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聚集特征及成因识别

2023-05-19 12:30吴志清常媛媛刘耀龙
体育教育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山东省因子空间

吴志清,常媛媛,刘耀龙

(1.太原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及竞争特点的运动技艺和技能,以及在实施技艺和技能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械、实物、空间场所[2]。体育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悠久体育文化的直观体现[3]。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和整理[4]。当前,我国专家学者以全国、省域体育非遗[5-6]为研究区域,采用定量、定性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遗的保护与发展[7]、传承机制[8]、旅游开发[9]、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0]等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相关研究为我国体育非遗的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由于体育非遗项目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不同项目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探究大多停留在表象层次,存在对其成因的挖掘不够深入、分布特征成因的解释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对各选定因素指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影响也考虑甚少。

作为古代齐鲁文化圣地,山东省拥有丰富的体育非遗项目,加之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以及经济的蓬勃发展,影响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因素变得错综复杂。此外,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黄河下游,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更是黄河流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承载省份[11],厘清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更好地弘扬齐鲁体育文化、提升齐鲁文化软实力。当前,学术界有关山东省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的保护[12]、分布特征与旅游融合[13-14]、市域非遗范围[15]、传统武术资源的开发利用[16-17]以及非遗传承人[18]等方面,研究的类型主要以武艺武术类[19]、民俗游乐类[20]为主,针对山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选择山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 GIS地理空间分析法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进行探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对其成因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阐释,以期为山东省体育非遗的保护开发、传承提供重要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Arc GIS空间分析法是地理信息科学以地理位置和空间特征属性为基础,进行空间数据运算和专题地图编译的一种研究方法[21]。文中运用Arc GIS 10.8软件对山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非遗项目进行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算、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分析。

1.1.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间的集中程度,本文用于反映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聚集程度[22]。公式如下:

式中:G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内的体育非遗数量,T为体育非遗总数,n为省份总数。G的取值范围介于[0-100]之间,G值越大则说明体育非遗的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说明分布越分散。假设G0为体育非遗平均分布于各省时的地理集中指数,若G>G0,说明体育非遗呈集中分布,反之说明呈分散分布。

1.1.2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来表征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类型,点状要素可分为随机、均匀和凝聚3种空间分布类型[23]。公式如下:

式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r1为每个点与其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取其平均值r1;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若R<1,则为凝聚型;如果R=1,则为随机型;如果R>1,则点要素为均匀型。

1.1.3 核密度估算

核密度估算反映点资源的具体聚集地和聚集程度[24],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测量山东省体育非遗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公式如下:

式中:k()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非遗点Xi的距离。

1.1.4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通过其中心、长轴、短轴、方位角等参数定量描述空间要素分布的中心性、展布性、方向性等特征[25]。本文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来探究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中心以及分布方向。公式如下:

式中:xi与yi表述非遗点分布的坐标,n为某类非遗点的总数。Arc GIS 10.8软件中提供了三个级别的标准差,分别覆盖山东省体育非遗比例68%、95%和99%的生成椭圆。如果输出椭圆形状为狭长形,则表明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按正北方向为0°,按顺时针用长半轴的旋转角度表示,短半轴表示分布的范围,越短则表示要素聚集性越高,如果长、短半轴相等,则表示要素分布不具备相应的特征[26]。

1.1.5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主要用于探测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分异的影响因素,因子解释力采用q值表示[27]。本文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中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功能来探究各因子的解释力以及因子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公式如下:

交互探测是用来显示两个影响因子对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识别不同风险因子Xi之间的交互作用,即评估因子X1和X2共同作用时是否会增加或减弱对因变量Y的解释力,或这些因子对Y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27]。通过比较A、B指标的因子影响力与C指标的因子影响力,可以判断两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与单个因子对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是更强还是更弱[28]。

1.2 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山东省地形及气候特点将其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鲁西北(聊城、德州、滨州、东营)、鲁中(济南、泰安、淄博、潍坊)、鲁南(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和半岛地区(青岛、烟台、威海)[29]。

