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时空观念

2023-05-21 23:36陈培根
新作文·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空间

陈培根

星光流转,沧海桑田。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着独特的时空观念,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诗词里。首先是时间,最初的中国人民并不了解时间是什么,他们只晓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后逐渐长大,逐渐衰老。因农业耕种的需求和对生命周期的思考,人们开始了对时间的记录和思考,结绳记事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

中国人长在土地上,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人们便通过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引入了最初的时间概念。日复一日,人们用太阳表示白天,月亮象征夜晚,一个日月轮回就是一天。随着节令的变化,人们又总结出了四季。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四季一轮回就是一年,岁岁年年。

当人们开始记录时间时,就发现了时间的三大特性:不可逆,快速流逝,珍贵而不可捉摸。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稍纵即逝、白云苍狗等成语,都表现出时间意识的特点,就连满怀智慧的孔子在时间面前也只能感叹韶华易逝,叹一声“逝者如斯夫”,可见时间之不可逆。沧海桑田,再壮阔的楼阁也抵不过时过境迁,再美丽的女子也会“暮去朝来颜色故”,再灿烂的文明也可能走向湮灭,这一切都证明了时间的可贵。“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两句诗认为时间的价值高于黄金,更显时间之难得。

时间使人奋进,使人愁苦,也引发了哲人的思考。“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是苏轼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将他拖入无尽的追忆与回忆。望着江心月明,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可能在上千年前,人间就照进了这一缕月光吧。

讲完时间再来谈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概念。中国人的空间意识,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增强,与中国人传统的家园观念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人的空间观念是在有了家以后建立的,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导致人们不得不选择有水源的地方定居下来,于是在大江大河边上逐渐有了家族村落,人们对空间首次有了思考。偌大的世界,俨然成了部落里和部落外两个部分,外面的世界令人无限向往。对资源的掠夺,对土地的渴望导致了兼并战争。当神州大地统一时,国家的概念便出现了,人们从原来的安家立业过渡到了安邦定国,天下的土地又分成国内与国外了。这是空间意识的最初形成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社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眼界越来越广,想象力被完全开发。东南西北,尺寸丈里是人们将空间具体化的表现。人们不再安于一隅,而是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追求着理想中的桃源。

在那个交通不便利的时代,山与水就是距离的象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形容历经苦难,穿越空间,不辞辛苦地赶路。但当人们经历思乡思人之苦的时候,人们之间不仅隔着山与水的距离,更有天各一方、难以相见的愁苦,多么悲哀啊!乐观的人会说,咫尺天涯,心心相印,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会发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慨;悲观的人便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牵挂,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空间,既让人着迷又给人愁绪,既给人旷达之感又带来无边的孤寂,爱恨交织,喜忧参半。

时间与空间,是如此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中国人独特的时空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继承它,发扬它并加以创新,去探寻出时空更加深刻的意义。

(指导老师:张兴武)

●积累·經典诗句●

在诗中感受时空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唐·白居易《潮》)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唐·朱放《题竹林寺》)

岁月三年远,山川九泽长。(唐·王若岩《试越裳贡白雉》)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宋·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元·文天祥《除夜》)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空间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空间是什么?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创享空间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健康观念治疗
时空之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