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5-20 06:18石芮川
现代食品 2023年5期
关键词:茶园贵州茶叶

◎ 石芮川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山地绿色经济产品,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贵州凭借适宜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及高海拔等自然优势,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近几年,贵州省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状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茶产业定位为全省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大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贵州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茶叶单产量不高、茶园机械化不足、品牌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通过对贵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现有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促进贵州省茶产业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1 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贵州紧抓发展机遇,持续壮大茶叶生产规模。从茶园面积来看,近20 年来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迅速增大。2001 年贵州实有茶园面积47 khm2,2017 年达到456 khm2,超越云南跃居全国第一。2021 年贵州实有茶园面积472 khm2,较2001 年种植面积扩大近7 倍,仅次于云南(见图1)。从茶叶产量上看,贵州茶叶产量稳中有增。2001 年贵州茶叶产量1.85 万t,仅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2.64%。2021 年,贵州茶叶产量升至24.59 万t,排名全国第六,虽仍低于云南、福建等茶叶强省(见图2),但占全国总产量比例提升至7.77%。

图1 全国主要产茶省份实有茶园面积变化图

图2 全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量变化图

1.2 黔茶企业发展迅速

随着贵州茶产业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叶企业迅速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从经营主体看,大力培育和引进的龙头企业起到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贵州省涉茶企业数量迅速攀升。截至2022 年底,贵州涉茶在业存续企业数量已达5.04 万家。其中茶叶类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 家[1],占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数的24%,居全省各类农业产业首位。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遵义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等6 家企业入选2022 年度茶业百强企业。

1.3 品牌培育效果初显

多年来贵州紧抓茶叶品牌培育,以“贵州绿茶”“三绿一红”为重点,大力推进黔茶品牌建设,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黔茶品牌形象。2022 年贵州共有8 个品牌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2],占比6.35%。“贵州绿茶”作为农业农村部首个授予的茶叶类省域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实现了在国、省、市州三级龙头企业范围内标志标识使用全覆盖。截至2022 年6 月,“贵州绿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数量达285 家,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较大提升[3]。“三绿一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品质均得到了广泛认可。其中,“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从2011 年的10.51 亿元[4]增长到2022 年的43.74 亿元[2],“湄潭翠芽”2017 年被推荐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绿宝石”品牌2016 年获德国DLG 农业协会金奖。

1.4 茶叶品质稳步提升

贵州在茶博会上连续提出“干净黔茶,全球共享”的口号,坚持“干净茶”“放心茶”,并逐步形成了茶叶质量标准体系,最大限度保护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农药的使用能提高茶叶产量,但也会严重影响茶叶品质。自2014 年以来,贵州参考出口标准,不断提升农药禁用量,成为全国首位在茶园禁用除草剂的省份。目前除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62 种外,贵州茶园参照欧盟、日本及摩洛哥等国家茶园禁用标准额外禁用66 种农药。在多次国家及贵州省开展的质量监测检查中,贵州茶叶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及理化指标合格率达100%,茶叶质量安全呈稳步提升态势。

2 贵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叶单产量不高

贵州茶园面积持续扩大,但茶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茶叶单产低不利于贵州茶产业的长远发展。以2021年为例(见表1),全国实有茶园面积3 307.84 khm2,茶叶产量316.4 万t,全国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05 t·hm-2,而贵州单产仅为0.52 t·hm-2,比全国平均单产低约50.48%。从全国主要产茶省份来看,贵州实有茶园面积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但茶叶单产最低。与邻近省份湖南相比,虽两省茶叶产量相差不大,但贵州实有茶园面积是湖南的2.32 倍,湖南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1.27 t·hm-2,产茶效率是贵州的2.44 倍。

表1 2021 年全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种植情况表

2.2 茶园机械化不足

贵州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地表崎岖,受制于地形地貌条件,贵州茶园的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都不足。在种植采摘环节,贵州茶叶的种植、采摘等工序依赖大量人工[5],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尤其是春茶采摘阶段,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在茶叶初加工环节,很多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炒茶,机械化运用不够。人工炒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茶叶口感,但也需要大量人力,加工效率相对较低。此外炒茶工序技术门槛较高,茶青浪费和年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在茶园管理方面,许多茶园还处于分散管理阶段,茶园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投入都不够,现代化生产管理设施缺乏。

2.3 品牌经济效益低

虽然近年来贵州茶叶在行业内逐步受到认可,但是整体品牌经济效益仍显不足。①贵州茶叶作为后起之秀,在品牌收益及品牌价值方面与国内其他茶叶主产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2022 年贵州茶叶平均单位销量品牌收益仅为41.25 元/kg,远低于江苏(796.05 元/kg)和浙江(179.31 元/kg)等省份。在平均品牌价值方面,贵州茶叶为24.86 亿元,低于云南(51.65 亿元)、河南(33.97 亿元)等省份。②受市场价格规律影响,贵州部分茶农、茶企为其他省份茶企提供茶青或初级加工茶叶,贴牌代工产生的经济价值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贵州茶叶品牌的建设和发展[6]。

