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拓荒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2023-05-18 13:48赵逸晨
传记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梁军拖拉机机械化

赵逸晨

1969 年,第三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其中一元纸币上印着一名女子驾驶拖拉机的图像。她手握方向盘,眼神坚定而自信地望着前方,干净利落的短发在风中飘扬。这一经久不衰的形象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从炉边灶头的童养媳到光荣的拖拉机手

梁军原名梁宝珍,1930 年一个初春的早晨,出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的一个贫民家庭。在梁军出生的第二年,她的生父便去世了,家庭旋即落入风雨飘摇的境地。母亲一人挑起养活一家人的重担,白天到医院洗衣服,晚上替粮库补麻袋。尽管含辛茹苦,一家人的生活还是难以为继。母亲是那个时候广大妇女群体的缩影,虽然勤劳肯干,但由于无法获得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和男人组成家庭来获得保障。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一个失去丈夫又带着孩子的女人,实在难以生活下去。

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正面的女拖拉机手形象是以梁军为原型

在梁军祖母的劝说下,母亲认识了一个40 岁的单身汉王殿臣,他经营着一家菜馆,为人老实忠厚,外号叫作“老实王”。母亲和他结婚之后,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尽管继父五年后便因病去世,但他却成为了梁军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支持者。那时在北大荒地区,妇女自幼裹脚仍为风尚,母亲受到影响,也要给她裹脚。裹脚的疼痛让年幼的梁军苦不堪言,她想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每当别人不注意,就把裹脚布偷偷放开。继父心疼梁军,总是替她打掩护,并且劝说母亲放弃了给她裹脚的念头。继父去世后,一家人再次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梁军将母亲的辛苦看在眼里,小小年纪便帮助母亲承担起家里的活计,洗衣做饭样样都会。童年时期的这段劳动经验,后来成为她参加劳动的基础。

1941 年春天,梁军的大哥年满18 岁,到了娶妻成家的年纪。然而,母亲的日夜辛劳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不可能拿得出钱给大哥娶媳妇,因此只能接受媒婆的建议,让梁军去一户姓曹的人家做童养媳,凑出彩礼。梁军在百般不情愿之中妥协了,但同时她也提出,要以曹家供她去读书作为条件。以此为契机,梁军在11 岁的年纪,终于获得了在县里小学读书的机会。

美好的读书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1945 年学校解散了,梁军只能前往曹家。这意味着,梁军的未来几乎不会有任何进步和发展的可能性,注定要在灶台边转一辈子。那时,她的未婚夫曹德全已经离家去参加革命,梁军也并未放下追求进步和学习机会的想法。虽然她与曹德全没有见过几次面,也没有夫妻之实,但为了追求进步,她毅然离家找到曹德全,向他诉说了自己渴望学习的理想。在当时那样一个革命氛围浓厚、革命观念盛行的年代,她的进取心和人生追求打动了曹德全,便将她的情况汇报给上级郭大队长,郭大队长将德都县新成立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的消息告诉梁军,表示愿意给她写介绍信让她去念书。就这样,梁军的这次大胆出逃,使她得到了继续读书学习的机会。1947 年,梁军入学萌芽乡师,开始半耕半读,这里也成为她改变命运轨迹的地方。

萌芽乡师也称“萌芽学校”,全名为“黑龙江省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高衡曾经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在1945 年受党的派遣从延安来到黑龙江省,1947年按照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创办了这所以培养乡村教师为办学目标的乡村师范学校。当时解放战争正值胶着,东北的人力、物力都首先要保证前线需求,因此学生们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所师范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劳动学校,其教育方针便是:“实践教育,做、学、教合一,手脑统一。”在这所学校的课程中,劳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春耕开始的季节,学生们除了下雨天可以在屋里上课,平常只有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可以用来记日记,剩下时间都要参与农业劳动。一年级的学生,每年只有大概六七个月的学习时间,然而条件再艰苦,都无法打消梁军和同学们学习知识的热情。在当时,对于这些穷苦的孩子来说,上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而在繁重的劳动压力下,学习知识的时间显得十分珍贵,这让他们更加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学习效果并没有打折扣,反而因为在学中做、做中学,知识更加牢固,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这所学校中,梁军在童年时代积累的劳动经验被最大程度调动起来。为了春耕的顺利展开,身强体壮的男生组成拉犁队,而梁军也主动请缨,和男同学一起拉犁。为了改善学校条件,老师们组织学生到甸子上收小叶樟草拿到市场上卖,梁军他们所领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顺风“开趟子”,即割地的时候一个人左右挥钐刀,同时割中间两条垄。这样一项看上去机械、重复的简单工作,对技巧的要求却很高,如果掌握不了转钐刀时的巧劲儿,很快就会筋疲力尽、效率低下。为此,梁军在劳动过程中勤于思考,总结出了一套省力高效的动作要领,引起同学们啧啧称赞。

