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圆玲
1960 年,19 岁的邢燕子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画报上,她一身朴实干净的农民装束,皮肤黝黑,身体健壮,饱满圆润的脸上洋溢着快乐与幸福,齐肩的短发更显现出干练。她虽不涂脂抹粉,却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背着背篓,手握镰刀,劳动中的邢燕子凭借着这张照片,红遍大江南北,其穿着打扮也成为当时青年女性美丽的标志,她更是被定义为那个时代的美女,成为全国青年竞相模仿的偶像。当然,偶像的魅力从来不仅在外表,正是邢燕子投身农村,艰苦奋斗,才带动了无数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建设农村,更带动了无数农村女性投身劳动,顶起了农业发展的半边天。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1 年出生在天津市区。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将邢燕子送到了老家河北宝坻司家庄村,由爷爷来照顾。直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 岁的邢燕子才得以回到父母身边。那时,邢燕子的父亲邢雨饰是天津华北搪瓷厂的副厂长,母亲在一家缝纫厂上班,家境优渥,父母有足够的能力接邢燕子回城里上学,给她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很快,邢燕子就进入了天津铁路局职工子弟小学上学。
学龄期的邢燕子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刻苦,别的孩子玩耍时,她却在教室里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农业中学。在农业中学上学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参加一周三天的劳动,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习能力。这对于有着农村生活经验的邢燕子来说并非难事,干起农活来甚至比高年级的同学还要勤奋,在学习中也积累了不少关于农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1958 年,邢燕子从农业中学毕业。此时的她可以选择继续升学,或是在天津城里找一份工作。在当时,能在城里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邢燕子却放弃了在城里求学、就业的机会,回到了司家庄村。
后来,有人问起邢燕子当时有没有留在城里的念头,邢燕子回答道:“1958 年我是自愿去农村生产劳动的,当时中学毕业,正是抢种小麦的季节。爷爷还在农村,又赶上自然灾害,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周总理也号召,发展农业生产,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我就想,作为青年就应该去农村干自己最应该干的事。我是一路小跑进村的。”[1]
在此前的1955 年,毛泽东同志就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 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可以说,邢燕子的想法是与党中央的号召一致的。从此,邢燕子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环境也很熟悉,但刚到乡下,邢燕子还是因为不习惯身份的转变,闹了不少笑话。刚从城里回村,工作主要由村干部来安排。村支书董德林看着眼前这个从城里来的小姑娘白白净净的,便断定她农活一点也不会,安排她到公社食堂去帮忙。邢燕子一个刚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哪里有做大锅饭的经历,看着三尺大锅直犯愁。有一天,邢燕子接到了“看管粥锅”的任务,刚开始还好,随着大锅里的粥逐渐煮熟,粥开始“咕噜咕噜”往外冒气泡,而且有了外溢的趋势,邢燕子连忙大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粥要跑出来了!”“粥要跑出来了”在邢燕子看来是天大的事,食堂里的大爷、大妈们却不以为意,还乐呵呵地一边看她的“笑话”,一边逗趣说:“你快跪下来给粥磕个头,磕了粥就不跑了。”[2]
邢燕子最初回到司家庄时,村里人都没有想过这个城里来的姑娘会在这里扎根,认为她不过是来体验生活的,等受不了这里的苦时,自然就回去了。而事实上,司家庄在当时确实是个很苦的地方。全村地势低洼,每逢暴雨来袭,村里就会闹洪灾,河滩地遭遇洪水侵袭,产量极低,村里人饿肚子已是常事。但邢燕子不怕苦、不服输,她想要成为第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靠着自己的努力劳动来改变家乡。凭着身上那股不甘落后的冲劲儿,邢燕子拼命学习,她跟着乡亲们一起去地里学习插秧、播种,很快就掌握了农活技巧,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这段时间的劳动经历更激起了邢燕子的斗志,改变司家庄贫穷落后现状的熊熊烈火在她的内心燃烧了起来,一位一心一意想要建设好农村的共青团员正在不断成长。
在邢燕子一步步掌握农村生活的各项技能时,1959 年赶上困难时期,全国粮食和粮副产品产量大减。而在当时,面临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封锁,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快步走向工业化社会、壮大国力,社会主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中国上下都在向着努力建设工业化大国的目标迈进。然而,当时的中国尚处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状态,还缺乏支撑工业化建设的经验和技巧。许多工业化目标的达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村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劳动力都被拉去挖煤、采矿、冶炼钢铁。
