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杨晓哲 刘博伟
【摘 要】本文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分析了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设计特点以及中小学在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措施,以期为中小学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中小学;教育实践;调查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5-034-03
当前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赋能推动着教学范式与育人模式的改变,教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中,线上和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所构建的教学新样态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1]。2022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导致上海中小学全面进入了在线教学。由于上海不少中小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进程中积极开展对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探索,因而在应对本轮疫情时,虽仍感紧迫,却也展示出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收集与分析了上海市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30份实践案例、20位校长的深度访谈、2082份教师调查问卷,重点探究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30所中小学和20位校长为质性研究的对象。首先,研究团队结合定点学校制定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指导文件,深入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对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实践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教学环境、课程开展等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其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邀请20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一对一访谈,每人每次访谈时间约20分钟(受访校长基本信息见表1)。为避免信息遗漏,研究团队在每次调研结束后,立即以田野日志的形式对所有数据加以整理与归纳,最终共获得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案例30份以及校长访谈记录20份。同时,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态度和实践情况,团队通过“问卷网”对中小学教师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82份(受访教师的基本信息见表2)。
2.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案例数据和访谈数据分别进行了三轮质性编码,包括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遵循以上三轮编码流程,从案例数据和访谈数据中提取了三个主题发现(核心类属),将在下文分别详述。同时,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收集到的208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将结合访谈数据的编码结果呈现。
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设计特点
1.支持差异化教学:制度与技术的双重保障
中小学在设计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时重点关注因材施教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制度和技术两方面:一是打造差异化教学管理,如提出“走班育人”“一生一课表”等教学方案,满足学生按照自定步调与学习风格选择班级与课程。经过“单班级→单年级→多年级”的先期试点,通过迭代优化,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差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二是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泛在化学习的智慧教学应用系统。各类电子资源、云笔记、共享文档等功能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提供支持。同时,通过多模态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智能诊断功能,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学习路径与学习资源,使之实现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过程。
2.关注过程性评价:基于证据的教与学反馈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是中小学教学管理重点关注的领域。各校积极通过信息科技建立起课前、課中、课后的数据一体化和全面标准化跟踪系统,探索基于“数据—证据”的教学评价模式。在线上通过平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在线下借助各类传感器等技术进行伴随式无感知的学业和行为数据采集,从多个维度绘制学生的“数字画像”,实现动态学情实时反馈,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数字教材、数字习题册也是各校常用于评估学习过程的工具。数字材料将学生预习的笔记、在课中思考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中的笔记、做题思路的笔记系统化保留,形成学习过程档案,辅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探索教育新生态: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
为了打破时空的限制,营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环境,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创新举措,打造线上线下“教—学—评”一站式工作平台。如S中学通过开发集教育管理、事务管理、混合学习、成长记录、家校互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移动工作平台,创建线上线下无阻隔的教育生态。许多学校改进教学组织模式,创建校本课程体系,发挥新、老教师在技术和教学上的优势,积极开展教学时空整合、内容重组与流程再造的实践研究,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有些学校激励教师大胆创新、乐于分享,尝试构建跨学科、跨学段的合作课程,创新活动课程形式等,并在迭代优化中逐渐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问题
1.教师参与线上教学意愿低,理念有待革新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线上教学效果的认可度较低:认为线上教学效果远不如线下的教师占比34.97%,认为线上教学效果稍微低于线下的教师占比49.52%,认为线上教学效果与线下一致的教师占比11.05%,认为线上教学效果超越线下的教师占比4.46%。与此同时,教师将线上教学融入线下教学的频率也并不乐观(有20%的教师表示经常融入,有47%的教师表示偶尔融入,有22%的教师表示很少融入,有11%的教师表示从不融入)。
访谈中,不少校长提到,教师对长期的线下面授教学存在过度的依赖感,对融合教学的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对技术的掌握也不够熟练,导致其无法很好地调整、适应与开展线上教学。对此,多位校长认为,校长需要加强理念引导,主动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对于固有的教学与课程的冲击;同时客观看待与汲取体制外培训机构在线上教学方面的经验,提升学校应对新时代教学模式创新的能力。此外,S5校长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比“数字鸿沟”更难逾越的是“动机鸿沟”,革新陈旧的说教式课堂,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激发其内在动机。
2.教师具备融合教学的能力,但要减负增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已经具备了开展融合教学的能力。认为融合教育开展非常难的教师占比3%,认为开展比较难的教师占比32%,认为开展不太难的教师占比51%,认为开展非常容易的教师占比14%。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呈现多样化,包括微信群(72.81%)、钉钉(31.41%)、腾讯会议(27.18%)、希沃(20.75%)、腾讯课堂(14.4%)等。
然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也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访谈发现,教师在融合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在原有教学任务不变的情况下,还需增加设备调试、技术沟通等额外的工作内容,课程资源的设计也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对此,多位校长强调了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在实现教学范式转型和教师减负增效中的重要性。各校积极探索和尝试资源共享,但存在一定的机制难度,难以形成校内优质资源的良性流通。一方面,课程资源的共享可能导致教师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分享的教师无法得到应有的激励。对此,S18校长表示该校“通过教学大奖赛和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增进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混合学习形态的课堂效能。”许多学校还重点建设校本资源共享平台,确保课程资源的流通合规,去向明确。
3.线上教学互动较差,学生自控能力差异大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教师认为融合教育的优势包括优质资源共享容易(78.29%)、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8.66%)、师生之间联系更方便(34.77%)、有助于教师多样化表达与互动(30.31%)等。对于师生在融合教育中的互动与传统教学中的互动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差异非常大的教师占比5.09%,认为差异比较大的教师占比37.85%,认为差异不太大的教师占比39.38%,认为几乎没有差异的教师占比17.68%。
不少校长认为多种数字平台融通,为教师提供了授课、指导、评价、反馈的工具,也为学生创造了记录、反思、分享、交流的空间。然而,“受网络通信、平台功能等影响,师生线上教学互动与线下课堂相比频率低、效果差”。此外,许多校长提到,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低年龄的学生更容易受到融合教育模式的影响,并在学习上表现出更大的差异。S6校长认为:“要依托数字平台,开拓创新学习模式,实现线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
1.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创建融合教育生态
优质教学资源与一体化服务平台是影响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当前,国家级、省市级、市区级等空中课堂、云课堂平台中已有覆盖全学段的优质视频数字资源。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可依托此类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实践,扩大和丰富教育资源形态与体系。并通过升级区域共享平台,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推动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发展还需要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生态。教学场域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云端虚拟学校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第二空间,实现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与此同时,智能化教学环境收集与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可推动数据驱动的教学决策,生成可视化学生发展性评估报告,辅助教师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也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差异学习。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据安全
解决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设备问题,要抓住我国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加快教育网络改造、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方式提高中小学师生智能设备普及率,为师生提供优质在线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一体化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以大数据支持教育决策。重视教育基建的同時,也要完善教育数据标准体系,推进教育行业数据治理,保障信息安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育人方式转变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撬动了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从学校层面制定明确的混合式学习战略规划,对教师接纳与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至关重要。校长要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教学领导力与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明确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战略规划。学校可根据数字资源贡献绩效、双师课堂教学绩效等新内容,探索教师工作内容、工作量安排乃至人员配置、编制核定等新的核算和评价方法。要推进以智能引领、数据驱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数字化支持下的增值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深化育人方式的转变[2]。
参考文献
祝智庭,胡姣. 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 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 13-23.
杨晓哲,刘昕. 面向数字素养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J]. 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 109-117.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上海敬业中学
编 辑:冯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