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馨
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内容提要:在以“新”代“雅”的时代,对“新”艺术的盲目崇拜,导致我们文化素养的缺失,创作出来绘画作品内容空洞。吴昌硕的绘画反映了化“俗”为“雅”的理念,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雅”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发展中国画的需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雅”是古代文人墨客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诗经》中,诗歌有“风”“雅”“颂”三个类型,雅乐历来被儒家视作华夏正声。不同时代,人们对“雅”的界定和认识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 “雅”受到玄学的影响,表现为空虚玄远,“淡雅”成为新的审美理想。到了宋元以后,文人画开始兴起,强调主观意趣,通过诗、书、画、印来表达个人情感,推崇“高雅”画风。到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提到“古雅”一词,兼具“优美”与“宏壮”的美学概念[1]。由此可见,艺术中的“雅”有着丰富内涵,绝非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雅”不等于“美”。大眼睛、高鼻梁是大多数国人传统观念里的审美标准,但是对于艺术来说,这不一定可以称为美。如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其中的人物形象皮肤黝黑、双手皲裂、衣着破烂。在世俗观念里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更谈不上“美”这一个字,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民形象,有一种“朴雅”的气息,体现了作为农民的父亲的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画面中的动物大都以白眼示人,如他的经典之作《孔雀牡丹图》,画中描绘了两只长相奇特的孔雀站在残破的岩石上。这种不符合常理的动物形象,虽然不符合世俗意义上的审美标准,但其蕴含的独特思想和情感表达令人深思。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雅”并不是纯粹的审美标准,还包含了一定的道德、修养、价值观等。
儒家的孔子提倡道德与艺术的统一,把“郑声”作为“雅乐”的对立面,反对过分表达情感,赞扬适度有礼。道家的老子和庄子提倡纯艺术精神。虽然儒、道两家对“雅”“俗”的理解不同,但是都“尚雅卑俗”。吴昌硕的绘画深受传统“雅”的思想影响。
吴昌硕出身书香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后因战乱外出游学。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上海经济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对艺术作品的需求逐渐增大,吸引了大量的画家到此谋求生计,吴昌硕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六年(1917),王一亭的《流民图》义卖时,吴昌硕题诗云“树孤僵立蓬头鬼,鸦冷干号乞食声”[2],描述的是灾区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灾民的怜悯之心。他笔下啼血的杜鹃、秋水中的残荷都具有忧国忧民的意义。在花鸟题材中,他描绘梅兰竹菊最多,以梅兰竹菊比喻自己高洁坚贞的品格。如其画作《风竹翩翩倚寒碧》(图1),其中的竹子不像历代名家画的竹子那样工整,而是挺拔有力,柔中带刚,看似凌乱,却生机勃勃,以此来比喻自己的高风亮节。此为精神的雅正。
图1 吴昌硕 风竹翩翩倚寒碧
“俗”与“雅”是相对而生的。“雅”为“正”,“俗”体现的就是“非正”。“俗”不只有贬义,还有中性的意思,如风俗、民俗等。在吴昌硕的画中,所提到的俗的观念主要是风俗、民俗等中性意义的“俗”。吴昌硕不拘泥于文人画中常用的题材,取材广泛,选择“俗物”(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枇杷、白菜、柿子等)进行艺术创造,将“古”与自己所处时代的“新”结合起来。如其画作《香草园蔬》(图2),在审美风格上追求“雅”,使“俗”的题材产生“雅”的审美效果。
图2 吴昌硕 香草园蔬
吴昌硕提倡运墨浓厚,一反宋朝以来传统文人画淡墨的风格,以墨色的丰富渲染增添其韵味。在设色上,浓艳奔放,一反水墨的清高和超脱,喜用西洋红,用西洋红的明亮和浓艳强化了他的花卉的世俗性,又以古朴、纯厚来加以平衡,取得新颖并且强烈的对比。画面艳而不俗,化“俗”为“雅”,有一种古雅清新又生机活泼的风格。如其作品《神仙贵寿》将水仙的清高与牡丹的富贵合二为一,既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又彰显了雅的趣味。吴昌硕的绘画从立意到笔墨形式都体现出化“俗”为“雅”的思想。
吴昌硕的绘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有俗的一面,同时又在浓丽的设色中融入金石的质朴气息,使得画面不仅有着强烈的对比,而且艳而不俗,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在吴昌硕的绘画中,牡丹象征富贵,菊花象征高寿,仙桃象征长寿,这些都反映出市民阶层的需求。吴昌硕借助传统文人画的“雅”,大胆设色,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
吴昌硕取法大写意画家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等,虽然是跟古人学习,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到化“俗”为“雅”,实现雅俗共赏。
南朝谢赫的“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构图。我们从吴昌硕的绘画作品《杏花春雨江南》可以看出,其非常注重空间感的营造,适当的留白与画面中笔墨色彩的规律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画面获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相呼应。
吴昌硕笔下的植物都有一种生机感,这是因为他把握住了植物的韵律感,画面中的疏密也处理得非常恰当。他画花卉,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角,这样更加突出画面的动态美。画的虽是普通花卉,但是画面中“雅”的气息扑面而来。
吴昌硕之前的文人画家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而吴昌硕在绘画题材上取材广泛,有很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象。画面生动有趣,不拘泥于笔法和单一的用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在当代,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门类,都在追求创新。想要自己的艺术不落俗套,艺术家就要努力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吴昌硕4岁启蒙,13岁作诗,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这让他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始终带有文人的精神气质,其绘画作品无“匠气”,流溢出“雅”的气息。
近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我们自身的一些问题,国人对“雅”重视不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传播,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任何事物都可以是艺术品。艺术逐渐开始大众化、商品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急于求成,绘制一些内容空洞的作品。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更应该学习吴昌硕绘画中所蕴含的化“俗” 为“雅”的思想,在艺术大众化的现代社会中,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