本文采用山东省目前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目录进行分析,项目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dong.gov.cn)及各市相关文化官方网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其中第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称为“杂技与竞技”。

对搜集的体育非遗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剔除目录中体育属性不明显的项目(如“魔术”“口技”等项目);(2)如在国家级和省、市级目录中出现重复项目,则保留最高级项目;(3)体育项目申报地为单位的,以单位所在地为项目的归属地;(4)联合申报的体育项目,按照行政区划进行了拆分[30]。通过上述处理,共整理出山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非遗共265项(见表1),利用谷歌地图依次提取山东省体育非遗所在地的经纬度坐标,通过Arc GIS软件导入点坐标,为进一步分析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作好准备。

表1 山东省体育非遗类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体育非遗市域分布特征

经查阅文献确定以崔乐泉学者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作为参考[31],经过对山东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非遗项目的整理发现:16座城市共包含8大类体育非遗项目,包括武艺武术、射箭、民俗游乐、保健养生、球类运动、角力、御术与赛马和棋类运动。从项目数量来看(见表2),山东省体育非遗中数量最多的是武艺武术类(211项),其次是民俗游乐类(34项)、保健养生类(14项),角力、射箭、御术与赛马、球类运动和棋类运动项目数量较少。

表2 山东省体育非遗市域数量

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体育非遗主要分布在鲁南(89项)、鲁中地区(85项),其次是鲁西北(54项)和山东半岛地区(37项),其中鲁南地区城市群中,菏泽、济宁两市体育非遗项目较多,日照市项目数量较少,泰安、潍坊、济南三市占据了鲁南地区多数体育非遗项目,鲁西北地区的聊城市项目数量最多、德州市最少,山东半岛地区青岛市项目数量最多,烟台市项目数量较少。从项目类型分布来看,武艺武术项目数量主要分布于菏泽,其次是泰安、潍坊、聊城;射箭、御术与赛马、棋类运动以及球类运动数量最少,均为1项;保健养生项目则均匀分布于济南、青岛、枣庄、潍坊、临沂、菏泽,其余城市项目数量均为0;民俗游乐项目主要分布于鲁南地区。

可见,山东省体育非遗的主要类型是武艺武术类,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地区,民俗游乐类、保健养生类项目主要集中在鲁南地区,球类运动、御术与赛马、射箭、棋类运动是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独有项目,分布于鲁中地区,其中蹴鞠、齐国传统马术以及中华传统礼射项目与其当地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2.2.1 地理集中指数

山东省体育非遗的总数量为265项,即T=265,城市总数n=16,通过公式算出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地理集中指数:G=27.70。假设265项体育非遗项目平均分布在16市,则每个城市的体育非遗项目数量约为17项,则此时的地理集中指数:G0=25.66。G>G0,说明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鲁南(89项)、鲁中地区(85项)。

2.2.2 最邻近指数

本文运用Arc GIS 10.8软件中Spatial Statistics Tools选项里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进行最邻近分析,得出理论最邻近距离平均值(rE)为4.22 km;实际最邻近平均值(r1)为14.87 km;二者之比为平均最邻近点指数(R)约为:0.28。R<1,说明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

2.2.3 核密度估算

本文利用Arc GIS 10.8软件中Spatial Analyst Tools选项里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分析。经过多次试验,确定带宽(search radius)为60 km,得出山东省体育非遗核密度分布特征: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2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以及3个低密度区,其中2个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济南西南部至泰安西北部地区、济宁西部地区,4个次级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位于菏泽市、聊城东部、青岛南部以及淄博、潍坊、东营一带地区,3个低密度区分别位于德州市、烟台至青岛北部地区以及日照至临沂北部地区。总体来看,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大体上呈圈层状分布,鲁南、鲁中地区体育非遗核密度值相对较高,半岛地区体育非遗核密度值相对较低,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出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

