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肺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前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肺癌在国内外的发生率在明显提升,根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肺癌死亡的患者高达150 万人。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免疫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等[1]。当前肺康复方案参照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康复方案,将相同的方案应用在肺癌患者化疗后的康复训练中,但仍需要大量的数据证实其效果。当前肺癌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质量低下。系统化康复训练融入了多学科的康复干预内容,旨在整合各种资源,优化康复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化疗后肺癌患者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本院开展化疗治疗的90 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 例。患者中存在吸烟史患者55 例,肿瘤TNM 分期:Ⅲ期52 例、Ⅳ期38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27~68 岁,平均年龄(47.51±6.88)岁。研究组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27~69 岁,平均年龄(48.12±6.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肺癌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接受化疗治疗;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经评估生存期>24 个月;患者和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均有语言和阅读理解能力。排除标准:严重失能患者;病情恶化患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肿瘤转移至其他器官和组织;肢体功能障碍。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性康复措施干预。协助患者做好血尿和大便常规性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和心电图,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消化道反应严重的患者,根据每日或者隔日测量体重的结果控制用药剂量,减轻毒副反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叮嘱患者食用少渣、低纤维和软质食物,避免产气食物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肾功能和电解质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叮嘱患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养,给予氧疗,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脏对氧气的利用。同时指导患者开展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做好饮食指导,避免感冒,维持规律性的生活。在患者病情稳定时鼓励患者参与适宜的康复运动和呼吸训练。
1.3.2 研究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干预。①建立基于多学科的康复小组,由肿瘤科、呼吸科、血液科、消化科医生和护士、营养师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均具有5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构建基于多学科的康复干预模式,经讨论制定功能锻炼、营养指导等方案。同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解决方法、健康需求、自我评价等信息,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制定对应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于患者入院和出院阶段进行康复培训。②由心理康复治疗师展开一对一心理访谈康复干预,1 次/周,45 min/次。在面询中了解患者在治疗和照护中存在的困难,明确其心理状况,分析认知的误区,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合理的认知模式,引导患者正确的发挥自我效能,能够更好的管理症状和情绪。③肺功能康复和脉搏训练,住院期间应至少实施3 次以上的指导,确保运动安全且有效,均在心电监护下实施,在有异常时及时停止活动。指导患者开展呼吸训练,如呼吸训练(缩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呼吸体操等),10 min/次,2 次/d;运动训练(上肢运动训练方法等),运动前以腰部转体等活动线热身3~5 min,在逐渐地增加运动速度至目标心率后开始运动计时,在目标心率下坚持20~40 min/d,确保3~5 d/周。出院后患者在家中或者社区中实施运动训练,记录运动训练笔记,由家属鼓励和监督锻炼。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希望评分、肺功能指标。
1.4.1 生活质量评分 使用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2]对干预后3 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共8 个维度,此次研究选取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4 个维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2 希望评分 使用Herth 希望量表[3]对患者干预后的希望水平展开评价,包括对现时及未来态度、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3 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
1.4.3 肺功能指标 使用肺功能测量仪对患者的FEV1%、PEF、FEV1/FVC 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希望评分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对现时及未来态度评分为(10.99±1.83)分、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评分为(10.53±1.78)分、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评分为(11.03±1.6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4±1.38)、(7.39±2.03)、(9.03±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希望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希望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FEV1%为(72.46±5.89)%、FEV1/FVC 为(67.93±6.63)%、PEF 为(363.42±7.08)L/min,均高于对照组的(68.57±5.74)%、(61.73±5.76)%、(295.21±5.71)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肺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4]。系统化康复训练在临床中适用于慢性呼吸损伤患者,结合循证医学,在多项研究结果中证实,该方法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中表现显著,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受量[5,6]。本文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对现时及未来态度评分、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评分、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FEV1%、FEV1/FVC、PEF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应用系统化康复训练干预模式可获取较好的疗效。结果中发现经过训练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提升,分析其原因为:肺功能训练中的上肢功能锻炼能有效带动肩部肌肉群和胸部肌肉群,在肺部呼吸中有较好的参与,由此使得呼吸肌耐力增加。呼吸训练方法能够纠正损伤肺组织引起的呼吸衰竭症状,使得肺泡通气增加,有效的实现了对肺功能指标的优化[7]。另外,肺癌患者和家属承担了较高的心理压力,在长期的精神负荷下会影响机体健康的维持,为提升生活质量,研究引入了生活希望干预计划,希望通过此干预让患者和家属产生共鸣,意识到自身状态调整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学习提升希望水平的方法,重新认识带给希望的事物,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调整心态,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生活的正能量[8]。
综上所述,化疗后肺癌患者应用系统化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