2.4 产业融合不充分

与国内其他产茶省份相比,贵州茶叶的产业化仍有差距,产业基础需进一步提升。在茶产品研发方面,与茶相关的食品、饮料、药品、生活用品等功能性产品研发不足,未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茶叶精深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生产配套体系不够完善,茶资源利用率不高。在茶旅融合方面,现有茶旅一体化模式较为单一,融合开发力度不够。近年来贵州各产茶区致力于发展茶文化旅游,新建了诸多茶旅园区,但建设重点主要放在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上,对茶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不够。有的茶旅园区功能布局不合理,景区建设同质化问题严重,设计的旅游活动缺乏新意,导致游览体验不佳,游客重游率低。

2.5 营销宣传缺新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消费结构的升级,茶产业竞争愈发激烈,各地方茶叶协会、茶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作为对外推介的窗口,各种类型的茶事活动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贵州常年举办各级别的茶博会、斗茶赛、茶艺赛等茶叶推广活动,但数量繁多的茶事活动经多次举办后内容往往模板化,宣传效果逐步降低。贵州茶叶的销售模式仍以传统的线下交易为主。自2020 年后,茶叶线下市场和实体店铺受冲击较大,而黔茶电商销售比例还不够高,互联网营销手段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销售潜力尚未被充分激发。除此之外,大众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让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不仅看重产品的使用价值,更加追求产品设计的差异化和产品包装的个性化,而黔茶在设计包装上往往相对传统、缺乏亮点,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限。

3 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技术投入

贵州茶叶种植的品种以福鼎大白茶为主,种植品种结构单一,茶树品种优良化能提升贵州茶叶生产效率。围绕地方特色及产业基础,通过科学合理扩张优良茶树品种种植规模,逐步改种换植表现欠佳的茶种,优化茶树种植品种结构,促进茶叶产量提升。①做好茶树良种繁育工作,推广黔茶、黔湄等优良品种[7],增加本地特色茶树种植比例。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根据品种特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根据种植规格和密度选择适宜的施肥方式,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特性,保证茶叶质量的同时提高茶叶产量[8]。②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贵州地处茶树起源中心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众多野生、半野生茶树有助于促进贵州完成茶树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9]。

3.2 加快茶园建设

通过政府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贵州茶园机械化应用。①要加大对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投入。根据本地茶园种植模式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引进或者研发出适合的采茶机、除草机、旋耕机、揉捻机等茶叶专用设备,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效率[5]。②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积极推广建设智慧茶园,打造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平台,方便全产业链的统筹管理[6]。③通过强化茶园环境监测、推广茶园病虫害防控技术、加强茶叶质量检测等手段,保证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例如,可以通过实时监控数据的反馈,由远程专家为受病虫害问题困扰的茶农提供解决办法。④积极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通过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盘活闲散茶园等,做好茶园统一管理,推进茶园规模化经营。

3.3 提升品牌效应

国内老牌茶叶品牌大多以地理标志或历史名茶为依托建立,创建历史悠久,市场占有率高,如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等就具有远超贵州绿茶的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品牌竞争越发激烈,黔茶更需重视品牌打造,提升品牌溢价。①要坚持以省级公用品牌“贵州绿茶”为引领,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鼓励企业创立培育品牌,将黔茶完善成“省级公用品牌为主+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企业品牌不断培育”的品牌体系[10]。②要建立严格、透明的生产标准,强化标准的执行。要求授权企业按照标准生产,保证公用品牌下不同企业出产的茶叶质量过关、品质稳定。要加强茶叶质量监管,凭借过硬的茶叶品质留住消费者。③要重视品牌声誉,出台相关品牌保护管理条例,将对贵州茶叶品牌的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从而持续提升品牌好感度,确保消费者口碑。

3.4 延伸产业链条

在确保品牌品质的基础上,完善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条。以茶叶为基础,加快含茶食品、茶保健品、日化用品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推动茶产品多元化,提高茶叶附加值,壮大茶产业体系[11]。加大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贵州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秀美壮丽的自然山水和传统古朴的民俗文化为茶旅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旅一体化的重心不仅在于旅,更在于茶。只有讲好黔茶的故事,贵州才能打造出区别于其他省份的旅游产品。围绕当地茶资源和茶文化,做大做精一批茶旅项目,带动餐饮、购物等相关优势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茶旅一体化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将黔茶与蜡染、马尾绣等贵州传统技艺产品相结合进行销售;在四月八、六月六等特色节日,通过表演由贵州少数民族茶饮风俗提炼而来的茶艺宣传销售黔茶等[12]。

3.5 创新营销路径

黔茶要不断创新营销宣传手段,提升茶叶知名度,增加市场占有率。①在销售渠道上,打破传统销售渠道的限制,积极发展茶叶电商,扩宽茶叶销售范围。依托京东、淘宝、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搭建黔茶“旗舰店”“直营店”等,完善黔茶电商销售网络。②在宣传方式上,采用更易接受、传播范围更广的宣传模式。近年来影视作品及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媒介[13]。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加大黔茶宣传的植入,鼓励茶农运用短视频平台分享种植生产黔茶的故事,支持茶企利用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组织在小红书、微博等图文分享平台开展网红茶园打卡活动等,扩大黔茶销售热度和辐射范围。③利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对茶叶销售市场进行分析,明确消费者年龄及层次,根据客户需求并结合贵州本地特色对贵州茶叶品牌的包装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包装设计水平,突出卖点。

4 结语

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产茶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通过对贵州茶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现阶段主要存在茶叶单产量不高、茶园机械化不足、品牌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从技术投入、茶园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帮助贵州茶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茶园贵州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湄潭茶园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