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琪
齐桓公喜欢穿紫衣,很快“一国皆服紫”。由于紫衣成本高, 他又立即带头不穿紫衣,很快“国中莫衣紫”,奢华之风立止。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头穿缟制衣物,竟然通过悄无声息的“贸易战”,不动一兵一卒就削弱了邻国的国力。
紫衣本身造价高,齐国举国皆尚紫服后,物价开始高涨,五件素衣的价格也买不来一件紫衣。齐桓公深以为忧,便下令禁止百姓再穿紫服,违者重罚。可一年下来,穿紫服的人并不见少。
管仲劝谏之下,齐桓公首先自己不再穿紫衣,并且对穿紫衣的大臣表示厌恶,对穿素衣的大臣大加褒奖。仅用了一个月,紫衣就不再流行,勤俭节约之风也逐渐在齐国形成。
强令“禁服紫”,一年成效甚微,而身体力行仅一月便一改奢靡之风。这充分印证了 “言传”千遍不如“身教”一次。
“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管理者若想迅速推行政策,就必须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这样才能由上到下令行禁止,全面贯彻落实。
齐国尚紫风气的形成除了有齐桓公的责任,更与臣民的攀附和从众心理有着直接关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晋公好恶衣,朝中尽褴褛”“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正是由于臣民的攀附和从众心理作祟,导致了对国君行为的盲目追从。
然而,“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攀附和从众心理也具有两面性。在春秋争霸的历史进程中,齐桓公的穿衣偏好竟产生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齐国和鲁国相邻,表面上相互友好,其实都恨不得兼并对方。为削弱鲁国,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计策,先以身作则,穿缟做成的衣服,引发百官和民众效仿,这样缟便成了民间最热门的商品,在齐国大肆盛行。庞大的市场需求下,鲁国百姓纷纷从种粮转为种桑树或弃农为商,导致农田荒废,粮食大量减产。
齐桓公等时机成熟之时,便禁止国民再穿缟做的衣服。如此一来,鲁国因缟制品生产过剩价格暴跌,粮食却因减产而价格暴涨。经过一番折腾,陷入困境的鲁国便再也不是齊国的对手,只能求和,齐桓公“不战而胜”。
由此可见,管理者要做的绝不是简单粗暴地杜绝从众心理,而应善加利用,达成管理目标。
评论:上位者的行为和癖好,必然引领下位者的跟风、仿效、投其所好。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自己一言一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好自我管理,谨言慎行。同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才能上下同心,凝聚合力。
编辑/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