除了在实践中磨炼劳动技能,她还从老师那里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屈进取的人生深深震撼了梁军的心灵。保尔·柯察金在平凡的生活里投身于壮丽的事业,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的奇迹。梁军也由此开始思考她生活的意义。在北安市组织的拖拉机培训班上,梁军又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女主人公巴莎在和平年代驾驶拖拉机开荒种地;在战争年代驾驶坦克与德国法西斯浴血奋战,保卫祖国,这样传奇的人生经历激荡着梁军奋发向上的情怀。因此,当学校里有去参加拖拉机培训班的名额时,她立即报名了。但是学校考虑到她是女生,并没有这种先例,一度加以阻挠,但梁军不懈争取,终于为自己赢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作为拖拉机培训班上唯一的女生,她与其他同学同吃同住,绝不搞特殊。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和操练,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女拖拉机手。

在劳动闲暇,萌芽乡师的老师们教授的各种政治理论知识,也让梁军意识到,人民解放、妇女解放的力量正蕴含在人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自强自立的生活中,她从前昏暗茫然的人生忽然被照亮。直到很多年之后,梁军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那句掷地有声的理想表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卑鄙庸俗而羞愧。”[1]

打破旧时代枷锁,成为新女性楷模

梁军学成归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拖拉机手后,恰逢省政府拨给萌芽乡师的三台新拖拉机也到货了。老师带领着同学们组建了一支具备机械化力量的开荒队。尽管梁军还是一名拖拉机新手驾驶员,对新型号的拖拉机并不熟悉,然而她克服各种困难,努力与新机器磨合,与其他开荒队员一起,完成了过去没有机器辅助的时代无法想象的开荒任务。当梁军日日夜夜驾驶拖拉机驰骋在荒原上的时候,她早已将自己穷困卑微的过去抛在了脑后,已然忘记自己是一个不久前还只能窝在炉边灶头烧水煮饭的女子。在这里,她与烈风、暴雪、酷寒融为一体,仿佛天生的伙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垦荒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让梁军当之无愧地当选为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1949 年12 月,梁军搭乘火车,去北京参加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初冬的北京彩旗招展,迎接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女性榜样。在这次大会上,梁军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亚洲杰出女性齐聚一堂,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置身于她们中间,梁军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是一个光荣的女性劳动者,她身处一种必然性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中国女性,让中国女性不再每天只能屈居于家庭的小天地,而是能走出家庭,投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梁军的楷模事迹,让她越来越出名。省委干校的李惠洁来校参观,被梁军的经历感动,写了一篇消息,登在黑龙江的一家地方报纸上。记者顾雷看到后,闻讯赶来采访,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题为《女拖拉机手梁军》的报道,其中写道:“梁军已经由一个思想单纯的小姑娘变成一位英勇的战士了。”[2]随着这篇报道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各大媒体纷纷宣传梁军的事迹,梁军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

