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晓南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的规划,同时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步入深化提升阶段。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两大途径”重点发力,打造现代新国企,需要着力从五个方面进行提升和推进。
把核心竞争力摆在增强国有经济能力的突出位置,这是党中央着眼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和我国进入新的百年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赋予国企的新使命,对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大国竞争加剧;二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与我国“科技脱钩”,我國必须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四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绩,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有新的更高要求;五是加快建设创新领先的世界一流企业,已经作为国企发展目标提了出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的国有经济,必然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为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他们提出,公司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对创造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此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不少界定。但核心竞争力公认的核心要义就是,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尽快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拥有和提升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构成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更为突出: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如大家经常提到的芯片制造技术,以及光刻机的制造技术;二是高效的治理和管理能力,治理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可以照搬,但内在的精髓是无法照抄的;三是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制作工艺,如茅台酒;四是融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企业文化;五是优秀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兴衰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家的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功的稀缺资源。这些,都是国企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需要继续提升的方向和路径。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企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专业化整合可以视为产业化整合的一个重要路径。国资央企推进专业化整合,既有助于中央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专业化整合提升产业化整合的效果,一是在专业化整合中应突出产业为主的整合,二是应突出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三是应突出创新链的整合,通过专业化整合有效提升国资央企的核心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专业化整合,这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是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使国企成为市场主体和独立法人的要求,也是遵循国际规则和推进国企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按照市场化方式推进专业化整合,一是在保障相关企业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二是在产权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三是更多采用各类投资平台进行整合;四是更多采用市场化的工具进行整合,如股权转让、资产置换、资产剥离、资本注入、挂牌出售、非公开协议转让等。这样的整合,不仅有利于顺利完成相关企业的合并重组,也有利于完成相关企业的内部整合,达到1+1>2的效果。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进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组建了一批主业突出、专业聚焦的中央企业,如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疗健康、物流运输等,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升了中央企业的竞争力。
专业化整合主要是企业相关业务的横向整合,是指不同企业的同类产业或具有紧密相关性的产业通过整合重组到一家企业中。这些年,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更多采用的是“国资委主导+无偿划拨”的方式,应更多推行国家电投以市场化方式与中煤集团进行“煤炭+煤电”的专业化整合,走出一条市场化整合的新路。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国资央企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由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中国国情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有企业要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树立良好形象。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国有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走在前列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编辑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分明显高于民企和外企。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急需。因此,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国有企业未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就要急国家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各方面事业均衡发展。
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领域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加强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建设。
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预计将发挥更大作用,即更多的国资央企和资源将介入和投入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等民生领域。当然,国企办医院、学校等,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老路,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则进入更多社会和民生领域。这样既补齐了社会短板,也满足了国企的发展需要,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回报”。
需要指出的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不是把什么社会事务都揽过来。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这应该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即需要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及承担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准考核和有效激励。
企业是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宗旨和标准,是评价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早在2013年,国务院国資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就将经营效益作为12个要素之一,要求中央企业将价值创造贯穿于经营管理全过程。
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全面开展“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强调“效益一流”是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持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效益增速高于GDP增速,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推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国务院国资委将中央企业2023年经营指标体系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在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的同时,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一利五率”总体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其中,“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增大国资央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要实现进一步提升。与“两利四率”相比,“一利五率”指标相互衔接、有效贯通,既强调经营效益的合理增长,也强调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实现了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发展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通过引入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现金比率,体现了国务院国资委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更加注重经营活动现金创造能力,突出了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突出了国务院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关注账面利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现金流安全,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增强自生能力、积累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
2022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意见》,吹响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集结号”。
国务院国资委认真落实《意见》要求,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抓了创建示范、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品牌引领“四个专项行动”,同步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双示范”工作,完善管理制度7692项、创建管理标杆1779个,品牌引领和价值创造行动加快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了新的突破,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总体来看,国资央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积极进展。
在看到国资央企建设世界一流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大而不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大型国企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全球资源的获取和整合能力;三是国际的行业价格话语权;四是跨国经营的布局和指数;五是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体制和文化;六是行业领先的经营业绩等。
国务院国资委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提出,2023年将力争10家以上中央企业率先成为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应该说,这一提法,既是国务院国资委今年的工作目标,也表明中央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就中央企业来说,能够在今年进入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企业,一方面,应是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引领方面,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应是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础。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行业应包括被誉为“中国名片”的高铁行业、核电行业、建筑行业、造船行业等。如果进一步细分,包括集装箱行业,如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都有望成为第一批率先进入行业公认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
编辑/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