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杰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体育人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施动主体,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尤为重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专门人才母机专业,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专业分支。据统计,截止到2017 年初,我国开设体育学类基本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超过310 所,占全国本科院校数量的25%以上,年毕业生规模达到了7 万人左右[1]。传统的体育教师等人才早已不能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升级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体育赛事策划、体育营销、体育保健等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多,传统的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失衡[2]。体育教育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国内综合类院校中几乎都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规模虽然庞大,但专业发展在同级院校中并不突出,人才培养也都普遍性地出现了同质化倾向。[3]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才将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江苏省作为教育强省和体育强省,江苏省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当前新形势下,从宏观中观与微观视角从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分析江苏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与成果,探寻现实的发展路径与未来发展策略,努力探索适合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全省乃至全国高等学校制定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查询政府官方网络资源,登录知网CNKI 查阅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文献资料,尤其是江苏省该领域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博、硕论文,获取大量与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整理与分析。
综合分析时代背景,针对出现的特色与成果,探索原因与现实的路径,并对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走访或电话咨询省内部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的负责专业教学的领导和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并借助全省体育教育联盟平台,获取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
针对全省10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各高校的科学与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屋建瓴的引领与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省政府连续十年的工作报告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到重视与支持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心。(见表1)2022 年8 月30 日,以“江苏高等教育这十年”为主题的新闻发布活动在南京举行,省教育厅杨树兵副厅长从高教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质、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与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四个板块介绍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十年时间在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见教育厅官网以及各新闻网)省教育厅近五年下发专门针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文件及通知近40 份(见教育厅官网),其中《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公布“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苏教研〔2016〕9 号)公示了“十三五”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立项138 项,其中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作为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主要负责全省体育管理工作,近五年下发有关高校体育工作的文件与通知17 份(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官网)。
表1 近十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容统计
体育教育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教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教育学学位。该专业是体育类本科专业中的师范专业,也是30 多个师范类本科专业之一。江苏省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有十所,省城南京3 所、苏南1 所、苏中3 所、苏北3 所。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已有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师范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江苏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师范教育,从图1 可看出,有6 所高校单独设置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最高占比达19%,没有单独设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高校,据调研得知原因是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分散到了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课程比重设置均达到10%及以上。并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理念在贯穿至专业技能与理论教学过程中并不断加以强化,逐步形成了塑师德、强师范、重应用、高质量的办学特色。
图1 10 所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设置与学分统计
江苏省体育学科可追溯到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分科类设立的体操课。1915 年成立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增设体育专修课,成为中国第一个开班高等体育教育的学校[4]。江苏省体育学科发展已有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相应专业改革发展与内涵建设成果丰硕。江苏省现有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3 所院校拥有体育一级学科博士点,占全国12.5%(图2)。
图2 全国体育一级学科博士点统计
根据《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7-2023 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苏学位字〔2017〕7 号),南京体育学院被确定为2017-2023 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即南京体育学院作为一级学科博士点重点培育高校。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由此可见,江苏省体育学科不仅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层次相对较高。
2019 年10 月30 日正式发布了2019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体育学学科排名共有57 所大学上榜,江苏有苏州大学(12)、南京体育学院(24)、南京师范大学(34)与南通大学(42)四所高校榜上有名,而且名次相对靠前。(见图3)体育学科排名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体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应专业的有力支撑,全省已有10 个体育类本科专业被评为省一流专业。全省现有10 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其中4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作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加强建设。南京体育学院拥有国家级体育教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各高校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内涵建设,建设成果及社会影响力已处于领先水平。
图3 2019 软科中国最好学体育学学科排名江苏入围排名
从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体操科开始即为师范教育的定位,发展到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211),依然延续着师范教育的特色定位。江苏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以及各地市师范学院均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突破口,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构建新型师范教育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苏州大学、扬州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紧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使师范专业教育综合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树立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育更高层次的体育师范教育特色。2018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年重点工作第六条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2019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全年重点工作第九条中指出:加大省属高校师范生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省政府重点工作明确指出了全省高校师范教育工作目标,将会进一步推进全省高校师范教育特色深化发展,为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奠定发展基础。
