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春 韩彩霞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探索新形式思政教学方法,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客观需求。本文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并根据思政教学方法的中介性、客观性、发展性的特点,详略分明地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对策及教学政策等方面,讲述思政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探索思政教学的提升战略,挖掘其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方法 新时代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育人的灵魂工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高校课堂,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下,如何做好思政课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改善思政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一)学生观念话语表达转变之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大中小学生观念以及话语表达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对思政课方法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处于大数据时代,学生成为最受互联网影响的群体之一。网络的普及、碎片化的信息、娱乐式的流行词,导致学生形成了一套崭新的话语体系。为此,思政课教育必须进行多维调整,实现语境、思维、情感同构,以契合学生群体的新特点,通过师生共情实现共鸣。
(二)传统思政教师教学方式之简
传统思政教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逐渐流行起来。
新时代提出新问题。议题式教学虽已成为思政课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但部分教师只是着眼于形式,却不能付诸教学实践。部分思政课教师局限在只是播放课件、播放视频的阶段,趋向语言空洞式疏导,教学方式死板。由此,我们必须加快思政课的改革进程。
二、发挥学校思政课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有学、有术、有道。[1]教师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在理性修养、道德修养或是党性修养方面,都应该不断加强,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一)探索教师教学观念战略研究
1. 构建理论体系
新问题催生新理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育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者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的放矢地讲好思政课,将最新理论融入思政课程,为祖国培育新时代的“四有”人才。
2. 建立实践机制
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思政课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还要使课堂所学理论深入社会实践,打造“沉浸式”课堂,达到知情、动情、生情的效果,做到“悟中行”“以行促活”,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一是课堂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情景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相关讲座或学术报告、公益活动等。二是主题实践。教师动员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开展阅读交流会;进行论文评比,分享撰写经验等。三是社会实践。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基地,包括纪念馆等场所,发挥区域优势,挖掘红色资源。
(二)探索教师教学模式战略研究
1. 借助教学载体,润物无声教学
教学载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思政课增添了趣味性。
第一,语言载体。课前深入教育对象,了解学生整体思维习惯、现实境遇等。运用教育对象熟悉的语言体系沟通,为“冰冷理论”增添“温度光环”。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形成积极活跃、有情有度的饱满课堂氛围。
第二,活动载体。聚焦时代热点,举行符合当下潮流的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启智增慧,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知行合一,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三,管理载体。管理是所有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思政课教师要定期组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概况;举办研讨会;利用奖惩、情感激励等方式,寻找正确的“导向仪”。
第四,文化载体。文化载体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播放革命歌曲、红色节目;课外带领学生慰问革命老兵、绘制英雄人物报;举办文化会展。此外,雕塑、绘画、民间习俗、通俗读物作为文化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时代总是随着历史的年轮不断更替,教学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时代需要,适宜增删,与时俱进,方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2. 线上线下机制,创造和谐模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74.4%。[3]在“互联网+教育”的生长时期,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传统教育转型的有效路径。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明晰地位。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对话中的启明者。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和思维能力,由浅入深地稳步推进。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互联网技术掌握不够,課程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应跳出只播放课件的“适应圈”,实现资源及时共享。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齐头并进,实现思政教育形态的综合应用。
3. 师生实现双向奔赴
思政课关键在“教”,重点在“学”。思政课教师应一改之前不想放手、不敢放手的作风,减少教师的“给”,强化学生的“得”,让道理“活”起来。
思政课必将是旷达的,教师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课堂上,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把握主导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考试,驱动学生回顾。任务压力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完成任务时将外在理论转化为内在行为。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后积极开展“一对一”对话,从“照着书教”到“照着人教”,同时积极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渗透自我评价,实现教评一体化。
(三)探索教师教学对策战略研究
1. 真案例进课堂,立足历史语境
思政课不是教条式说教,大而空的理论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思政课教师应以史明理,运用历史思维,将鲜活的历史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遴选真实案例,为相应教学主题埋下伏笔,使课堂接地气、蕴正气。教师应将空洞的理论知识与真实发生的事件紧密结合,以“有形之例”扩展课堂为“无形之韵”,在趣味中渗入政治,在生活中融入思想,情理相融,敦德养正,诱发学生大胆表达,打造有风景的思政课。
