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5-21 15:57徐梦真邓家沛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乡村振兴

徐梦真 邓家沛

摘   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对于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富民价值层面分析其时代内涵,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乡村建设人才短缺以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四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时代价值;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29-03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战略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为我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实践困境亟待解决。基于此,着重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实践困境与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

(一)乡村振兴是实现村民富裕的关键一招

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本质要求,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的目的之一,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农村农民共建共享实现物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一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为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使亿万农民群众“脑袋富”,不仅可以发挥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等的良好约束作用,也可引导农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不断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正能量,有利于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现实。

(二)乡村振兴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目标日趋实现。在产业振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振兴能够优化配置贫困地区各类资源,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在生态振兴方面,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通过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在文化振兴方面,文化振兴是灵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造化,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人才振兴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为乡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带来了重大机遇。在组织振兴方面,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事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是为了让乡村更美丽、让乡村更富裕,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到2021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具体部署,一系列部署安排对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系统性的优化提升作用,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构建宜居宜业而且更加美丽的乡村世界。

(四)乡村振兴是固本溯源的关键所在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是农耕文化的载体,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振兴更好地维护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于个人层面而言,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承载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情,乡音是农民热爱家乡、情怀雋永的“声音符号”“乡土味道”是乡村的独有味道和亮眼名片。于集体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固本溯源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将带来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增长,也将促进农村农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发展了产业、壮大经济,又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为乡村振兴固本溯源。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实践困境

(一)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限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东中西部农业基础、农村面貌、农民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尽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减,但“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暂未完全消弭。同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个快、一个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反过来会严重制约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三是“三农”内部发展不平衡。虽然当前现代农业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软件”改观较慢,基层组织力量不强,乡村治理滞后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农民参与主体性意识不强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参与主体性意识不强的问题,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一方面,农民参与度不高。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关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但农民因受信息延迟等局限对这些项目的参与热情度并不高,容易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局面。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工作,农村人才参与少。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各方面人才,由于农民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在乡村振兴的参与实践中主体性意识不强。除此之外,农民参与权不足。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各级政府和村组织由于其组织内成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以及眼界等因素的影响,基层村组织存在政策传达解读不清晰、下沉基层深入一线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过于生硬强制等问题,间接影响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得农民的话语平等权在一定程度上受限,这也就容易造成“政府拼命干,农民一边看”的局面。

(三)乡村建设的人才资源紧缺

乡村振兴重在人才,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紧要问题之一便是人才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低、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一方面,人才总量及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业农村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乡村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居民中初中学历的人较多,并且有少部分人只上过小学或没接受过教育,导致现有的乡村建设人才队伍水平有限。此外,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多涌入发展机会更多的一二线城市。二是许多具备学历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不愿返乡,认为在乡村发展无法给予其足够多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发展潜力受限。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在增加,速度在提升,建设内容在不断拓展丰富,成绩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原来的起点低、底子薄,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存在诸如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此外,农村基础设施标准低、质量差,提升空间很大。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模式,但文旅产业的发展较其他产业来说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标准更高。与此同时,资金缺口大、筹措难,乡村建设关键保障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是一个庞大且系统的工程,但囿于地方财政困难,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较少,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短板,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投入与建设。

三、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是立足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禀赋,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和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深化改革乡村[3]。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步推进,这也就意味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藩篱,坚定不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聚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平稳就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群众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二)激发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乡村振兴依靠的是农民,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首先,充分尊重农民农村是关键。农民是乡村建设者,是农业生产者,是振兴乡村的实施主体。尊重农民,增强其社会荣誉感,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动力保障。农民来自农村,农村是农民生存的土壤,尊重农村、重视农村,就会动员农民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設。我国的农村户籍人口占比超过50%,农村的土地面积占比超过90%,农村是建立新中国的根基,农村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根之所在。其次,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主要举措。把政府主导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利,才能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推行。最后,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使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推行各种有利于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的活动,充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多方式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打破机制障碍,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4]。多措并举的培育发展乡村振兴人才,以人才助力人才、精准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舞台为手段,以人才驱动乡村振兴为落点,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结构,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让人才助力人才。积极采取选优配强带头人、技术培训、荣誉激励、培养扶持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大会、乡贤会等形式汇集各方乡土人才。二是让人才因材受教。对各类返乡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分行业、分领域、分阶段系统进行科学规划,通过理论指导加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增强综合素质和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三是让人才拥有舞台。积极搭建“擂台”展示,对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村干等进行精准摸排,利用老年学校、村级党员活动室等场所,开展“老年谏言会”,为一批思想红、热情高、经验足的人员提供平台,持续为家乡的建设发光发热。

(四)持续完善农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一直以来,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难点,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持续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二是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均等化;三是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让乡村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立体化、系统化的基层实践工程,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立场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坚持总体布局、精准施策、科学管理、严格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必将为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任俊华,谭阳阳.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哲学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6):157-165.

[2]   郑会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及实践路径[J].新西部,2022,(12):109-110,113.

[3]   郑瑞强,郭如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障碍因子与实现途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6):780-788.

[4]   石续.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家参谋,2022,(4):13-15.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