当萌芽乡师开始举办第一期拖拉机手训练班时,年仅20 岁的梁军马上主动承担起了为学校培养更多拖拉机手的责任。梁军带的徒弟都是年纪尚轻的女学员,她很耐心地给她们解释机车的结构和原理,亲自操作示范,在东北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冬天,梁军和这些女孩们不顾冻坏的双手双脚,坚持练习操作。看着她们进步神速,梁军喜出望外,忽然想到当年苏联电影中看到的女子拖拉机队,便有了在中国建立一支女子拖拉机队的想法。她想,如果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女子进入拖拉机队,就能大大增加粮食产量,那将为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梁军握着姐妹们满是油污的双手,和她们讲了自己的这个想法,马上获得了热烈的支持。于是,1950 年6 月3 日,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梁军女子拖拉机队”,在德都萌芽乡村师范学校宣布成立。拖拉机队成立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国各地满怀热血的女青年都来到北大荒,其中不乏来自城市的姑娘,她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来追寻与榜样并肩作战、建设年轻的共和国的理想人生。

1950 年10 月,梁军接到了前往苏联参观访问的通知,代表团中还有“当代花木兰”郭俊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等。苏联是梁军向往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她崇拜的巾帼英雄、女拖拉机手巴莎的祖国,想到要与这些优秀的劳动模范一起去拜访这个伟大的国度,梁军便激动不已。在苏联,他们参加了十月革命庆祝活动和阅兵仪式,并且游览了英雄城市列宁格勒。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苏联的集体农庄,她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农业之家墙上挂着的五名“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图像中有四名是妇女。后来与农庄工作人员交谈后,梁军才知道,战争开始之后,年轻男性都上了前线,村里只剩下妇女,生产力却不断提高,农庄比之前管理得还好。梁军不禁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机械化程度越高,女性就越能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真正内涵。在基辅,他们参观的集体农庄的机械化程度,也让梁军一行感到十分震撼: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而苏联的一个农庄中就有超过200 台不同型号的拖拉机,还有马铃薯栽种机。梁军深刻地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多么重要。她决定回国之后,继续以百倍的热情投入生产之中,这是中国女性的历史机遇,她必须要抓住机会,为党为民干一番事业。

1950 年8 月,梁军(左)登上《人民画报》第二期封面

1951 年10 月下旬,萌芽乡师的秋收作业已经进入了收尾的阶段,梁军还在脱谷机上作业,却收到了学校领导的通知——省农业厅决定派她去北京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学习。去北京领奖、参加亚洲妇女大会已经是无上的光荣,这次她竟然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北京进行长期、系统的学习,这对从小就渴望知识、渴望进步的梁军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来到学校之后,梁军自觉理论基础差,便拿出了对待垦荒工作的吃苦精神,白天认真听课,课后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四个多月废寝忘食的学习,让她瘦了二十多斤。功夫不负有心人,梁军顺利通过了专科升本科的考试,成为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一名正式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她认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王作之,同时解除了儿时与曹德全的童养媳婚约。但梁军从来没有忘记曹德全对自己的无私帮助,他们约定,两个人是一辈子的兄妹,这种羁绊早已超越了当时强制的压迫性的一纸契约,而成为了不可逆的革命浪潮和历史洪流的生动注脚。

1951 年,梁军在北京农业机械专科学校时的留影

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读书期间,25 岁的梁军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置身于这一群最普通也是最优秀的、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人大代表中间,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人代会期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接待各国大使的夫人时,梁军也在场,董必武便向大使夫人们介绍了这位会开拖拉机的传奇中国女孩。一位蓝眼睛的外国女士难以置信地说:“拖拉机?姑娘开拖拉机?”当她握住梁军伸出来的满是老茧的手时,才心悦诚服地赞叹:“是,是工人的手!”[3]

尽管此时的梁军在北京进修学习,但黑龙江由她带头成立起的女子拖拉机队仍然在广袤的土地上奔驰,开荒、播种,样样争先。在萌芽乡师开荒建厂的任务完成之后,黑龙江省的领导将“梁军女子拖拉机队”派往查哈阳农场。当年的查哈阳原本没有女拖拉机手,场长赵达便请示了省领导,打算招收一批女子拖拉机队队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女青年听到这一消息,立即踊跃报名。其中有三位来自天津的姑娘邵作华、孙淑贤和赵玉珍,来到查哈阳之前,她们在家里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认识梁军后,才了解到原来女性也可以走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可以过这样一种创造的、奉献的人生。