2.2.4 标准差椭圆

本文借助Arc GIS 10.8软件中Spatial Statistics Tools选项里的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工具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中心和分布方向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第一级别(68%)标准差进行分析生成表3。由表3可知,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方向为西南到东北方向,旋转角度为65.48°,长半轴为232.92 km,短半轴为96.34 km,长半轴距离大于短半轴距离,输出椭圆形状为狭长形,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分布,主要聚集在鲁中、鲁南地区。可见,通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山东省体育非遗核密度分布的结果,所得椭圆中心坐标为117.70°E,36.24°N,位于鲁中地区,究其原因,鲁中地区四座城市颇具历史渊源,拥有深厚的体育非遗文化传承,加之如今发达的区域经济网、非遗政策持续向好,使得山东省体育非遗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态势。

表3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方向分布参数

3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成因分析

体育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受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历史文化[23-24,30,32]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以上三大维度分为15个具体因素指标(见表4)。基于此,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中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选项,计算具体指标以及不同指标交互作用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进而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成因进行分析。

表4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子探测结果

3.1 地理探测器结果分析

3.1.1 因子探测

通过地理探测器工具得出各具体指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差异解释力的q值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不同指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差异影响程度不同,公路密度、文化站数量、高速公路里程、人均可支配收入、艺术表演团体数量等指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数量的解释力较大,q值依次为0.62、0.55、0.53、0.51、0.50;其次,文化馆数量、年末常住人口、A级旅游景点数量和年均降水量的解释力也不容小觑,q值分别为:0.49、0.46、0.45、0.44;河流水系、少数民族人口、GDP、年均气温、高程、人口密度等指标解释力均小于0.40,解释力相对较小。总体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维度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维度。

3.1.2 交互探测

通过地理探测器处理得到各具体指标的交互探测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从交互类型来看,山东省体育非遗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类型包括两种,即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不同因子交互结果产生的q值均大于单因子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所产生的q值,即当前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是由多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从各因子之间交互的结果来看,年均降水量(X4)与文化馆数量(X13)、文化馆数量(X13)与少数民族人口(X14)的交互解释力最大,所得值均为1,说明体育非遗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与地区自然条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影响较大。从单因子在双因子交互的作用来看,河流水系(X3)、人口密度(X5)、人均可支配收入(X8)、公路密度(X9)、高速公路里程(X10)、文化馆数量(X13)在与其他各项因子的交互组合中q值均大于0.7,即因子交互后的影响力大于其余因子,说明上述6个因子在与其余因子交互中影响力更大,在交互过程中明显地提升了各因子的组合影响力,从而各指标之间的有机结合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影响也随之增大。

3.2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3.2.1 自然环境因素

自古以来,平坦的地形地势、舒适的气候环境、富足的河流水系为人们生存发展、生产灌溉提供了重要便利,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的差异会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23],从而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影响。从山东省地形地势来看,鲁中地区海拔较高,主要有“五岳之首”泰山、鲁山、徂株山等山脉,随山脉逐渐向东部、南部延伸,地势也逐渐平坦;鲁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与海平面基本持平;在鲁中东部、东北部地区,地形低缓起伏,形成了主要以丘陵、中低山为主的地形地貌。从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鲁南地区西部以及鲁西北地区,表明海拔平坦的地势环境利于人定居、谋生,交通比较便利,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该地体育非遗数量较多;反观鲁中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人定居、农耕,交通出行不便,体育非遗数量相对较少,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选择高程、年均气温、河流水系和年均降水量四个指标来表征自然地理因素,从表4的自然条件维度可以看出,年均降水量是影响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其解释力为0.44,其次为河流水系、年均气温和高程,解释力分别为0.39、0.19、0.16。首先,年均降水量和气温作为衡量气候的重要指标,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以及生存的影响巨大[24],山东地区各市年均降水量处于400~800毫米之间,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适宜的气候会促进人们的聚居以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沛的河流资源为人们的聚居、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的重要条件,山东省内河流水系交错纵横,本文选取山东省内四级及以上河流,运用Arc GIS工具栏中的缓冲区分析,分别以5 km、10 km、15 km为缓冲半径并以山东省体育非遗点数据为基本点,并利用叠加分析中的空间连接工具统计其缓冲区内的体育非遗项目数量,得出结果:山东省265项体育非遗中,有131项分布在5 km河流水系缓冲区内,占总数的49.43%,178项分布在10 km河流水系缓冲区内,占比67.16%,218项分布于15 km河流水系缓冲区内,占比82.26%,这表明河流水系资源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5 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交互探测结果