与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司家庄的大部分男劳力也纷纷投入到工业化建设浪潮中。村中只剩下8 个男劳力,其他多是些老弱妇孺,劳动力十分匮乏。邢燕子焦急万分,没有劳动力就无法进行生产,这就意味着村里的老弱妇孺要继续忍饥挨饿。那时在农村,田地种植全部要靠人力来进行,劳动形式就是犁田、耙田,用锄头锄、畚箕挑,同时还需要拉粪、溜化肥、打糊结、撒种子、打农药、积肥、浇地、给牲畜铡草等。灾荒年代,整天吃不饱饭,村里的人和牲畜都饿得没有力气,哪里还干得动活儿。然而偌大的一个村子仅靠8 个男劳力来生产肯定是不行的,邢燕子一直思索着如何想办法发动妇女同志们参加务农。
但是,20 世纪50 年代的北方部分地区农村风俗就是结了婚的妇女不务农,她们的工作就是在家中洗衣做饭带孩子,至于挣钱与村子的发展,在她们的认知中,那都是男人该操心的事。吃饭的问题好解决,大家都在公社食堂吃,妇女就不需要单独在家做饭了,但是如何让妇女们从照顾孩子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了让邢燕子犯愁的事。城里的生活经验给了邢燕子灵感:如果按照城里那样开办幼儿园,不就解决了妇女们参加劳作后孩子无人照看的问题了?她将这个想法告知村支书,并立刻得到了他的肯定。然而改变妇女的思想才是邢燕子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长期固化的传统习俗以及思维模式让她们早已习惯了当下的生活方式,再怎么调整改变,也很难接受外出起早贪黑劳作,再加上因为饥饿,多数妇女身体都很孱弱,务农这样出力气的活儿,大家都不愿意干。邢燕子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劝说开导,但还是效果甚微。思来想去,邢燕子找到了突破口,从妇女们最担心的孩子入手,情真意切地进行劝说。饥荒年代的儿童都是面黄肌瘦、身材矮小,邢燕子向妇女们讲述着饥饿对孩子身体的损害以及解决的办法——外出劳作,增加粮食产量。妇女们最终将怀抱中的孩子送去了幼儿园,跟着邢燕子走出了家门。
在邢燕子的影响下,妇女们开始了日常的庄稼耕种,正式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进行生产自救,邢燕子还带领着妇女们积极通过其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收入。冬天农活少,她便组织起几名青年妇女,组成了北大洼妇女打鱼队,在2 尺厚的冰上凿洞下网。起网时,网绳一拉出来就冻成冰棍,抓在手里刺骨寒,手上生满了冻疮,五指已经不听使唤。在与寒冷的战斗中,妇女们都没有丝毫退缩,打出来的鱼拿去集市上卖后,可以买到一点粮食,回来熬粥顶一顶。除了白天网鱼,在寒冷的冬夜,妇女们还要围坐成一团编苇帘创收。经过白天的劳作,早已精疲力竭的她们总是忍不住要打瞌睡,双眼在马灯昏黄微弱的光下都快要睁不开了,实在撑不住时就唱首歌或用冷水洗脸打起精神。随着新人的不断加入,苇帘编织队成员也越发壮大。为此,邢燕子还开办了相关的培训班,帮助妇女们更快地掌握编苇帘的技能。
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邢燕子又带着6 位妇女组建起“生产突击队”。突击队是名副其实的“铁姑娘”,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男人能干的,她们都能干,甚至男人觉得辛苦的,她们也都抢着干,不管是打鱼、抗沙、耙地、上肥,还是撒种子、挑粪、打农药、给牲口铡草,哪里需要她们就去哪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产突击队”的人数很快就扩充到了16 人,全村的大部分妇女都在邢燕子的带动下组织起来了。
这一年,邢燕子才18 岁,但她已然成为了司家庄村民眼中的领头兵,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自愿跟随她一起干活,而邢燕子也在逐渐壮大的“生产突击队”中铆足了干劲。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她们一边垦荒,一边打苇帘、编草帽辫,最终给村里赚了3600 块钱。3600 块钱在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多,但在当时却相当于整个村两年的收入,后来这些钱被用来购买了430 亩小麦地的种子,也正是这批种子,让村里顺利度过了灾荒。
就这样,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农业生产后,邢燕子皮肤黑了,手也粗糙了,摆脱了一身的学生气,完全成了一个农村姑娘。然而,不管样貌如何改变,她脸上洋溢的笑容一如从前,内心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她要扎根农村,成为新时代的农村建设者,改变司家庄的贫困面貌。
1958 年7 月,邢燕子带领“燕子突击队”参加劳动
1959 年夏天,司家庄当地进入汛期,暴雨不断,蓟运河水位迅速上涨。村庄以西百十米有一条护河堤,护卫着庄上两千多亩地。为了预防决堤,司家庄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防洪措施。面对村中人手短缺,邢燕子带领着“生产突击队”的妇女们向村支书请战,主动要求加入堆“土牛”的任务中,并且还提出自愿增加20 立方米的请求。堆“土牛”是公认最苦最累的活,上百斤的泥土需要靠人力一点点抬到河边。村支书心疼她们都是女性,年龄又小,不肯同意。但在邢燕子等人的坚决力争下,还是答应了她们的请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生产突击队”的妇女们每两人一组抬着一百多斤的泥兜,相互搀扶,摇摇晃晃,拼命将泥土搬上河堤。左边肩膀磨烂了,就垫上一块毛巾,毛巾被血渗透了,就再换一个肩膀;双腿酸痛到站不起来,她们就拖着泥筐往前拖,决不放弃。在她们的感召下,堤岸上群情振奋,干劲十足,为了保住家乡的庄稼不被洪水淹没,大家都在拼命流汗。
