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江苏省陶研会理事,2019年《中国教育报》“年度十大推动阅读人物”之一,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出版有《“偷师”杜威》《杜威教育箴言》《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古诗词中的地理课》4部著作。现就职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西游记》以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描写,叙述了唐僧师徒西去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而取得真经的神话故事。书中描绘了一个神奇、浪漫,犹如史诗般波澜壮阔且气势恢宏的神仙世界,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1
唐僧师徒历经坎坷终得正果。这部皇皇巨著,从本质上看,只写了两个字:修心。恰如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的洞府门口所见,一石碑上刻有“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与“方寸”,都是“心”的别称。“灵台”本是穴位名,在心脏附近,“方寸”即心神,“方寸大乱”就是“心神乱了”。“斜月三星”是对“心”字的拆分——斜月为一斜勾,三星为三点。孙悟空又叫心猿,也可算作一证。他在此处修炼,包括后来取经,都是心性觉知、磨砺与领悟的过程。
以《西游记》的内在逻辑看,一个人修心,首在于私心。只有“小我”的自觉,才能有“大我”的勋功。孙悟空本来在花果山逍遥自在,何苦漂洋过海拜师学艺?缘不过“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实际上,“长生”正是他早期修炼的目标。在此驱动下,可以承受一切代价,并坚毅执着,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就产生一个有趣的对比:修炼7年后,学得真本事的孙悟空,可以“朝游北海暮苍梧,会神仙,长见识”,不断趋近目标。但大众看了,评价却是:“悟空造化!会得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有这一身本领,只为了当快递员?眼界气度,格局抱负,高低立判。
类似的事,庄子也讲过:一位宋国人,掌握了防治双手冻伤皴裂的药方,借此以漂洗丝絮为生。有人知道后,花百金买来献于吴王。吴国水军凭此药,冬天水上作战不冻手,获大胜。那位献药人也封侯晋爵。读罢,不禁捧腹。试问:一位因循守旧的教师,如何能带出志存高远的学生?西安交大的王树国校长曾感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高校,他们所用的设备、装备、理念都比高校培养学生的那些教材、模式先进。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就是要引领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思想超前于社会,技术超前于社会,培养的人才,引领社会发展。
大学如此,中小学亦然,他们均应有一定的、超越世俗的愿景。任何有形的知识技能背后也都潜藏着一个隐形的远期目标。当心中没有的一个“明晰而模糊”的目标时,人生的价值求索则多徘徊于某种低阶的水平——所谓“明晰”,是指自己眼下要去的地方;所谓“模糊”,是指带有终极性的,非历经种种难料的考验不能抵达。
孙悟空是幸运的,他学习的起步就对标于终极问题——“长生”,清晰明了。同时,他的老师须菩提祖师,不生不灭,与天同寿,不但“专业对口”,还是难遇的伯乐。但在卖弄神通后,他被逐出师门,先后经历天兵讨伐、大闹天宫、强压五行山下等劫难。可恰恰这一段,使他渐趋成熟,人生之境,从“修私心”上升到“修事心”。
所以,在人生之初,基于内力(天资)与外力(老师)的双重引导,以“明晰而模糊”的目标管理方式,凝聚生命,毕其全功,寸精寸进。就老师来说,此阶段(如中学初始年级)多帮助学生见识、阅读、观摩、规划,摸索人生之路的大致走向,是极其重要的。
2
修心的第二层,在于事心:以“事”磨砺,借“事”成长。如果说“长生”只是满足了孙悟空的私利,那么五百年的沉淀,便让他有了更高觉悟,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拼尽全力。
一路西行中,所见所遇,无不与“心”有关。比如,黄风怪的三昧神风,代表社会风气,使人心迷失方向;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幌金绳把孙悟空捆住,代表金钱能牢牢束缚人心;真假美猴王,代表了两种缠斗的意志;七个蜘蛛精,又代表人的七情六欲……
境由心生,难自心起。如何克服万千困难?在事心的层面,《西游记》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合力,不但能取长补短,还将极大地延展个人的能力与视域,取得“1+1>2”的显著效果。从教育学来看,“小组合作”“踊跃展示”等流行设计,正是此理。
通观全书,从手忙脚乱的团队管理,到洞察人性、回归人本的团队共建,才是整个西行之路上的最大看点。作为决策者的唐僧,展示了不俗的管理艺术:能力最强、贡献最大、地位最高的老孙,他要求苛刻,动用了“训斥”“紧箍咒”“驱逐”等所有惩罚;能力次之的猪八戒,大错小错,均“训斥”了事;地位最末的沙和尚,则几乎没有处罚过。
从人心上说,唐僧最偏于孙悟空,稍有风吹草动,开口便是“悟空救我”,但为了让众人心理平衡,对他也最是无情;从管理上看,团队中地位最高者,由于责任重大,负面影响也最深,即“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必须从严约束。由此而知,无论人心、管理,两者都是通的。
实际上,能俘获人心的团队管理,才是成功的。三打白骨精时,当唐僧发现自己错怪了孙悟空,羞愧、坦承、道歉,而不以“师父”之尊自居,其言之切,其行之挚,令人动容。师徒之情,也在曲折的矛盾交织中越发浓厚。
但唐僧最为人称道的,还是知人善任。美国作家奈德·赫曼写有一本名叫《全脑优势》的畅销书,其中提出,人的大脑有不同的思维偏好——有的擅长逻辑,有的擅长执行,有的擅长感知,有的擅长想象。这四者,恰好匹配师徒四人。唐僧本是逻辑型思维,偏理性、善学习、意坚定,可以当策划者、管理者。孙悟空属于创造型,善想象,敢闯荡,有主意。作为老师,应给予这类学生足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若逼他循規蹈矩,会麻烦不断。
猪八戒则属于表现型,表现型学生适合做班级的宣传工作、组织工作。沙僧呢,规矩听话,属于纪律型,这种学生严谨务实、重细节、强执行,是标准的老师好助手。
正是每人各施所长,团队齐心,唐僧众人才终于达到了预期目标。
3
修心的最后一层,叫信心。“信心”者,即为“心中坚信的东西”。在《西游记》的最后,佛祖给了唐僧师徒无字经。小时候,对此处一直不解。多年后才知,无字之“经”,代表“经历”。正是西行路上,无数映射于生命的不朽“经历”,才是真经。后来换成有字的,反而是等而下之了。
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在经历世间一切坎坷后,依旧葆有千金不换的信心,并相信“吾道,一以贯之”,那便取得真经了。为什么取经的路与孙悟空的一个筋斗都是十万八千里?“灵台方寸山”(即修行地)的首尾,为什么恰好是“灵山”(即目的地)?这些暗示无不表明:若是胸中有信心,甚或信仰,则处处是“方寸山”。
由是感叹!如果说修私心、修事心,还只是自我存在的价值彰显,那么,修信心才是真正的超越。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以“树人”为己任,以“博爱”为初心,以“传道”为志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远对事业有信心,永远对明天有憧憬,永远对孩子有期待,则生命之光一定会普照人间。
有时候,信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力量。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