3.2.2 社会发展因素

社会发展情况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33]。在古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防卫、军事战争的需要,当时民众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为武艺武术项目[30,34],在经济发展方面,历代商贾云集的东昌、明清之际因运河漕运而兴的临清等都为之后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鲁南经济带等重要区域战略的部署,山东省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交通等基础建设日趋发达、完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稳步提升,这对日常文化生活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山东省庞大的人口规模也为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在体育非遗密度较高的鲁南、鲁中地区,其综合经济发展也明显优于山东省其他地区。一方面,经济的繁盛发展会刺激人们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促进文化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政府在相对较好的经济环境下也拥有足够的财力、精力来关注和发展本省的体育非遗事业,进而对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申报获批数量以及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本文选中人口密度、年末常住人口、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密度、高速公路里程等指标来表征社会发展因素。

由表4可知,公路密度是影响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解释力为0.62,其余依次为高速公路里程(0.53)、人均可支配收入(0.51)、年末常住人口(0.46)、A级旅游景点数量(0.45)、GDP(0.30)、人口密度(0.16)。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里程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基础设施,也是衡量人们生活交通需求的直观指标,交通条件对人们日常出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山东省交通越发达的地区,体育非遗数量也相对越多,人们的文化生活与便利的交通有着一定的正向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地区居民收入、支出情况,地区经济水平越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随之越高,则显示出对文化需求愈加强烈,长此以往对地区文化则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年末常住人口指标和人口密度指标对体育非遗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地区人口的数量会对体育非遗的形成、传播、传承具有一定的影响;GDP指标在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为地区各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充裕的物质条件是各级体育非遗工作者、传承人以及体育非遗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密度指标对山东省体育非遗数量产生的影响较小。

3.2.3 历史人文因素

在齐鲁大地,存在着长达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等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其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其儒学的积极思想、富有价值的伦理对现代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35]。同时,各地文化多元发展、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项目,以菏泽为例,菏泽市自古就是中原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武术氛围甚是浓厚,拳种多且风格各异,涌现出众多武术精英,开创了诸多武艺武术类项目,例如大洪拳、二洪拳、佛汉拳等著名拳种,被冠以“中华武术之乡”称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非遗的关注度逐年提高,各类体育非遗文化项目展演逐步走进大众视野,为山东省体育非遗的传承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进一步促成了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空间聚集特征。本文选择A级旅游景区数量、艺术表演团体数量、文化馆数量、少数民族人口和文化站数量来表征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的历史人文因素。

由表4可知,五项具体指标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45、0.50、0.49、0.34、0.55,其中解释力最强的是文化站数量指标。文化站是组织群众开展综合性文化活动学习的场所,这对于体育非遗的发展保护、传承搭起了至关重要的桥梁,其中菏泽、济宁、临沂等鲁南地区文化站数量较多,体育非遗分布也趋于集中,同时也是山东省体育非遗分布密度较高的地区,对体育非遗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其次是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馆,通过对各类优秀历史作品的演绎,既丰富大众生活,又促进文化遗产的进一步发展,文化馆是展览、陈列优秀历史文化作品的主平台,通过组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活动来提高国民文化素养,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A级旅游景点是一个地区典型、突出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志,优质的旅游景点资源可以提高体育非遗的知名度,从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山东省内虽然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但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所以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异的影响力也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运用地理学工具对山东省265项体育非遗进行了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山东省体育非遗项目类型共8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武艺武术类项目,主要分布在鲁中、鲁南地区,其次是民俗游乐类、保健养生类项目,主要集中在鲁南地区,球类运动、御术与赛马、射箭、棋类运动是山东省体育非遗的独有项目,分布于鲁中地区。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测算,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趋于集中态势,主要集中于鲁南、鲁中地区。