《人民日报》曾这样写梁军和她带领的“梁军女子拖拉机队”:“梁军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位女战士,而且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她领导着一群拖拉机手,终日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驰着——担负起建设国家的光荣任务。”[4]

作为技术人员支援北大荒建设

1957 年3 月,梁军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完成了全部课程,马上就要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这时,恰逢东北地区的垦荒工作需要大量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参与指导。时任农垦部部长王震便来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礼堂向这一批即将毕业的学生发表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动员演讲,向他们传达了党中央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强调了开发北大荒的重要性:“开发北大荒,对年轻的共和国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粮食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向荒原要粮,一定要把北大荒开发建设成北大仓。”[5]梁军听了这番话,心早就飞去了故乡的黑土地,那里到处是拖拉机发动机的“哒哒”声,那么熟悉、那么昂扬、那么动听。于是,她下定决心,去往北大荒,去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

于是,梁军和一百五十余名建设北大荒的同学一起,从北京去往黑龙江省密山县。这里紧抵边境线,背靠完达山,前临兴凯湖,与苏联仅一湖之隔。梁军一行人被分配到九个农场上,在那里,他们要以技术指导的身份,支援垦荒工作。到达农场后,梁军的眼前是一片无瑕的雪原与晴空。冬日的光线与梁军坚定的眼神交汇在一起,她知道,再次回到这片藏着无数生机和可能的土地,她将踏上属于技术人员的征程。

尽管在萌芽乡师的学习和劳动生活让梁军积累了大量的垦荒实践经验,但是面对陌生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作为技术指导人员的梁军也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草原上的植被复杂而密集,野草和干树枝常常紧紧缠绕在一起,拖拉机难以顺利前进。梁军不忍心因为这点困难就放弃一片片肥沃的土壤,便决定点火烧荒。一次,在烧荒时,她带着开荒队在烧荒区域的四周挖出了防火隔离带,烧荒进行得很顺利,然而到最后一公里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刮起的一股小旋风,将一根燃烧着的枯枝刮到了隔离带外面的草地上,引燃了周围的杂草。队员们手里都没有灭火的工具,只能用脚踩,或者脱下身上的棉衣扑打。火势越烧越旺,逐渐蔓延成一片火海,现场的余友清场长迅速组织了一支60 人的救援队去接应灭火。梁军坐上余场长的吉普车去通知其他连队赶赴火场,通知完毕之后,为了不耽误余场长指挥灭火用车,不顾危险,独自下车。她在小树林里折了一根粗壮的树枝作防身的工具,快速向山上冲去,投入灭火。经过梁军和队员们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火终于被扑灭了。余场长得知梁军当时独自一人下车,批评她太不注意自身安全,梁军则爽朗一笑,答道:“当时只想快点救火,如果有人威胁我的安全,我就和他们拼了!”[6]

1955 年,梁军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期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除此之外,梁军一行还面临着各种技术难题。在垦荒工作中,拖拉机几乎可以对付各种复杂地形,但是只要碰上沼泽地,就总容易“趴窝”。一天晚饭后,白班作业的队员没有回来吃饭,梁军打着手电找过去,才发现两台拖拉机在地里“趴窝”了。梁军和拖拉机手们清完坑里的烂泥,两辆拖拉机同时启动,终于开出了泥坑,但是由于陷进去的时间太久,拖拉机上的钢筋都断了。梁军和队员们回去之后聚在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尽管队员们提出了各种可能的方案,但大多会降低垦荒效率。眼看着队里的开荒工作进展放慢,梁军心急如焚,便试图找出一种能让拖拉机在低洼地形正常开荒的作业方法。她先在宿舍里将自己的改装设想画在图纸上,然后反复核对。经过讨论与修改之后,梁军最终确定了加宽拖拉机链轨的改装方案。防陷改装的核心内容是选用硬杂木的木方,将其固定在拖拉机链轨板上,使拖拉机的链轨加高15 公分,并伸出链轨板20 公分,相当于链轨板加宽了20 公分。这样一来,就可以抬高底盘,减少底盘拖泥,同时减少前进阻力;加宽链轨就能减少土壤单位面积的承重,从而增强拖拉机的通过性能。余场长听了梁军的改装方案,不禁啧啧称叹:“梁军,你的物理学得不错呀!”梁军听了满心喜悦,这证明她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垦荒实践中派上了用场。方案通过之后,在梁军指导下,修理班只花了一天时间,便制成了一台拖拉机所需要的改装材料和部件。拖拉机手开着改装完成的拖拉机行进到开荒难度最大的位置,一切准备完毕,拖拉机手拉大油门,笔直前进。梁军跟在犁后,紧张地观察改装的效果。随着任务成功完成,梁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欣慰地看着开荒队员们喜笑颜开、欢呼雀跃,感到在经过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学习后,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拖拉机驾驶人员,更是一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力的农机技术人员。