“体育专业国家标准”设立了开放性的培养目标,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各高校在坚持基本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以求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并指导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确立更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指出,高校根据办学历史、区域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设置[6]。
从表2 可以看出,10 所本科院校服务定位为中等学校或中小学,培养目标都能体现出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各个院校的目标分别为复合型、专门型体育人才或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定位为中小学或中等学校,目标相对明确,基本形成错位发展趋势,同时在为地方(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有所表述并且有所建树。
表2 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是达成培养目标的各个支柱,各院校制定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见表3)同时依据自身所处地域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以及传统项目等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满足个性化的社会需求。“体育专业国家标准”具有明显的规约性和指导性特点,不同类型院校办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都需要“达标”。由于各高校侧重点的异同,在同专业名称下,各高校根据需要有所侧重,以保持其特色[5]。《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六大学习领域,这为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7]。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在强基础重应用建特色的同时更不容忽视教育教育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在“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大力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校只有重新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8],着力提升体育教师师德素养与教育教学教学能力,才能持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社会经济服务。
表3 10 本科所院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学分分布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目的是为了形成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教育目的等相关研究,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形成对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运用的要求,将体育教学内容划分为有规律的特定课程,要将体育课程妥善安排并实现课程的合理优化配置,使这一系列成为完整的课程体系[9]。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只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着手,还需要从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方式、考核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着手,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内涵建设,调整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10]。
高校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是以“一般教育”为理念,并由此形成相对学科专业来说,与人生、社会、生态等联系更宽泛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11]。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侧重在德理融通的“育”而非传承授业“教”的一种人文素养教育。10 所院校培养方案中都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既开设通识教育必修课,还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虽然各个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顺序不尽相同,但是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通识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见表3)。
专业课程是指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及相关学科教育课程,是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媒介和载体[12]。10 所院校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上,基本符合本专业培养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各个学校分别有所侧重,符合基础教育需求,基本涵盖了未来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强化内涵建设,体现出了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以及时代性,但从课程分类以及具体课程选择与设计上差异不大。专业必修与选修学分比重平均占比56.9%,从专业课程学分设置来看,注重专业教育,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3)。
实践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一门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向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教育教学实习见习、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13]。10 所院校实践课程设置丰富,除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之外,有的有见习安排,有的将技能课纳入实践课,有的将理论课的实验部分纳入实践课,有的安排特色的实践课程教学纳入实践学分,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化应用的过程。各院校针对实践教育环节,均非常重视,同时加强过程管理,统一与灵活安排相结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从图3 可以看出,10 所院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各有所不同,实践学分平均22.4 学分,平均占比13.1%,超出国家质量标准14 学分(见图4)。部分院校把毕业前集中实习调整为分阶段见习或实习,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在时间方面灵活安排,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平台建设力度。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14]密切联系所属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与体育主管部门,依托所在地市的中小学、社会体育健身场所和体育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真正体验到实践得真知;同时还注重“精华”和“糟粕”的甄别引导,取实践过程之精华,着实提升社会适应性,能够将实践的成效快速转化,争取缩短毕业与工作的衔接过程。
图4 10 所院校培养方案实践课程学分设置统计
2014 年12 月起,教育部在江苏率先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明确试点任务、试点内容和工作要求,2016年12 月,试点工作如期完成。2017 年10 月26 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 号),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15]。随通知一起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 年4 月18 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办、江苏省教育评估院承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会在南京召开,教育部评估中心副主任周爱军作了题为“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切实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报告。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委会委员宋冬生作题为“落实标准,重塑体系,培养良师”的报告。来自全国22 个省份的420 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随后6 月19 日至20 日,江苏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培训会再次在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于9 月正式启动2018 年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试行工作,按照自评与申请、材料评审、现场考查、结论审议、整改提高、认定公布6 个程序和环节,开展认证工作。
截止2021 年9 月,江苏省已有90 个师范类专业接受现场考查,其中66 个专业被认定通过第二级认证,在全国各省位居第一,其中就包括体育教育专业(见江苏省教育厅网站)。10 所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高校中已有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3 所通过国家二级师范认证,其他高校也在积极申报过程中。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为体育教育专业规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与持续改进与稳步提高。
通过对全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江苏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观”有机结合上,既有政府政策高屋建瓴的宏观层面引领,回归师范教育的本位和初心,又体现在中观层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落实到微观层面课程内涵实施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贯彻实施与稳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检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成果对于其他省市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