虽然出色地完成了防汛任务,可是粮食生产还是受到了洪水的影响,司家庄的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只有一部分麦子和高粱被保存了下来。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邢燕子带领着妇女们用各种工具往水坑外提水。几天后,坑里的水越来越少,竟然还打出了几百斤鱼虾。新鲜肥美的鱼虾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大家把这些鱼虾拉到集市上卖,极大地缓解了集体资金短缺的问题。
然而,粮食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邢燕子决定带着“生产突击队”开垦荒地,扩大种植。开垦荒地最难的就是盐碱地,偏偏司家庄有大量的盐碱地,出苗率极低,本来好好的秧苗,一到下雨之后,土里的碱性盐溶进水里,秧苗便“全军覆没”了。为了有效地解决盐碱地问题,邢燕子想了各种办法。她最初想要通过抬田的方式,将种植的田地抬高,以防止雨水汇集。然而这种方法对于多是妇女的村子而言并不可行,耗时耗力不说,土地浪费极大,即使解决了土地盐碱化问题,也并不一定能提高最终的产量。为了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邢燕子多番请教县上专家,并利用自己在读书时学到的知识,总结出了拉沙治田、秸秆治田、秋耕冬灌等方法,带领妇女们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田地治理。
在垦荒的第一年,她们就一口气开垦了560 亩地,准备来年春天播种麦子。结果当时由于天气寒冷,化肥疙瘩冻得像石头一样硬,在请教了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后,邢燕子和妇女们想到用砘子将化肥疙瘩轧碎的办法。然而队里牲口少,只能靠妇女们自己动手拉砘子。就是靠着这样最原始的方法,突击队的妇女们在满是冰碴儿的地里大干了10天,把560 亩地轧了8 遍。种子播种后,帮助乡亲们顺利度过了灾荒。在困难时期,司家庄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粮上交国家,邢燕子带领着“生产突击队”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邢燕子说:“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拉肥去地里,开始干活,一直干到黑天,每天两顿,每顿两个用‘增量法’(显大)蒸出来的红高粱面窝窝头。尽管吃不饱,但是大家没有一个有怨言的,也没有偷懒的。”[3]也正是邢燕子不怕艰难险阻、不怕困难和挑战,使得她在来到农村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能做出这么优秀的成绩,不光在县里、省里出了名,还一直传到国家层面,引发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
1960 年,《河北日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邢燕子和“生产突击队”的先进事迹,随后《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她还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一时间,“邢燕子”这个名字火遍全国,郭沫若同志也专门为邢燕子作诗一首:“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治鱼鱼满网。天寒地冻,抢种垦荒,要使石头长出粮。吃苦在前享乐后。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洼变成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4]也正是因为这首《邢燕子歌》,邢燕子带领的“生产突击队”正式更名为“燕子突击队”。
《邢燕子歌》刊登在1960 年9 月17 日的《中国青年报》上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邢燕子自己也没有想到,更无法想象她的名字能够享誉全国。但在那个比较艰难的时期,正需要有这种榜样的力量来带领大家渡过难关,邢燕子的出现恰逢其时。
在“学燕子”风潮最热烈的时候,邢燕子每次都能收到三四麻袋的书信,由于生产的担子压在肩头,每天空闲的时间少之又少,她根本没有精力逐一回复,只能尽其所能挑一部分回信。来信的读者包括很多同样具有赤子之心的青年,很多人在受到她的影响之后,对个人融入时代浪潮、融进祖国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邢燕子(中)和知青们在田头查看庄稼
1960 年9 月18 日,邢燕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申请书中她激动地写道:“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篇章,把一颗红心交给党……永远扎根农村,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那样,为革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5]她是这样说的,当然更是这样做的。
1964 年12 月,邢燕子因贡献突出,受邀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如此近距离地见到引导自己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伟人们,邢燕子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周恩来同志竟然早就知道了她。他看着眼前紧张的姑娘问道:“你一定是燕子吧,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早就知道你了。”开会前,毛泽东同志还跟她亲切握手,拉着这个激动万分的姑娘走向主席台,一边走一边问燕子的座位在哪里。在知道邢燕子是大会执行主席、需要在前排就座后,一直把她送到位置上才离开[6]。