以全部热情投身农机事业

1957 年11 月,垦荒作业结束,一百五十余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全部返回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并于1958 年年初毕业离校。1958 年1 月15 日,组织分配梁军到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科技情报室工作,担任副主任。然而此时,梁军已经在北京与王作之结婚成家且育有一子,王作之参加工作不久,事业刚刚起步,无法马上随梁军回到黑龙江;最让她放心不下的,还是刚刚年满三岁的儿子。然而,梁军想到当时国家急缺农业机械化人才,东北还有许多土地荒芜一片,她深知自己作为一名技术人员能够为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做多少工作、解决多大的问题。因此,她没有犹豫,毅然决然离开了丈夫和孩子,独自一人回到了黑龙江。

回到黑龙江后,梁军首先进行的是农机理论的系统化建设工作。如果说之前在密山县的垦荒技术指导工作,是她将所学运用于农业机械化的一次实践学习,这次回到省农机研究所,则是真正让她以往的劳动经验及理论知识学有所用,要更加宏观地思考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梁军认为,当时国内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要发展农机事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很有必要,因此她组织了科技情报处的四位科技工作者开始编写《国外农业机械化现状》[7]。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克服了搜集资料和翻译两大困难,完成了这部参考书的编写。这部书为当时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长期规划与近期计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全国的农业集体化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农业集体化的推动又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1959 年夏天,黑龙江省科委和省农机厅、省农业厅、省农机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半农机化改革农机具展览会,梁军是这场展览会的筹办人之一,她在现场迎接了周恩来同志等领导,了解到周恩来同志对农机事业的重视和党中央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决心,这无疑让正摩拳擦掌准备在农机领域大干一番事业的梁军备受鼓舞。

1960 年,梁军从省农机研究所调到哈尔滨市香坊区,任香坊区农业局副局长,主管农业机械化工作。这里有一个叫靠河寨的地方,有一块低洼的沼泽地,尽管这里距离哈尔滨市区不足十公里,但是开垦困难大,所以迟迟未被开发。时任香坊区区长王树勋对梁军介绍了情况之后,希望梁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啃下这块“硬骨头”。梁军仔细勘察之后,承认困难确实很大,然而她有信心克服困难,将这片泥泞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良田。她向王区长汇报了她的开荒构想,王区长当即就让她调动最近的幸福农机站的拖拉机去开荒。农机站的拖拉机手一开始还很怀疑梁军的方案,毕竟这块地开荒风险太大,不过等到梁军详细解说了具体的技术措施之后,他们还是坚定了信心,开始了准备工作。待到春天,三台拖拉机就开到了靠河寨,拖拉机手们像战士一样,在这块泥泞、坎坷的沼泽地上日夜开工。一个多月后,梁军就带领着拖拉机队将这片大面积的荒地开垦完成。

