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涵与路径

2023-05-21 23:03:45吴兰
文教资料 2023年4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课程思政研究生

摘 要: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讲授跨文化交流、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生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思想观念、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素养、科研创新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可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效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研究生 “跨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思政 建设路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重大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效途径”[1]。为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研究”这门研究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课程的建设背景、目的与意义,挖掘梳理该课程思政元素,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以此充分发挥该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效能。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生“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有其时代背景、教育背景,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当下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国际交往,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的碰撞、误解、紧张与冲突等现象也日趋频繁,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交流更需要跨文化理论和技巧来协调彼此碰撞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提高个人乃至群体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文化自觉。“跨文化传播研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设的关于跨文化交流、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生课程。“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主要面向新闻与舆论、民族文化传播、品牌文化传播等方向硕士研究生,它以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学科为基础,根据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主客体、文化差异、冲突与适应等基本理论揭示跨文化交流现象、文化意蕴与深层结构,使研究生能深刻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文化,为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内容具有多元性和跨学科性,涉及文化的多重维度,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有着较大优势。在开设初期,该课程内容虽涉及世界各国文化,却未能全面地梳理和提炼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未能系统搭建课程思政建设框架。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这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团队着手梳理和提炼思政内容,展开渐进式改革。课程团队在改革过程中发现,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基于自身特色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但相对其他教育层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践与研究相对不足。从实践层面上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起步稍晚,教育对象、课程方式、评价办法等改革与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有着较大差别,“发展中现仍存在独特内涵挖掘不到位、形式欠丰富、导师培养角色定位不清晰、立德树人宗旨不突出等问题”[4]。从研究层面上看,现阶段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截至2022年9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研究生”为关键词检索到208篇文献。关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且发表时间大都在2018年后,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类:一类是宏观理论探讨,探讨研究生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与理论遵循;另一类是个案研究,侧重研究生某一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实践探索,课程类型主要集中于医学、档案学、生物学、工商管理、英语等课程,而与“跨文化研究”传播课程相关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以本科或高职为主。鉴于此,“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有较大的实践和研究空间。

(二)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与意义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目的在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核心价值深度融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研究生头脑”[5],让研究生树立积极的文化交流观念和跨文化传播意识,尤其针对当前中外交流频繁的现实,坚定其文化自信,促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有机融合。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专业课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实现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价值引领功能,促进课程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专业特点相结合;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勇于探索自我文化身份,全面客观地剖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图景,强化全球化传播观念,提高跨文化交往交流水平,更好地满足研究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的思政建设内涵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使之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有助于研究生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素养、激发科研创新精神。

(一)思想观念元素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涉及自我、他人、外部世界的观念体系。“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现实。对任何行为者来说,现实都是通过世界观和他的文化建构的行为环境传递的。”[6]在跨文化交往交流中,人们凭借着思想观念体系去处理他文化带给自己思想、行为上的冲击。因此,思想观念是“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需要深挖的思政内涵。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世界观反映在文化各个要素中,表现在對宇宙本质、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人性善恶等方面的差异。人生观包含着人生的目的、态度和评价等内容。人生观受到世界观支配的同时也会影响和制约着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信念、理想和追求的观念集合。“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涉及不同文化的对比与差异,其思政观念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融入家国情怀、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等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研究生将国家、社会和个人融为一体,使其对各种文化及其相关层面的动机、行为方式有着更为清晰的了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包含文化冲突与适应、文化深层结构与认同等内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生活成为常态,多元文化的互鉴融通,跨文化的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研究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史实,既加强了古代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又增进了中国对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了解。多种文化社会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层面交流碰撞,由此加强研究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则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8]。如良渚文化、花山岩画、春节、清明、舞狮、旗袍等文化资源宝藏均可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中融入并弘扬的文化元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要加强研究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了解,以跨文化的知识与视野探寻各国不同文化的缘起和发展,解释并区分文化差异,预判特定群体的文化行为,有助于提升研究生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三)道德素养元素

