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与严慰冰的革命情缘

2023-05-21 23:30朱洪
党史文汇 2023年4期
关键词:白求恩窑洞陈云

朱洪

1941年5月,严朴(1898—1949,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二科科长等职)的妻子过瑛对丈夫的老朋友陈云谈起女儿严慰冰的婚事,请他为女儿介绍一个对象。陈云问:“你择婿标准是什么?”过瑛说:“要有学问。”严慰冰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成绩名列前茅。恰逢陆定一刚从前线回延安不久,陈云觉得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符合过瑛的择婿要求,便约陆定一去他的窑洞,谈起为其介绍对象的事并把自己所知道的严慰冰的情况告诉了他。

1938年8月,严慰冰进入延安抗大读书,将原名“严怀瑾”改为“严慰冰”。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转为正式党员。在抗大学习4个月后,转入中共中央党校妇女干部训练班继续学习。1939年,受中央妇委委派,到敌后考察妇女工作并兼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特派记者。

在晋察冀边区,有一次严慰冰发高烧,白求恩大夫给她看病。当时没有翻译,她就自己用英文表达:“我头痛得厉害,又怕冷。”白求恩见她能讲英文,非常高兴:“奥,你还会说英语。”经过诊断,确认严慰冰患了肺炎。白求恩说:“你很幸运!多亏早来了一天,不然就麻烦了。”白求恩为她打了两针并开了口服药,嘱咐她卧床休息3天。离开诊所时,白求恩坚持要严慰冰骑自己的马回去,并让自己的勤务兵送她。

严慰冰还行程70多天、往返3000多里,撰写了报告文学《从军行》,在《中国妇女》上连载。蔡畅读后称赞说:“报道得有声有色。”从此,严慰冰有了“才女”之名。

1939年5月,严慰冰的母亲过瑛携3个小女儿来到延安。一家人在延安重逢,高兴极了。1940年,严慰冰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进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文艺研究室学习,与郭小川一起工作。

延安男多女少,男女比例是18:1,严慰冰自前线回来后,有人写信给她,欣赏她写的《从军行》;还有位诗人在赴前线前,写诗给她,描写夕阳下她在河边洗头的情节。严慰冰均未动心。

陈云把严慰冰的情况告诉陆定一后,陆定一同意和这位才女老乡见见面。自己今年36岁,妻子唐义贞已牺牲7年了。

过了几天,陈云对过瑛说:“我给慰冰物色了个对象,是你们同乡,名叫陆定一,现在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他是我们党的大秀才,交通大学高材生,精通两门外语,写过许多有分量的论文,而且对古典文学和历史有很深的造诣。慰冰是学中国文学的,诗、文、词、赋都有一手。他们两个大学生准谈得来。”

过瑛听后觉得不错,女儿今年24岁,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虽然不少人在追求她,但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并不容易。

回来后,过瑛赶忙将陈云的意见告诉了严慰冰。过瑛说:“陈云伯伯介绍的一位老乡从前线回来了,他早年丧妻,至今未娶,一个人生活。哪一天,我们去中组部去见一下他。”严慰冰红了脸,问:“他文化怎么样?”“国立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后来留过学。”“有多大年纪了?”“比你大一轮。”陆定一36岁,严慰冰24岁,二人都属马。

“我不要找老头子。”严慰冰性格直爽,立即摇头。“男的大点有好处,会疼人。只要人好,年纪大点没有关系。”经过一番工作,严慰冰答应见一面再说。

1941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过瑛带女儿去陈云的窑洞吃中饭,和陆定一见面。

自南门外到中组部,要走十几里路。中间经过机关合作社,再走过一个小山包,上了坡,就见陈云和一个中年男子迎面走来。过瑛和严慰冰心里都知道,这个中年男子便是陆定一。陈云简单介绍后,几个人进了主人的窑洞。

陆定一见面时,似乎不善言辞,穿着半旧的军装,给严慰冰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部队干部。

进窑洞坐下,过瑛问陆定一过去的婚姻经历,严慰冰很少说话,在旁边低头听母亲和陆定一交谈。陆定一简单谈起自己在莫斯科与唐义贞的相识以及长征后二人分开,唐义贞牺牲的往事。

1941年8月30日,经过3个月的相互了解,陆定一与严慰冰在延安北边的王家坪八路军总政治部小礼堂举行了简单婚礼。两桌客人,四菜一汤。

新娘严慰冰穿了一身新军装,腿上打着绑腿,办婚事的人要给新娘戴一朵红花,但她微笑地拒绝了。

在气氛热烈的喝彩声中,朱德总司令主持婚礼,李富春致贺词。朱德说:“王家坪喜事没几次,我当主婚人还是头一遭。蒋介石对边区封锁,想困死我们,我们用自力更生对付他。敌人永远也不能理解我们这些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我们善于安排生活,环境越困难,我们的干劲越大。今天我当主婚人,我祝陆主任的美满婚姻,愿你们团结战斗,共同前进。”

康克清说:“祝你们是一对模范的革命夫妻,白头偕老。”

婚礼结束后,一辆军用卡车把新娘子接到陆定一的窑洞。“洞房”陈设简单,一张方桌、两条板凳、一个土炕,两床被子一条是陆定一的,另一条是严慰冰自己帶来的,墙上挂着一副望远镜和陆定一的手枪。

(责编 霍瑞鑫)

猜你喜欢
白求恩窑洞陈云
纪念白求恩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