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传承”视域下潮汕凤舟竞渡运动文化审视

2023-05-21 10:09:59巫会朋胡宏东
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潮汕民俗传统

巫会朋 胡宏东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体育系,广东揭阳 522000;2.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她传承”即女性群体为主的传承轨迹。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专属女性体育活动化屈指可数,潮汕端午节的凤舟竞渡就是以女性为主体的体育活动。潮汕端午习俗与民俗舟船有不解之缘,诚然,端午竞渡并不仅仅是龙舟竞渡,而是一个复杂的民俗舟船的系统构成。[1]在全国各地,女子龙舟队早有出现,打造专属于女性使用的凤舟就鲜有,潮汕揭阳近年来造凤舟的创举,彰显该地区对女性的尊重。潮汕揭阳“凤舟”共有两艘,成为南粤大地上的首创,现有红、黄两舟,存放于揭阳市榕城区西马街道西宁凤舟阁,该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创了潮汕地区乃至广东女子端午竞渡的先河。但如今,女性体育仍在某些领地被传统话语排斥。[2]本研究通过端午节这一特殊的传统节庆文化,讨论女性在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中的特殊角色和特殊意义。同时,对潮汕凤舟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审视,深层次透视在潮汕传统思想,女性为摆脱束缚,渴望获得自由平等,如何利用体育为切入点,进行女性话语重构。同时,窥探女性凤舟运动的当代文化意蕴,及其内在民俗文化内涵,旨在使此项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得到普及与发展,为大家所熟知。

1 凤舟竞渡的变迁轨迹

1.1 称谓的更替

从现有史料得出“凤舟”的称谓由“鸟舟”——“鹢鸟”——“飞凫”——“凤舟”更替而来,为女性独有。最早以“鸟舟”问世,在东周时期早有记载。《穆天子传》卷五:“癸亥,天子乘鸟舟龙,卒浮于大沼。”[3]晋朝时期出现“鹢舟”称谓并以戏水娱乐形式出现。《晋书》张协传:“乘鹢舟兮为水嬉,临芳洲兮拔灵芝。”[4]沿革至南朝梁代,以“飞凫”称谓出现。《荆楚岁时记》:“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5]在唐朝“凤舟”以“鹢舟”或“飞凫”的称谓也尤为频繁,没有固定名义,有众多历史文献的记载。《全唐诗》卷46:李怀远<凝碧池侍宴看竞渡应制>“列筵飞翠斝,分曹戏鹢舟。”[6]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7]清朝时期出现“凤舟”称谓的雏形。《洪湖县志》:“唯新堤是龙、凤舟比赛,东岸划龙舟,西岸划凤舟。”[8]直至中华民国出现“凤舟”的称谓常称为“凤凰船”,主要应用于端午女性竞赛。《中美周报》:“阴历五月五日为我国端午节,依俗每年有龙舟竞赛。内战期中,人民虽然痛苦万分,仍未忘记端午。上海市龙舟大会剧烈竞争情况。赛会中之凤凰船,船上全由女性操桨。”[9]1964 年后香港的避风塘就出现了凤艇,凤艇艇身略短,可容纳16 名队员,配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合龙凤呈祥之意。[10]如今,在广东揭阳、四川广元、湖北洪湖等地女性凤舟竞渡已成为端午习俗。

