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5-21 10:09李俭莉刘成菊
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学思政生命

李俭莉 刘成菊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高校体育专业《健康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政元素,尤其在道德健康和精神成长层面,可以极大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的优势。全面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可见,道德健康是健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的摇篮,《健康教育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师资的重任[2]。学校健康教育对确保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培养积极思维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升健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健康教育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较为缺乏引领学生道德健康和精神成长的内容。因此,内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健康教育学》课程团队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该课程教学中,为加强道德健康教育,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自豪感。现报道如下。

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做好学校健康教育的需要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被纳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点工作[4]。“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3]。2021年8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6]。可见,国家层面把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放到学校,强调了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师资来源的主要渠道,肩负着实现“健康中国”的神圣使命。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1.2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需要

在《健康教育学》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健康知识传授上,认为获取健康知识是改变不良信念和行为的关键。但事实上,由理论到实践,由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即使有了健康的资讯,知道该怎么做,但常常做不到,因为个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实践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养成是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环境等的影响,不健康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建立,也是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接受挑战,通过反复探索与实践,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觉察、反思、自省,从而认识到改变自身不利于健康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等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

2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2.1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近年来,教学团队在《健康教育学》教学实践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育人目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第三章健康行为第一节行为概述部分,在讲述知情意行的关系及“知行合一”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部分,融入思政元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教师分别讲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的知情意行,阐述“知行合一”是如何促进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的。以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父的案例,讲解“知行分离,身心终将分裂;重建知行合一,才能得到救赎”,让学生对“知行合一”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通过提问:(1)身为体育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达成“爱国、敬业”的知行合一呢?(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让我们身心健康,与民间流传的“好人命不长,祸害千年在”的说法相悖吗?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归纳,指出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带给我们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带给我们爱、温暖、感恩、自信、自爱、放松、自在、真诚、快乐等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是这些体验让我们身心愉悦、内心充实而安定,从而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生命因此而丰盛。更重要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就是中华儿女的最虔诚最彻底的信仰。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入学生内心更深的层面。

2.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想和价值观是行为的指南针和动力,因此课程思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7]。《健康教育学》课程思政总体思路是从构建“健康中国”的视角,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将个人健康和成长与祖国乃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将体育专业的职业方向与实现“健康中国”的使命联结。从“健康中国”视角理解《健康教育学》课程价值,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及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健康相关问题,即健康不仅仅是是个体身心层面的事情,作为一名体育人,在为实现“健康中国”而努力的过程中,也是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发挥生命最大潜能的大好机会。个人的健康是构建健康中国的基石,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更大层面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重视自身健康,发挥出自己生命的最大潜能,为更多人的健康和幸福,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了大局意识,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健康观,从自身做起,改变危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好自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健康、社会健康,以及“健康中国”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

2.3 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和自豪感

身处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但却又静不下心来好好探索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求。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反复强调答案没有对错,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开放式分享,最后教师进一步总结反馈。例如在“运动与健康”章节,通过教师提问:体育人可以为“健康中国”的实现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讨论、学生分享和教师的总结,让学生发现,当前很多慢性疾病跟运动缺乏有关,国家的医疗负担重,患者承受着身心痛苦,家人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体育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人养成运动习惯,习得放松身心的运动之道,才能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多精力为他人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专业大有可为,提升他们的专业自信、自豪感以及学习动力。

2.4 促进学生道德健康和精神成长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也让我们生活在不同寻常的充满焦虑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让青年学子内心的不安全感得到治愈,相反却可能引发内心的无力感和精神生命的空虚,而内心的空虚是再多的物质都无法填补的。现代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回归内心,探索生命真实的本质,这对提升学生的精神能量、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尤为重要。在生命教育一章,通过死亡教育,促使学生关注精神生命,探索生命的价值。教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假如某一天你身体出现不适,医生们对你的病情进行会诊后,发现你目前的病情尚没有有效治疗,你的存活时间大概还剩下六个月,你将怎么安排自己的余生?第二、生命是有限的,如何以有限的生命过一个无憾的人生呢?虽然是假设,但学生们很认真地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学生在分享中哽咽。通过提问让学生们思考并认识到,完整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每个生命的和谐都需要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种有限性,但精神生命是可以超越生死成为永恒。因此,“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思政教学中,以海伦.凯勒、尼克.胡哲、张海迪等身残志坚者的生命故事为榜样进行教学引导,启发学生们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深刻认识并理解生命的巨大潜能,并通过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去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在有限生命中活出生命最大的潜能,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和温暖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实现精神成长和生命的价值完成。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点

3.1 融入“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全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5]。在当今信息时代,很多健康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更要做到,因此健康教育的难点在于从“理论”到“实践”。该课程引入“健康互助”课程微信群,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轨道并进的健康行为养成教学,促进学生从知道向做到迈进,从健康理论到“知行合一”健康实践,在健康饮食一章,通过发布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一周的饮食情况、对照所学的健康饮食相关知识,评价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在危害健康行为一节,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不健康行为,察觉自己做出该行为背后的无意识,克服“习惯成自然”的惯性行为,理清不良习惯对自己的限制。通过对吸烟、刷手机、看视频、食物选择及进餐、不良情绪的起伏、评价他人、抱怨、抖脚、坐姿站姿、与人说话的语音语调等的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觉察到不良习惯是如何“掌控”自己的。观察不健康行为是建立新的健康行为的转折点,再通过采用“习惯养成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是理解情绪与压力产生的原因,掌握调适情绪与压力的有效方法。应用“正念练习”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减少杂念,放松心情,促进心理健康。在健康心理一章,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一天的情绪变化,实践所学的情绪控制方法,记录效果和感受。通过记录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很多学生感触颇深,觉察到了不良习惯是如何让自己反复重复不健康不适当行为的,并通过反复对不良行为叫停的方法,中断这些行为的神经回路,强化并建立新的健康的神经回路。

3.2 教学管理路径创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组建教师-课代表-小组长教学评价管理体系,小组长负责每组(8-10 人)学生考勤、回答问题次数记录,课代表收集汇总几个小组长的记录,在课程结束后发给任课教师。课程微信群成为一个“健康互助”小组,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可以随时把健康相关资讯及感悟发到群里。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联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也在向学生学习,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改变不健康行为,重建健康行为习惯。

3.3 教学评价方式创新

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降低知识性考核比例。学生平时成绩占40%,突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讨论发言情况、健康行为实践情况等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问卷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出匿名评价,并给教师提出教学建议。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学生建议,调整下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4 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价值,道德健康是全面健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内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健康教育学》课程团队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该课程教学中,弥补了当前《健康教育学》课程较为缺乏引领学生道德健康和精神成长的内容,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任添砖加瓦,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学生专业自信和自豪感。在教学方面,通过创新教学管理路径和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联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在精神层面,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自我探索者,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的道德健康和精神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学思政生命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