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3-05-19 19:16:28陈思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

摘要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被再度推上热潮,在该研究背景下,通过明确田园综合体概念内涵,总结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体系并运用到含山县环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的项目实践中。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打造“一带双核三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并糅合道路交通、服务设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现区域协同共生的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乡村景观规划;田园综合体;含山县环峰镇

中图分类号 TU 985.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7-0110-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27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Pastoral Complex”: A Case Study of Huanfeng Town, Hanshan County

CHEN Si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ublic Utilities Development Company, Hefei,  Anhui 230000)

Abstract In July 2022,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Bureau jointly issued the Notice on Launch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Demonstration and Creation of “One Hundred Counties, Thousand Towns and Ten Thousand Villages” in 2022.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astoral complex planning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pastoral complex and applies it to the project practice of “Pastoral Complex” planning in Huanfeng Town, Hanshan Count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the overall planning structure of “one belt, two cores and three areas” is built, and the special planning for road traff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combine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with regional synergy and symbiosis.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Pastoral complex;Huanfeng Town,Hanshan County

作者简介 陈思(1995—),女,安徽阜阳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26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提出要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产业和农村地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让农民参与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展开。如,安徽省着手布局田园综合体的试点工程,为培育“三农”发展新动力探索个性化发展模式。

当前,国内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早已出现,并在建筑、地理、旅游等相关专业涌现大量研究成果[2-5]。如中国农业大学刘黎明教授团队以生态学理论为出发点,将乡村景观定义为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拼合而成的镶嵌体,并完成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建构[2]。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基于景观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构建“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AVC理论,并基于人居环境视角搭建“五度”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3]。尽管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实践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设项目,如无锡阳山田园东方,标志着国内田园综合体实践迈出第一步,该项目采用“三生+三产”的建设模式,将农业、文旅、居住三大产业融为一体,发挥田园综合体生态涵养、休闲观光、康居体验相结合的复合景观功能,实现田园人地关系的协同共生[6]。四川成都多利农庄项目建成,该项目以打造国际化高端乡村旅游为定位,从区域整体性角度考虑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个有机小镇的特色规划,创新农旅复合发展平台[7]。上海金山区田园综合体围绕“渔村”特色发展文旅和特色民宿,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了都市农业景观的经济、生态和服务功能[8]。然而,在国内田园综合体项目快速申报建设的大热潮下,不少地方涌现出建设过程“一刀切”现象,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地域农业特征丧失,乡村景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不符合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初衷,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9-12]。

笔者对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自上而下解读宏观政策背景,分析乡村景观异化状况,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体系运用到含山县环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的项目实践。通过对规划宏观背景和环峰镇现状基底条件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符合环峰镇的发展路线,为环峰镇打造一个“原野烂漫解风情,林田养心话诗境”的田园综合体魅力风光,确保将环峰镇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生态、产业、人文三者协同共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区域。

1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

1.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界定及要素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从政策内容来看,田园综合体具有以下3种内涵[13]:①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特质是“以农为本”,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农家生活是田园景观环境的基本要素,一旦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田园综合体景观将黯然失色。②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功能是休闲观光,城市及城市居民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带动者,更是其健康发展的受益者,田园综合体依托这一功能连接城市与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田园综合体的核心途径是综合开发,融合生态技术、公共艺术、田园体验构筑多元化的建设手法。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要素内容涵盖经济、自然、生态等方面,与人们日常行为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内容极其广泛,故按照功能要求、空间特征和物质形态三大分类标准分别进行概括说明。①按功能要求划分:这一层面包括生产型要素、生活型要素、生态型要素,其中生产型要素包括果园、畜舍、农田、生产设施等;生活型要素包括住宅、仓库、花坛、绿篱、庆典广场等;生态型要素包括草木、鱼、兽、鸟、星空等;②按空间特征划分:这层面包括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其中点要素包括祠堂、地标建筑、稻草人、闸门、村庄舞台等;线要素包括林带、水流、村道、土堤、萤火虫、分水岭等;③按物质形态划分:这一层面包括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其中有形要素包括山川、星象、日月、鸟及人类活动产生的田园耕作、农村聚落、文物古迹等;无形要素包括四季更替、气象变化、山谷声息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艺术等。

1.2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2.1 共生理论。

“共生”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是对自然界中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事物或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含有唯物主义的辩证哲学。“共生”包括三大要素: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14]。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生产单位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结构;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模型,反映共生单元联结的方式与频度;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发生的外部条件,不同的共生环境对内部共生关系的影响结果也不同。共生三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完整的共生机制系统。

1.2.2 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是田园综合体研究的物质理论基础。农村地区整体建设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田园综合体规划需在保证群众生存需求的前提下,发掘农业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创新“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多种模式,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提升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15]。

1.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及其他各学科的优势特色,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田园综合体继承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共生共荣的美好境界[16]。

