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贞
小艾是一名八年级的男生,在他6岁时父母离婚了。他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对小艾照顾周到,父子关系融洽。小艾上七年级的时候,继母带着一个3岁的弟弟走进了他的生活。在小艾眼中,原本自己和老爸过得挺好的,现在一切都变了。小艾觉得父亲与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还会因为和弟弟相处不愉快而遭到父亲的责骂。他感觉家里越来越压抑,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据小艾爸爸反映,小艾在家沉迷电脑游戏,他只要稍加劝阻,小艾就大发脾气。最激烈的一次,小艾到厨房拿着菜刀向家人挥舞:“你们不是都不管我吗?以后都不用管我了!”小艾爸爸意识到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特意向班主任反映,希望能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
据班长反映,小艾与同学相处时,说话语气很冲,一言不合就骂骂咧咧,同学们都不敢招惹他。据科任老师反映,小艾经常不交作业或作业质量不过关,老师略加提醒,他立刻满脸不耐烦地顶嘴:“你管我!”
案例分析
小艾先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后来又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小艾的影响非常大。他本已适应与父亲的生活,父子俩感情融洽,关系和谐。随着陌生人的闯入,原本平静和谐的单亲家庭模式被打破,旧的家庭系统功能失效,而新的家庭系统功能却未能及时发挥作用。这让小艾丧失了父亲给予的安全感,使他对家庭新成员充满了敌意,觉得他们夺走了父亲的关注与关爱。因此,小艾不但不愿意接受继母与弟弟,对父亲也充满了埋怨,认为父亲已经不再爱自己了。随着安全感逐渐缺失以及心中的压抑越积越多,小艾对家人甚至老师、同学都不满,心中极度敏感,常说一些消极偏激的话。情绪上,小艾表现为孤独、退缩、沮丧、焦虑等,甚至出现攻击、破坏行为,与人发生语言冲突和肢体冲突。
家庭系统的改变,使身处其中的孩子感觉安全受到威胁,原有的爱被夺走。孩子无法阻止这种改变,又不能接纳和适应这种改变,他只好采用防御性的方式——攻击周围环境和人,来进行自我保护。长此以往,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习惯用扭曲的方式来应对一切让他感觉不安全的对象和环境。
辅导过程
1. 用情绪冰山将情绪转负为正。
在摸清小艾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源后,我与小艾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会谈。在会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小艾紧握双手,瞪圆双眼,一直强调“是他先骂我的”。据小艾爸爸说,他只是提醒孩子要关掉电脑早点休息。我意识到,小艾心中的负面情绪已经压抑到了极限,再不处理会出大事。
于是,我和小艾交流时先采用“情绪冰山”的方法來梳理他内心的感受:“我感到焦虑,因为我听到你的爸爸说你和他有些不愉快;我感到心疼,因为我看到你气得握紧了拳头;我感到担忧,因为我害怕你会伤害到自己;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处理好内心的情绪;我相信我们可以走出愤怒的包围,重拾内心的平衡。你愿意像我一样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我采用的是“我信息”的表达,传达的是我的情绪,所以小艾没有感受到批评和指责,而是感觉到了安全,也就愿意进一步表达自己。“老师,我真的很生气,我在家就是他们的出气筒,整天挨骂,也不见他们骂那个小的。我觉得很烦躁,好像人人都在说我的不是,同学是这样,家人也是这样,我怎么做都是错。”留意到小艾紧握的双拳慢慢放松了,我接着引导:“那你希望的同伴关系或家人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我希望和同学一起打篮球聊游戏有说有笑,希望能和老爸好好说话,希望家里气氛好起来。”说到这里,小艾双手一摊,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你觉得怎么做才能达成你的希望呢?”我鼓励小艾调动自己的资源去解决问题。“先从好好说话做起?”他不好意思地问。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认识,也表达了对他的信任与期待。他很惊讶自己没有受到责难,又很开心自己得到了鼓励,愉快地和我道别了。
“情绪冰山”帮助小艾进行了内在的沟通,让他的愤怒、焦躁等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疏导,还帮助他挖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正面渴望和期待,让负面情绪转为正向的表达。我对自己当下真实感受的客观描述,避免他感觉受到批判而进行反击,让他清楚地感受到我要传达的观点和期待。
2. 玩沙盘游戏,将关系化“敌”为“友”。
小艾再次来办公室找我的时候,和我分享了一个好消息:过生日时,继母给他买了一个新手机。“我老爸都一直没舍得给我买,没想到她居然给我买了。”听着小艾口里的“那个人”变成了“她”,我意识到小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我将他带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沙盘前,让他遵从内心感受,完成一个以“我的家”为主题的作品。小艾一开始就直奔主题,一栋美丽的房子,前面一圈栅栏围成了一个庭院。庭院中站着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手中拿着篮球的大男孩,房子里站着一个中年女性和一个小男孩。小艾抬头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此时的他内心正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这也正是我安排此次沙盘治疗的目的所在。
起初,小艾让中年男子和大男孩在庭院中靠在一起,中年女性和小男孩在房子里手牵着手;接着他又让中年男子进到房子里面,与中年女性、小男孩在一起,大男孩拿着篮球孤零零地站在庭院中;然后他又把大男孩挪进了屋里,距离另外3人5厘米左右,面对面地站着;最后他把大男孩放在中年男子身边,4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小艾表示,希望和父亲的关系能够回到以前的状态,也愿意尊重父亲的选择,接受家中的新成员。我明显感觉到,小艾说完这番话后大大地舒了一口气。在接受了目前家庭关系的同时,他将心中的“敌”变成了携手并肩的“友”,与内心那个别扭的自己达成了初步和解。
3. 一致性表达,将感情由隐转显。
重组家庭孩子的心理创伤需要用更多的关爱去抚平。因此,与家长深入交流对巩固前阶段对小艾的辅助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我与小艾的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希望他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小艾的立场,体察家庭关系变化给孩子生活带来的影响,要注意从孩子异常的行为表现中寻找孩子内心的正面动机,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安排一些家庭活动,增强小艾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尤其请他注意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尝试运用一致性表达去强化自己外在的观察以及内在的感受,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一致性表达的基本格式是:讲事实(我看到/听到……)+说感受(我感到……)+谈希望(我希望/相信……)。我先给小艾爸爸做示范:“我看到您在百忙之中第一时间赶来学校交流孩子的情况,我感觉到您非常疼爱孩子,我相信孩子接收到您的关爱后会大有长进的。”小艾爸爸的学习能力较强,他随即领悟:“那我下次要提醒他早睡时可以说,‘我看到你现在还不想睡觉,我担心你睡眠不好又头疼,我希望你能够爱惜自己的身体。”“一致性表达”让父母能够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接收到父母给予的心理营养,摆脱负面情绪,从而以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建议。
我与小艾爸爸达成一致,鼓励小艾多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他最爱的篮球运动,让他在运动中收获友谊。
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离异后重组的家庭的孩子经历了父母婚姻关系的破灭,父(母)一方关系的缺失,陌生人的闯入,更深切地体验到“爱的缺失”,变得更加敏感。他们每天都在与外界的对抗中寻找爱与安全感。“谈情说爱”恰恰正视了他们的内心需求,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带领他们迎来幸福的曙光。(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