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西藏公学初心 坚守内地办学使命
——略论西藏公学的红色文化基因

2023-05-18 10:53邢永民朱盈玫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学西藏办学

邢永民,朱盈玫

(1.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高职学院 陕西西安 712046)

作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诞生于西藏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并在肩负着为西藏的民主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与储备少数民族干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传承民族文化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不断发展,在西藏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1958年9 月15 日,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正式开学。其后,随着西藏内地办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该校于1965 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 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公学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将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团结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普及等作为学校办学的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秉承中国近代“公学精神”,走延安“抗大”道路,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形成了坚决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勇担特殊历史使命、扎根关中腹地、勇于探索创新等特质鲜明的内地办学路径和育人理念;构建了适合西藏历史发展进程与区情实际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在内地创办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特殊品格,涵育了独特的西藏红色文化基因,不仅成为当代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渊源,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教育领域的生动写照。

现有关于“西藏公学”的研究,大多承袭了传统的研究理路与范式,主要集中于公学创办的时代背景[1]、学校属性[2]、办学实践[3]、历史意义[4]以及媒介形象[5]等层面。可见,对于西藏公学的研究仍存有较大的探讨空间。鉴于此,本文借用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源地理论,讨论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生成轨迹、源地特性、内涵体系、呈现样态、时代价值以及传承路径等论题,探索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丰富含义与传承发展。同时,涵养西藏公学初心,坚守内地办学使命,深入挖掘西藏公学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传承党在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民族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新时代西藏民族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的生成、特色及其源地价值

“红色文化”一词最早源自《劳动》杂志的刊文中,其中提到苏联工会有红色文化室,其主要功能在于对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6]。随后,“红色”概念在中国革命中渐次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使其伴生而来的“红色文化”也适应了革命战争的需要而产生,最终成为“革命文化”的比喻和象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化”一词内涵不断丰富,始终成为代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引领和释放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中所彰显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目前,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在广义上是指自1840 年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了实现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广大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先进文化[7](P27),涵盖了红色物态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等三种形态[8]。显然,从这一概念内涵而言,西藏公学在内地办学实践中所涵育的红色文化,不仅属于西藏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近代以来西藏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与集中体现。

(一)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生发的历史线索与逻辑起点

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的萌生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联系。从红色文化内涵来看,公学红色文化生成始终与近代以来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进程密切关联。在红色文化内涵的时间范畴上,仅有八年办学时光的西藏公学,也无疑成为西藏红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特色与价值,永葆初心与使命,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不断丰富内涵与传承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红色文化不是孤立地产生、存在和发展,也不是偶然所成,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纵观西藏公学筹建始末,不难发现其红色文化生发的两条重要历史线索。

其一,近代以来的中国公学教育实践探索,成为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涵育的利好土壤。若以党创办的陕北公学而言,冠名“公学”,溯源其故,不仅承继了过去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创办了中国革命公学),而且学员在文化层次、民族构成、党派身份、地域空间、职业地位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源结构,旨在最大程度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分子、优秀青年和广大群众,培养抗战人才,只要有志于抗日救国的皆可入陕北公学接受教育[9]。在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中,陕北公学继承和发扬了“公学精神”,以干部教育为主,培养适应抗战需要的干部和人才,后期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则着重加强培养适应新的革命任务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由此形成“勇担时代使命,扎根中国实际,勇于创造创新,始终艰苦奋斗”的红色文化品格[10]。西藏公学是继中国革命公学、陕北公学之后,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又一所新型学校。可见,西藏公学的创办也是继承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承袭了近代公学精神与办学模式,生发和涵育了独特的西藏红色文化基因。

其二,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方针制定与稳步推进,成为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生发的核心动因。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社会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但随着西藏形势的变化,中央治藏方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部署,即提出“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八字原则,并制定了“五为四不为”工作方针。具体而言,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民主改革,“仅做些间接的准备工作,而不做直接的改革准备,对西藏地区各级组织机构进行大量精减,汉族干部大批内调,藏族学员适当处理”[11]。正是在此背景之下,西藏公学的创办成为标志性事件,“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2](P4)。可见,其举帜千里,办学咸阳,始终伴生着红色文化印迹,不仅沿袭了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而且使其在内地办学成为一种创新举措。