1.2 功能的嬗变

凤舟在我国历史上承担着多种文化功能,在民俗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祈福夙愿、水嬉娱乐、女皇崇敬、体育竞技、话语重构等文化叙事功能并随着历史背景嬗变。从相关历史文物与古籍文献呈现,古人最早是对凤舟的崇拜并随着思想层面的转变为祈福夙愿。早期古人认为“凤鸟”能够展翅高飞,靠近太阳,是上天神灵在人间的化身,凤鸟具有通天的能力,所以在祭天、祭神的祈福中,都会在舟船上载凤鸟祈福物件,绘画凤鸟纹饰,寄寓驾船以敬畏、祭拜,求其庇护,不仅是表达对其崇敬之意,更是远古人驱灾避难、祈祷平安的一种仪式体现。[11]自汉代开始,凤舟的水嬉娱乐功能尤为突出并且逐渐成为民间百姓的娱乐活动。《淮南子》本经训卷八:“龙舟鹢首,浮吹以娱。”[12]张衡《西京赋》:“于是命舟牧,为水嬉,浮鹢首。”[13]唐朝期间,女皇武则天主政天下,期间国家繁荣昌盛,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武则天登基期间,以女性之身推行凤凰意象的演进,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凤凰的女性特征。[14]宋代李公麟的《龙舟图》局部有龙舟、凤舟、虎头船等六艘,主要用于水上嬉戏,船上有百戏,鼓吹,傀儡棚,秋千,上竿等。清代1669年李寅作《清明上河图》局部出现女性划手的凤舟,凤舟正在湖上穿越拱桥向临水楼亭方向悠闲划行,呈现娱乐吉祥的景象。1964年香港出现了凤艇竞赛,比赛由女队员竞渡,此时凤舟的竞赛性质已凸显。沿革至今,凤舟运动的主要功能是体育竞技比赛,倾向强身健体和娱乐观赏的功能。

1.3 思想的演进

随着社会转型和人们思想转变,凤舟从具有神话思维转变成为蕴含女性文化色彩,并由民俗体育活动演变成为女子体育竞技项目,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和培养女性团结进取的体育精神。在传统的潮汕社会里,历来被称为封闭禁忌、思想保守、重男轻女的替名词。潮汕地区妇女地位卑微,主要体现在:一是女性不能进族谱;二是女性没有按辈序取名的权利;[15]三是“潮汕女人小一辈”等不平等社会现象。[16]潮汕揭阳为打破传统潮汕思想的禁锢,崇尚男女平等,唤起女性自主独立的意识。因此,筹建凤舟和发展女性凤舟竞渡,且演变成为独特民俗体育项目,于每年端午节期间进行凤舟竞渡,全舟均为女性组成,展现女性不畏艰辛,并宣扬男女平等,彰显女性权利和责任与担当,在当地影响日益广泛。从初衷的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演变成为端午必备民俗体育活动,再随着社会变迁成为热捧的女性大众体育的演进,满足潮汕女性社会交往和文化诉求,促进女性集体凝聚力和增强体育话语权,体现了凤舟运动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和心理认同。

2 凤舟竞渡与传统节庆关系的文化审视

2.1 特殊历史人物的崇敬

凤舟竞渡在潮汕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一种图腾崇拜,潮汕人自古视龙凤为吉祥物,具有凤瑞神话,由于凤舟是源于对凤的崇拜,蕴含祥瑞征兆。凤舟被传承发展的又一主要原因是对特殊历史人物的崇敬。四川广元凤舟与武则天有不解之缘,武则天出生时与凤凰有不解之缘,其主政时为突破男子统治地位的封建做法,破解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极大压制,推行凤凰的女性意象,强化了凤凰的女性特征。因此四川广元为敬拜武则天,而推行“女儿节”凤舟竞渡;湖北洪湖凤舟,与慈禧太后举办“灯会”活动有关;揭阳凤舟外形独特,栩栩如生,鸟头鹤颈鸡冠,嘴喙上扬,凤身雕饰华美端庄,船头按“凤”的图腾建造,凤颈画八卦,船身前部画牡丹与凤凰,船尾画鸟,意为“百鸟朝凤”、“凤飞鸟从”。船身中间画上“八音”,左金钱右如意,凤尾以五片樟木雕刻而成,缠绕成扇状分布,有三江五常之说。揭阳凤舟竞渡顺水前有安妈祖保佑符(天后林默娘)的仪式,妈祖是潮汕滨海一带的保护神,潮汕地区临近海域,自古海上活动频繁,妈祖成为海(河)的水手和商人信仰的水上保护神,神祗地位及社会影响较大,潮汕人虔诚奉祀妈祖。凤舟与当地民间信仰直接相关,寄托着对女性的崇拜与敬仰。因此,潮汕女性凤舟为纪念妈祖娘,对女性文化的传承和维护,继承传统习俗,丰富端午竞渡形式,破解封闭思想的禁忌,提高潮汕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2.2 女性体育话语权的提升