第二,山东省体育非遗项目分布类型为凝聚型,空间分布呈圈层状分布,形成2个高密度核心区、4个次级密度核心区和3个低密度区,其中鲁南、鲁中地区体育非遗核密度相对较高,半岛地区体育非遗核密度相对较低,整体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方向为西南到东北方向,并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分布,其椭圆中心位于鲁中地区。

第三,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因子探测中,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维度;在交互探测中,社会经济发展维度中的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密度、高速公路里程指标,历史人文维度中的文化馆数量指标和自然环境维度中的河流水系指标在与其他指标在交互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对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成因的影响力增强。

4.2 建议

借助地理学空间分析工具探析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及成因对促进山东省体育非遗资源的进一步保护、整合、开发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基于所得结论,考虑到山东省重要的战略地位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后山东省体育非遗的保护、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坚持非遗政策扶持,促进经济市场融合。山东省体育非遗空间聚集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各市经济产能水平、体育非遗项目数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山东省应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各市体育非遗的具体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相关保护政策,提高对体育非遗保护的针对性、发展的持续性,对各市体育非遗实施精准保护,使之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在促进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方面,山东省各市政府要健全经济发展与体育非遗的融合机制,促进政府、社会、体育非遗项目的紧密合作,如举办体育非遗项目宣传节、展览会、博览会等,加强对社会输出优秀非遗文化,逐步深化对山东省体育非遗文化的内在认同,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

第二,整合体育非遗资源,加强区域非遗联动。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从鲁南经鲁中向半岛方向延伸,辐射菏泽、济宁、聊城、泰安、济南、烟台、青岛等一众城市。山东省要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牵头周边各市成立共同体育非遗大数据保护平台,加强体育非遗统计数据的搜集、分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依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一群两心三圈”发展布局的构建以及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模式,成立由政府牵头、项目参与、重大战略为载体的协同发展机制,抓住机遇促进山东省区域体育非遗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研发体育旅游线路,打造区域非遗品牌。山东省体育非遗项目主要以武术武艺类为主,其中不乏像螳螂拳、孙膑拳一类的著名拳种,通过对武术拳种的开发,以体育非遗项目的历史发源为线索,通过文化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团体来开展相关特色活动,既促进体育非遗项目的宣传,也为体育非遗的生存延续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与当地景区相结合,将地域特色体育非遗加入旅游线路规划中,利用“景区+体育”联合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线路[14],进一步激发体育非遗项目的经济潜力和文化内涵,以此扩大体育非遗的影响力。通过文化和体育融合方式扩大山东省体育非遗的影响力、提高体育非遗知名度,打造齐鲁区域体育非遗品牌,扩展体育非遗旅游市场,提高体育非遗的市场活力、竞争力。

第四,加强传承主体保护,丰富非遗传承体系。由于体育非遗具有“非物质性”这一特征,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以及传承体系的优化,实现体育非遗传承的系统保护。首先,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项目,要加强对传承人的财力、场地以及传承人培养等利好条件的保障,优化体育非遗的生存环境,促进体育非遗的传承;其次,要突破体育非遗单一传承方式,拓宽传承路径,实现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此举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体育非遗传承人以及体育非遗的系统保护,推行体育非遗项目进校园,选择地方特色体育非遗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积极开发体育非遗资源,如太极拳、青州花键等体育非遗项目已经走进当地校园,既可以彰显“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传承发展,以此不断完善传承体系。

猜你喜欢
山东省因子空间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空间是什么?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创享空间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