1.2.4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在1967年由亚伯拉罕·马斯洛首次提出,他融合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来分析人类的心理需求层次[17]。罗杰斯在该理论基础上进行长期实践,发展出“自我理论”,并运用到心理治疗实践,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同时他将人本主义思想拓展到教育教学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18]。总体来说,人本主义的研究是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尊重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要建设利益共生的田园综合体持续发展系统,首先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识想法,设计出真正满足人们发展需求的田园景观;其次要扩大群众参与,发挥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促进完善“自下而上”的自觉保护和发展机制,增强农民群众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才能从根源上提升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活力。

2 田园综合体规划策略和规划方法

2.1 产业规划——产业定位、组织与运营的环环相扣

在进行田园综合体产业规划之前,应当深入挖掘当地产业优势,从而确立田园综合体的主导产业发展策略。应深入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确定重点发展产业类型,制定个性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产业组织策划、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运营管理等,引导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19]。

2.2 文化规划——田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元建构

构建田园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注意做好县、乡镇、村、户4级文化服务网络搭建,注意各层级服务系统的优化和衔接,还要注意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益性场所。

2.3 生态规划——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的生态融合

宏观——村域层级,这一层级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范围和景观总体格局加以确定。通过土地利用范围明确乡村自然保护地、村落可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边界。并通过对生活用地、生产用地以及生态用地构成的调整,优化乡村“山林-农田-村落-水系”的整体景观结构[20]。中观——村落层级,这一层级的田园综合体内容指向村民主要居住地,是村域之下的一个景观层级及乡村居民的主要日常生活场所。在该田园空间中村民开展休憩、交往、居住和农业生产等行为活动,并在日常活动中形成一些共同的文化风范。该层级的乡村景观主要指人们进入村落中所感知到的景观,整体上表现为“节点-街巷-组团”所构成的景观格局。微观——宅院层级,这一层级主要针对村民个体居住场所进行探讨,是深化生态宜居目标的基本实践单元。乡村住宅庭院是进行家庭副业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互相交流、增进感情的空间,合理布局的庭院可以种植树木花草、瓜果蔬菜。该层级的生态策略可以具体到建筑设计、植物配置、材料选择等方面。

2.4 组织保障——协同治理与利益共生的相互结合

田园综合体的治理是一个政府支援下,全民参与、自发、自觉的家乡更新行为,而“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治理是当下2种主要途径,偏重于任何一方的做法均较为片面,带来了许多问题,他们都不足以实现田园综合体景观的系统优化。因此,需要将“自下而上”治理与“自上而下”治理2种途径有机结合,综合生态、生产、生活3个方面的要素,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化、整体化的理念开展田园综合体景观的有效治理。

3 含山县环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

3.1 区域现状分析

环峰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南端,辖区总面积227.54 km2,东与和县西埠镇毗连,南、西、北与陶厂镇、林头镇、清溪镇、昭关镇4镇接壤,环峰镇下辖10个社区21个行政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区内自然资源充足,旅游产业发展比重逐年升高,现已融入“巢湖大旅游”圈层。

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用地总面积为437 hm2。其中,农用地153.38 hm2,占用地总面积的35.09%,占比最大,结合现状土地肌理分析(图1)可以发现,存在林地占有率过低,农用地利用效率不高,水体分布散乱,污染现象严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等问题。

3.2 总体规划

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的选题与立意注重因地制宜,继承和延续含山文脉,遵循场地的田园肌理,以整体性、生态性、创新性三大原则,采用“原野烂漫解风情,林田养

心话诗境”的规划理念,打造林、田、水、舍相生相融的魅力田园风光。

通过对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环境容量的测算和分析,结合整体性、系统性、邻近性、可持续性等组织空间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周边景区的资源特色和发展态势,结合规划项目的战略性定位和开发思路,确定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图2、3)。

含山县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结构为一带、双核、三片区(图4)。其中,“一带”是指林海生态涵养带;“双核”是指田园生活核、田园生产核;“三片区”是指农田风光片区、含山文化片区、农业产业片区。

3.3 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策略方法,结合区位特色、交通联系、土地利用特征及村庄布局等现状,将整个地块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划分成八大功能区,分别是生态涵养区、田园观光区、农耕体验区、含山文化区、综合管理区、康居示范区、高效农业区和科技研发区(图5)。具体划分见表1。

3.3.1

综合管理区。

综合服务区规划面积22.83 hm2,主要景观功能包括景区安全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环境与卫生管理、旅游秩序、景区精神文明建设等。规划可依托便利的交通联系及周边城区建设,扩大现有的游客服务中心规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功能需求。

3.3.2 含山文化区。

含山文化区规划面积43.30 hm2,包含含城旧事、民俗文化街、稻田秧歌等景点。通过“含城旧事”艺术家工作室(图6)、历史文化博览馆、“伍子胥过昭关”主题植物雕塑等深入再现“望梅止渴”“伍子胥过昭关”“褒禅游记”等历史文化,使游人深刻感知含山地域文化特色。