1962 年,梁军(右三)与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职工进行工作交流

随着拖拉机越来越多地投入到集体农业生产之中,解决拖拉机的维修问题也提上了日程。省农机厅党委准备筹建一个年大修100 台拖拉机的修理厂。因为这种大规模的修理厂需要报农业部农机司审批,而梁军是农机界的前辈,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因此省领导找到梁军,希望她能牵头筹备这一项目并担任联络工作。梁军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派给自己的任务。经过梁军和省领导的努力,1200 平方米的修配厂房、700 平方米的办公室批下来了,同时又购进30 台东方红-54拖拉机、40 台尤特兹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为哈尔滨周边农村服务。为了能够让农机站的服务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区,梁军积极推进农机站的扩站工作。他们先市内、后市外,开辟了依托总站开发乡村、大队,逐步辐射广大乡村的路子。短短几年间,哈尔滨农机站的网络就已经覆盖了七个区,每个站都有加油车给各个点送油、服务。到1979 年,哈尔滨全市已经建成22 个管理与服务型的农机站,每个农机站都有修理网点和修理厂,达到了拖拉机“大修不出市,中、小修不出区,定期保养不出站”,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1973 年,梁军心里又萌生了建设哈尔滨市农机研究所的计划。已逾不惑之年的她,尽管无法再像少女时代那样意气风发地驾驶着拖拉机驰骋在开荒播种的前线,然而多年来和土地、农机打交道所积累的农业一线经验和丰富的农机实操、管理经验,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让她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更深重的责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手段,因此推进建设完备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势在必行,建设市农机研究所更是大势所趋。那段时间,梁军每天晚上都会坐在客厅思索到深夜。为了研究所的选址和编制问题,梁军一个月里跑遍了相关部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除了编制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研究所建设项目拨款额最终核定为90 万元,包括2500 平米的家属宿舍楼,2000 平方米的办公楼。项目审批下来之后,梁军变得更加忙碌,但是她却乐在其中,每天浑身充满了干劲。这样规模的项目开展,不可能一帆风顺,7 月中旬连日大雨,刚刚挖好的地基很快就灌满了水。雨天无法施工,导致成本上升,再加上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阻碍,潮湿冰冷的连绵雨夜里,梁军辗转难眠,心力交瘁。然而,坚定的理想使她坚持了下来,为项目的推进贡献力量。

梁军在北大荒农机博览园中与自己曾开过的拖拉机合影

“文革”结束后直至离休,梁军更是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农机科研工作。哈尔滨市周边农村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很大,她就组织研究人员研究马铃薯种植机,提高了种植效率和马铃薯产量;她还主持并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在水稻集中生产的地区,全部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她组织开展了秧苗移栽机、蔬菜播种机、切菜机等研究项目,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生产水平……

2013 年4 月28 日 上 午9 点 整,在《劳动者之歌》的旋律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六楼的会议室,梁军和全国各条战线、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65 位劳动模范代表已经披红戴花、齐聚一堂,等待着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在会议现场,耄耋之年的梁军真诚地讲起了自己当年奋战在共和国农业战线的岁月:“我是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1950 年,我刚刚21 岁。我为什么当劳动模范?我的梦想就是建设北大仓,现在,我的这个梦想基本实现了。”“现在黑龙江是全国第一的粮仓。粮食九连增,有我们一份功劳,欢迎总书记以后到黑龙江考察去!”[8]在一片笑声和掌声中,满头银发的梁军恍惚中好像又回到了萌芽乡师那一群勤劳能干的同学和老师中间,回到了那片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上。在那里,青春用热血融化寒冰,理想如火种照亮长夜。她仿佛看到自己和少女时代的同伴穿越漫天的风雪,驾驶着拖拉机渐行渐远的背影……

2020 年1 月14 日,梁军病逝于哈尔滨,享年90 岁。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今天,我们仍然能通过纪录片,瞻仰梁军身穿工装、头戴贝雷帽的身影,看到那双谦和坚定的眼睛,回到她青涩赤诚的青年时代。她的飒爽英姿已经永远地定格在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中,定格在了共和国的万顷良田之上。

猜你喜欢
梁军拖拉机机械化
梁军: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飞上天的“拖拉机”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牛哄哄的拖拉机
拖拉机闯祸了
冬季拖拉机的使用与维护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ARX-NNPLS Model Bas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lymer Grade Transition Process*
重访最红女拖拉机手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