2. 思政铸魂育人,融入全部教学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但育人不仅体现在思政课上,而且需要从课堂本质出发,破除学科藩篱,将思政课教育融入全部课堂教学之中。各专业课教师应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知识,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发力,以构建和谐的思政教学机制。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不仅是要求,而且是需求。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打开了学生认识和解决与思想政治相关问题的新窗口,教师应利用课堂的“有限空间”引起学生的“无限畅想”,积极借鉴学科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寻找看待问题的新视野。
3. 提高教材质量,彰显知识魅力
思政课教材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依据和指南,是理论知识的落脚点,不仅要编写好,而且要使用好。
教材是教学的起点。思政课教材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理论语言转变为教材语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政策,实现素材、话语、方式创新。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分析教材编写意图,聚焦关键问题,用联系的眼光看待思政课程,形成理论框架,打造系列专题,学校应该选取不同的教师教授,找到教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4. 关注学生个人,助力朋辈传达
因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教师的“说教”、父母的“唠叨”,有时恰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他们更乐于向朋友敞开心扉。因此,朋辈便成为一个良好的思政传达者。教师应鼓励并动员同学、朋友之间交流,同时积极组织讨论,为朋辈之间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良师,而且应该成为益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生活视角讲述大道理,让思政课“接地气”,真正实现师生心与心的沟通。
(四)实现路径
第一,配备一支高质量、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批永葆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是高校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二,配备良好的教学环境。设置劳动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建立思政学术社团,联合校园官方媒体,弘扬主旋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使其获得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第三,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学校应加大对思政课网络平台的开发力度,鼓励教师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交互平台;采用“集体备课制”,实现“手拉手”教学;壮大思政课教师力量,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专项补助。
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工作中,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4],高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同向同行,通力协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三、发挥各方作用
大思政课,要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同频共振。
首先,政策号召,全社会要响应政策号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案例库等,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师备课提供系统服务。教师积极利用慕课、微课等方式,搭建学科平台,构建全国一体化教学。政府积极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将虚拟现实技术更广泛引入高校,将抽象理论视为真实体验。关注地区贫富差距问题,用大资源形成大合力,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政策红利”,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科研兴趣,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
其次,文化思潮。近年来,一批批文化类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综艺元素结合在一起,打破了“娱乐至死”的围墙,成为电视栏目的一股“清流”。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媒介,将蕴含的思政元素传递至千家万户。
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契合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非一日养成的,在于日积月累地践行。当思政教育与家风融合在一起,理论便有了“人情味”。
再次,舆论引导。马克思、恩格斯曾表明:“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成为运动的喉舌。”[5]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再者,制度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蕴含丰富充实的经验、文化和规范,影响人类的行为选择。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教育公平。
最后,评价管理。评价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队伍水平。
四、改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价值
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无论是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的人”,并以此为起点出发。学生是受教者,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任度,真正令学生“听得进去、讲得出来、做得实在”,契合学生发展要求,培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忠实传承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塑造一代代大有所为的好青年。
二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厚植思政教师的教育情怀,而且能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五、结语
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系统性工程,其产生于时代、发展于时代。伴随着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要综合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作用,以实现最优效果。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其“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书写青春壯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松彬.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究[J].福建茶叶,2020(6):333-334.
[2] 彭雪松.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法课程教学内容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0(3):54-58.
[3] “数字”点亮美好生活——透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J].信息系统工程,2022(10):4-5.
[4] 阳剑兰,马军.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1):82-85.
[5] 王员,罗奇清.《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4-112.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JXTD20180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