在国家一直大力倡导“性别平等”的背景下,女性主义极力主张女性身体的文化话语争夺,体育运动给女性话语带来了改变,凤舟运动就是在体育话语争夺重构中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获得同男性平等的、自由的权利。潮汕凤舟由19名桡手,1名鼓手,1名锣手和1名舵手,全舟有22人,均为女性组成。凤舟出阁、顺水都要择吉日开光、点睛戏水、祭拜凤母娘娘等仪式,通过点睛让凤舟苏醒,使凤更有灵气,皆由当地女性主持进行,体现了女性主义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提升,在体育群体项目中不为多见,是潮汕女性特殊象征符号,更是女性社会地位、文化凝聚以及身体审美的一种体育表达形式。潮汕民俗体育众多,但单纯为女性专属的体育项目唯凤舟独有,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潮汕女性通过利用体育活动来改变潮汕女性身体柔弱、消极的形象,进行女性话语重构。同时,打破潮汕男、女不平等的界限,摆脱束缚,使女性拥有强大的身体,并得到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17]凤舟竞渡是我国女性权益维护与社会建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运动中女性角色认同提高的有力证明。

2.3 端午节文化的女性传承

凤是女性的显性象征,龙是男性的代表,皆是吉祥物,具有龙凤呈现之意。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文化中最具有典型性符号象征意义的一种文化。[18]随着全球化、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不协调和矛盾,使得年轻人对传统节庆活动的情怀变得生疏或淡漠,以凤舟为载体传承的端午节庆活动,使女性在传统节庆参与体育活动并进行文化传承,使其获得新的社会评价和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在传统节庆文化中由支配、主导、传承到创造的历史性跨越。一直以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以赛龙舟为主,多为男性参加,对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呈单边化,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播。但在潮汕地区端午节不只有龙舟竞渡,更吸引眼球和具有观赏性的是女性主导的凤舟竞渡,使传统节日更具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对端午节在文化女性传承有着特殊角色和特殊意义。除此之外,潮汕端午节的习俗用品如包粽子、佩香囊、挂艾叶菖蒲、雄黄酒等大部分为女性制作,这是女性的细节性传承,是传统节庆文化的女性传承的一种直接表达。实际上,在潮汕女性在端午节文化传承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女性在传统节日中获得独立、自主、赋权和解放,摆脱文化束缚象征。凤舟在潮汕地区出现是对文化形态的塑造和传承有了一个全新的界定和解读,也是一种提倡男女平等理念下的新发现和真实身份的复原。

3 传统节庆背景下凤舟竞渡发展的思考

3.1 民俗活动与体育竞技并兼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现代凤舟运动从纪念性质趋向竞技性质转型,须遵从竞技又不失传统元素原则,凤舟运动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功能要与时俱进和创新。诸如在凤舟的下水仪式、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习俗的礼节进行创新性诠释,传统节庆中的凤舟竞渡总体上作为潮汕女性自由精神生产的产品之一,体现着在实践中发展的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本质渴望,同时凤寄有吉祥之意,具有强烈的民俗文化。从竞技的角度上发展,应规定凤舟规格、规定人数、划船姿势、比赛形式、竞赛规则和竞赛场地等,才能更长远的发展。目前,潮汕凤舟竞渡组织的专业性、制度的科学性、比赛的观赏性来看,已日趋合理和规范。凤舟竞渡设有专门的组织委员会、完善的竞赛规程、科学的训练方法、专业的裁判队伍、专门的比赛场地和评判标准等,多由体育专业部门指导,对凤舟运动的持久发展意义重大。总之,发展的进程中不能脱离对传统凤舟竞渡的继承和改造,而单纯追求“竞技化”,也不能削弱民俗特色。凤舟运动具有的多样性、观赏性、娱乐性必须吸收保留,但不能单纯返璞归真。凤舟运动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在传统文化中带有竞技色彩,走竞技体育与传统特色并兼的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得以持久发展,永葆生机。