这一年的12 月26 日是毛泽东同志71 岁的生日,当天他特别邀请了邢燕子、董加耕、陈永贵等先进模范代表来参加自己的生日宴,特意让邢燕子坐在了自己的右手边。在毛泽东同志眼里,邢燕子和董加耕作为模范知识青年,是最有“资格”受到款待的。他笑着表示“自己必须跟工农大众坐在一起”,对两个献身农村建设的年轻人更是关爱有加,频繁夹菜,还担心邢燕子吃不饱,主动把自己的饺子和烧饼夹给她[7]。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邢燕子5次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13 次受到周恩来同志接见。作为新式农民的代表,她还曾先后出访过日本、朝鲜、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家。许多人开始担心:邢燕子是否会动摇了自己当初的本心?她却说:“我本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在党的培养下我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情。可这些有限的工作与后来党和人民给我的地位和荣誉相比,是多么不相称啊!我愿意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8]在那段繁忙的日子里,头一天她坐飞机头等舱参加国宴,第二天她就又一身素衣,扛起锄头回乡种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也是邢燕子一生的写照。
随着邢燕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作为新式农民的楷模,她也成为了国家干部。1973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邢燕子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后又连续当选为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此后,邢燕子还当选为天津市市委书记,这个市委书记并不拿国家工资,而是仍在村里记工分,与社员的报酬一样,拿的只是队里女劳动力的平均分。邢燕子上了班是领导,下了班仍是农民,朴实到甚至还会和丈夫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火。
1974 年6 月,在田间劳作的邢燕子
1981 年,邢燕子调到天津市北辰区一家知青农场当党支部副书记,在这里,她依然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勤奋地工作着。不论是挑大桶撒肥,还是帮小卖部售货,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1984 年,邢燕子当选为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勤奋的她不但坚持劳动,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责,把群众的想法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她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始终注意联系群众。1990 年,已经年近50 岁的邢燕子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沿丰产河两岸逐个排查排污口,终于完成了《天津北运河水污染问题的报告》和《保护丰产河水免受污染的报告》两个调研课题,为北辰区10 万居民能够喝上干净的自来水作出了贡献[9]。1994 年,北运河正值汛期,洪水来袭,邢燕子依旧和村民们一起坚守在加固防护堤的最前线。
“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作为一名将青春奉献给农村的“铁姑娘”,邢燕子在北辰区任职期间也非常关注妇女工作,她看望女职工,鼓励她们学习文化知识,不懈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2001 年,邢燕子从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她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拿出退休金资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2008 年汶川大地震,她先后三次捐款近万元。
2009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 周年华诞之际,邢燕子入选了“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 年,她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面对荣誉,邢燕子看得很淡,她希望下一代能继续发扬奋斗精神。当一些知名企业和商家邀请她参加商业活动时,她都一一谢绝。而学生请邢奶奶写一些励志的话时,她总是欣然答应,认认真真写好,寄送给孩子们。邢燕子是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是影响一代人的标兵。但她说自己只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代表,并没有太多值得炫耀的成绩,历史是那一代人创造的[10]。有功,却从不居功自傲;有权,却从不以权谋私。邢燕子只是秉持作为党员的本心,始终跟随着党的脚步,坚定不移,努力干下去。2022 年4 月9 日,邢燕子在天津病逝,但“燕子”又何曾归去,她的品格化在春泥深处,精神永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