3.3.3

农耕体验区。

农耕体验区规划面积41.66 hm2,该分区的规划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原则,在现状农田的基础上设计农事体验及科普教育,使游客亲身体验从田间到餐桌,从传统粮食作物到手工艺术品制作的生产乐趣,通过创意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3.3.4 田园观光区。

田园观光区规划面积72.37 hm2,包含四季花海、七彩田园、采风摄影3个景点。规划尊重现状农田场地,利用梯田状地形营造各类特色稻田与花海,营造出绚丽多姿的田园大地景观。其中,采风摄影景点规划有“水乡印象”文创产品展售处、湖畔采风观景台等供游人休憩使用。

3.3.5 康居示范区。

康居示范区规划面积23.67 hm2,该区位于整个田园综合体最北部地区,交通发达。规划尊重现有场地肌理,以“桃花源记”为景观意境范本,营造山环水绕、良田美池的唯美康居示范区域(图7)。内部规划借助中心绿地吸引力和桃花簇放渲染力,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内向聚合性,为村民营造“返璞归真”的景观体验;外部规划巧妙地运用田园铺底及水系围合,为居住区域营造安全、舒适的自然空间。总体打造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好田园康居示范。

3.3.6 高效农业区。

高效农业区规划面积67.54 hm2,设计有复合生态农业空间、生态温室及农业设施用房等,该区是环峰镇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分区。在区域西部及北部地区设置大型生态涵养区作为田园绿心,为四周田园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补充。区域内实行生态复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养鱼”“稻虾共作”“稻蟹共生”等多元种养模式,实现田园能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在提高农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同时,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3.3.7 科技研发区。

科技研發区规划面积32.63 hm2,规划有生物技术研发场及智慧农业成果展示馆,该区可作为当地农科院共同合作的科研基地,用于农产品基因育种研发和生物技术人才培训。同时,智慧农业成果区的规划采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配送的一体化智能运作(图8),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3.3.8 生态涵养区。

生态涵养区规划面积133.00 hm2,是环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分区。规划包括水土保持林带、速生经济林带及湿生植物园区。结合现状零散天然林分布,人工补种多种树木,营建复合林层体系,景点包括森林氧吧、月照松间、枫林爱晚等。

4 结论

该研究对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明确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内涵,结合规划要素与空间特质,形成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内容。在该前提下以共生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关规划策略,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方法的运用。同时选取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为项目实践地进行田园综合体规划,通过对规划宏观背景和环峰镇现状基底条件的分析,发现规划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合理的发展路线,为环峰镇打造一个“原野烂漫解风情,林田养心话诗境”的田园综合体魅力风光。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J].河北水利,2017(10):4.

[2]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滨谊,杨铭祺.景观与旅游区AVC评价量化模型:以玄武湖景觀区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3,19(6):61-62.

[4] 王云才,申佳可.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及演变中的多尺度空间过程探索:以乌镇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4):67-68.

[5] 吕桂菊,刘大亮.鲁中山区乡村景观个性特质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2):85-90.

[6] 杨礼宪.合作社: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要载体[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7(3):27-28.

[7] 王昭娜.成都市近郊乡村居民点布局研究:以三道堰镇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8] 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2008,32(4):9-21.

[9] 匡丽春.景观规划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研究:评《乡村景观规划与田园综合体设计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6):120.

[10] 张川,郭培,鲍沁雨.城乡融合视角下近郊型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以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11):95-105,115.

[11] 葛晖.“文旅农”融合背景下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2):29-31.

[12] 陆文哲,邓超伟.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的典型特征与发展对策:以南京市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5):138-140.

[13] 王敬尧,段雪珊.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路考察[J].江汉论坛,2018(5):133-140.

[14] 李艳波,刘松先.港口群、产业群与城市群复合系统的共生关系研究:以厦漳泉同城化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8):61-65.

[15] BRAMWELL B,LANE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Clevedon,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16] 蔡夏乔,张唯,周婷,等.水景观在田园综合体中的营造与活化:以德清莫干溪谷水系规划设计为例[J].城乡建设,2020(1):64-67.

[17] 张桃梅.试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5(2):96-99.

[18] 易彬,廖策权.来访者为中心理论的发展及批评思考[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8(4):34-35,47.

[19] 韩若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产业导向研究:以万龙湖旅游养生度假区为例[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8.

[20] 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田园综合体
基于三要素的田园综合体构建
结合推进美丽乡村与“田园综合体”建设
决策探索(2018年3期)2018-03-10 05:16:03
用PPP投资助力田园综合体建设
广东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南方农村(2017年6期)2018-01-25 18:41:47
论市民与农村的深度融合
中国市场(2018年1期)2018-01-23 20:03:51
符号学视野下的田园综合体开发
戏剧之家(2017年24期)2018-01-10 15:26:55
“田园综合体”拿地攻略
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