,作训科目多,在高盐、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出现摔伤、扭伤以及四肢开放性创伤;第二,岛礁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完善中,施工作业内容和种类较多,容易造成四肢外伤;第三,伤员以40 岁以下男性为主,这主要与驻礁官兵以及岛礁和周围海域作业人员的性别及年龄构成相关。针对以上特点,建议首先进行健康宣教,在训练及作业过程中需加强相应的防护;其次,在岛礁医院放射科仅配备DR 设备的条件下,结合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重视特殊体位的X线摄影,辅助临床诊断,是可进一步强化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潜能;再次,期待CT 配置、相关海域医院船联动及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岛礁医院放射诊疗工作水平及卫勤保障能力。
4.1 岛礁医院放射医疗设备维护策略 在高温、高湿、高盐的特殊环境下,严格按照计划安装使用维护医疗设备,可大幅度降低设备的故障率,以3 个月为周期,故障率可从10% 降低到1%[13]。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故障率,尽量避免因岛礁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导致的维修困难、修复时间长、成本高的情况,设备的规范化使用与维护保养尤为重要。岛礁医院需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团队,主管部门应作为管理中枢,信息科工程师作为维护设备的执行者,影像科技师或者医师负责记录设备使用状况和设备维护状况,DR检查室需将空调除湿功能与除湿机搭配使用,做好温、湿度监测。在容易锈蚀的环境下,仪器装备的金属外壳漆面在外观维护方面应当每日进行除尘除湿擦拭,保持设备清洁干爽,减缓锈蚀,发现脱漆或者锈蚀情况即刻报修,进行补漆或添加润滑油。同时,DR 设备使用时需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5]。
4.2 岛礁医院放射科人员配置要求 军事训练伤的诊断主要以病史采集和专科体格检查为主,同时参考辅助影像检查结果,因此,在岛礁医院常规配置骨科专科医生的前提下,放射科DR 可配置技师,缓解放射科医生紧缺的情况。随着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胸部DR 和骨骼[14]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成熟及5G 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能将以上技术运用在岛礁医院,可进一步降低DR 检查对一线医生读片技能的要求,降低漏诊风险,且遇到疑难病例可通过民用5G 技术及手机终端进行实时远程会诊,邀请后方专家指导解决,摆脱既往远程会诊高度依赖设备、时效性低的困境,提高诊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