3.2 文化凝聚与主体意识共存

潮汕端午节凤舟竞渡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凤舟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主要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女性主体意识、促进社会男女平等、提高女性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和功能价值体现出来。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符合中国文化话语体系,杜绝偏离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切忌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现象,提倡文化包容和融合,将这一独特民俗体育活动创新和对外推广。凤舟竞渡的接船和试水仪式一般有祭拜、开光点睛、采青等环节,意在祈求吉祥安康,仪式虔诚且隆重,均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女性主持进行,凸显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主体思维意识上的觉醒和文化心理形态上的认同。在凤舟竞渡中,凤舟文化凝聚了潮汕人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和女性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具有强烈的符号指代。特别是在全民健身号召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响应下,凤舟运动将极大地提高潮汕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群众体育中的女性比例,要进一步强化凤舟文化根基与地方认同。但由于凤舟竞渡的“节令性”的特殊原因,在主体意识上要形成一致,突破单纯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困境,延长举行的时间,提高竞渡的普及率,提高社会化程度,不单极限于女性参加,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潮汕地区和谐乃至社会的和谐作做出巨大贡献。

3.3 政府举办与社会组织协同

政府与社会双向主导下的发展模式是凤舟竞渡在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中解决发展乏力的重要途径。凤舟竞渡转型发展应结合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协同举办,由于地方政府举办具有专门竞赛市场的培育和社会化的推广优势,民间社会组织最能体现民俗的本质特点和文化的“原发性”特征,所以协同发展才能持续永恒。但目前潮汕民间体育组织尚不健全,社会自主自发能力薄弱,各级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有义务和责任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民俗诉求,扮演好组织和管理者的角色,着力加强配置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发挥政府协调社会资源优势,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文化事业建设,利用赛事的影响力,鼓励民企参与赛事市场开发,拓宽赛事资金投入和融资,弥补赛事经费的不足现象。[19]社会的体育组织也应增强组织和自发能力,夯实群众基础,拓宽女性参与度,积极发挥乡贤和热心人士的作用,提高民俗文化认同感。诸如揭阳市西马街道凤舟组织,具有固定的管理人员和办公场所,号召新乡贤资金支持,对凤舟做细、做强、做大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着力加强传承人的继承,对制作工艺和文化象征进行推广,为后人熟知。要结合端午节、旅游节、文化节等举办凤舟邀请赛,拓宽凤舟运动宣传面,力促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转型进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托凤舟竞渡为主体,打造城市景观体育赛事和凤舟文化长廊,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潮汕古城的影响力。通过建立政府、社会、民众对凤舟竞渡这一民俗体育的协同发展的传承发展机制,合理确立政府与社会双向主导下的发展模式。

4 结语

本研究以凤舟竞渡为切入点,分析女性参与体育活动随着传统节庆的演变所发生的地位转变,同时梳理凤舟竞渡的历史变迁及未来发展路径,弥补历史境遇中竞渡体系文化缺失的形态,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凤舟运动伴随着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民俗特色,从发展状况和社会价值来看,这项传统体育活动根植民间,彰显该地区对女性的尊重,蕴含很强的女性文化色彩和内涵、极具地域特色,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拥有较大的传播空间。凤舟运动已为潮汕人民所熟悉,进入公众视野,并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规则,对竞赛的形式、类别、组别和器材标准都有了相应规定,发展潜力和社会需求巨大。更重要的是,潮汕女性在端午传统节庆中以凤舟竞渡拓宽了的体育参与,提高了女性体育的话语权,进行了女性话语重构,唤起了女性主体意识,摆脱了男性体育话语的桎梏,强化了社会地位及文化凝聚,体现凤舟竞渡运动的体育教化作用。同时,在当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对缺失的凤舟竞渡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能够加强凤舟的文化根基和地方认同,使濒危凤舟竞渡这一独特地域民俗体育文化在传统节庆中得到认同和推广。

猜你喜欢
潮汕民俗传统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潮汕牛肉火锅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18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4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