“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关注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彼此影响,还要探究不同文化的社会规范体系。在“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角下,规范是价值观的外显,规定了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模式。“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中的社会道德规范涉及习俗、礼仪、宗教、制度等相互关联的多个层面,这些也是思政建设的重要支点之一。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道德规范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层面。“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要以道德规范的四个层面为着力点,把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道理等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让研究生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好公民、好成员,养成好品行,以符合新时代公民道德规范要求。

(四)科研创新元素

研究生是科研队伍的新力量和后备军,其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着高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能力。研究生课程尤需重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凸显了各国学者的治学根本和研究创新发展的过程,从其理论发展历程来看,19世纪末,泰勒和摩根等学者就开始探究人类社会文化模式及其演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凸显了文化和宗教差异、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推动学者们开辟跨文化研究的新领域。[9]

三、“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将充分调研,系统规划,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层面,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凝练思政育人目标

在研究生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明确研究生“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是建设的首要步骤。“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掌握跨文化交往交流中的语言、观念、规范、心理等理论,了解文化模式的内涵、特征与作用,让研究生能熟练运用文化理论和方法对当今跨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与判断,提升文化适应性,促使其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和潜心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和哲学思维为指引,服务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意识,兼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开放态度、批判思维和包容的胸怀分析与应对各类跨文化现象,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融入思政元素,充实教学内容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观念、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素养、科研创新等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中,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教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选用要确保符合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的要求,实现思想性、知识性和研究性的三位一体,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内容涉及的文化现象纷繁复杂,授课内容的选取既要兼顾课程专业性与思政性的统一,又要体现专业课程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的知识脉络包含跨文化交往交流方式、文化差异和观念体系、文化模式理论、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认同等层面,较全面地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涵。课程充分融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祖国认同、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文化素养等为思政建设重点,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政案例,进一步充实课程思政内容。

(三)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推出探究式案例,建设课程思政多模态案例库,拍摄思政案例系列微课,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课程平台和教学平台辅助学习。课程还通过开放式讨论教学,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对跨文化交往交流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冲突等现实问题进行开放式、探究式讨论,让研究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多样性与自我文化身份,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弥合跨文化冲突,消解文化震荡。另外,课程组带领研究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进行现场情景教学,使之深刻了解中国历史、国情和区情,主动参与思政元素的发现、领悟和分享,充分发挥科研能动性和探索积极性。研究生通过自主研析提炼思政元素,在课堂上分享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实现课内研讨,课外探索、分析,研究后再回到课堂思辨,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入脑入心入行。

(四)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多维评价办法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目前其建设实施管理的标准和评价还不够完善,而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需要有更为全面、多维的评价办法进行衡量。根据“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的授课情况,授课团队将设计课程思政评价标准,通过课程考核评价、成绩考核评价、综合评价等层面构建一套多维度精准化的评价办法。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课程大纲、课程思政教案、思政案例集、教学过程等内容全面考核评价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思政的切入点与课程的结合度。成绩考核评价强调过程评价,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渐进性和潜移默化的,研究生成绩考核将以课堂讨论、研究分享、论文写作等方式动态评价考核成绩。综合评价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访谈、焦点小组等形式,通过学生层面和管理层面的评价,即学生评教、同行聽课、专家评课等方式,健全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系统。将全程化、动态化和精准化的评价办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考核结果,有效保障、监督课程思政建设,及时反馈并调节实施效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国文化联系日益增强,要破除文化认知定式,促进跨文化共兴,跨文化交往的学习必不可少。“跨文化传播研究”课程用学术讲思政道理,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建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研究生以思辨、开放、平和与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82.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4] 张亮,廖昀喆.我国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150-154.

[5] 郑乐平,宫悦.浅析民族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路径[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3):286-288.

[6] [美]M. E. 斯皮罗.文化与人性[M].徐俊,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8.

[7] 吴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院校传媒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实现路径[J].出版广角,2020(17):86-87.

[8]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

[9] 何平.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14(4):68-78.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民族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 (JGY 2022109),2021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体系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ZL21033),2021年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gxun-yks202108) 。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研究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43:12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22:13:30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1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