(二)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

红色文化基因,寓意为将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不息,是具有显著遗传密码特性的中国先进文化内核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先进因子[13],也是红色文化资源永续传承的核心要素。即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历史和个人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特有革命精神与服务品格,成为其砥砺前行,不断夺取胜利的精神源泉和坚守初心的精神家园[14]。西藏公学诞生于西藏特殊的历史时期,广植于近代以来西藏革命、改革和建设的红色土壤之中,涵育了公学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在此期间,西藏公学秉承了近代中国公学精神,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铸就了内地办学的特殊品格,成为后续的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发挥了独特的育人优势,也彰显了其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所在与传承发展。

首先,公学的“八字”校训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模式到后继办学中的“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转变,是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原生特色。公学自创建以来,一贯坚持以“抗大”为楷模,确立“八字”校训,继承了“抗大”的优良传统,力争将公学建成“抗大”式的民族干部培养学校。在思想政治与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中,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抗大”办学精神,而且立足于西藏特殊的形势和公学自身的内地办学特点,逐渐形成了“思想作风正确坚定,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生活作风艰苦朴素”等“三风”化的红色文化传统,并由此积极引导学员养成良好的学风学纪,以“勤学习、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为基本守则,进而实现了学员在思想上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团结互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勤奋努力,勤工俭学,朴素节俭等良好学风,表现出了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感情,增进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心。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赓续公学初心与使命,以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以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式,首次实现了由“抗大”模式的“八字”校训到“新八字”校训的成功转型。进而在其红色文化基因原生特色的涵育之下,扎根秦山渭水,坚守办学初心,内修文道,外塑形象,历经岁月的淬炼,“西藏干部的摇篮”“西藏教学与科研的基地”“西藏在内地的重要窗口”和“西藏高等教育的开拓者”等红色形象都是对其红色文化基因的最好注解,由此体现出了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丰富含义与传承发展。

其次,在内地办学的创新举措与肩负特殊的历史使命是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内生特色。在文化源地生发理论中,文化特质不仅指代文化的单个要素[15](P135),而且是辨识和了解某种文化最易可观察的一个切入点。西藏公学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内地办学的创举是其红色文化基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而在西藏红色文化源地体系中,公学的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生动体现了其在西藏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涵盖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整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红色文化总和,并由其红色文化的各类要素关联构成,浑然一体。在公学创办的历程中,鉴于当时西藏特殊的时局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西藏在祖国内地办学的指示,由此打破了中国公学历来在属地办学惯例,远涉千里,设帐咸阳,并在公学初心使命的感召下,各民族师生紧密团结,艰苦创业,边筹建边教学,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公学的办学定位与目标上,始终以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为责任担当,不断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与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其红色文化基因中的两大内生特色,不仅成为公学红色文化综合体中的代表性文化要素,而且也成为其红色文化特质中的文化认同符号。同时,从文化源地的层级体系来看,该红色文化基因的内生特色,不仅是公学红色基因的鲜明标识与文化指示,更是体现了二者的同源性质,即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特质的形成是西藏红色文化综合体起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源地价值

文化源地,即具有某一文化特质或文化综合体的发源之处,通常以文化事务和文化系统作为呈现载体[16],属于文化最早的空间存在形态,成为我们认识文化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17]。从文化演进历程而言,某一文化特质或文化综合体的发生和出现,都离不开文化源地作用,并在此进程中呈现出独特的源地价值。前文所述,西藏公学红色文化不仅具有特殊的生成逻辑与历史线索,而且形成了原生性与内生性的基因特色与丰富内涵。但从文化源地视角来看,其更具有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源地价值,即在西藏红色文化源地內涵中所体现出的边缘区与核心区的互动关系、文化源地崇拜和文化源地创新等多维层面的源地价值。

其一,在红色文化发展过程中,通常也会产生文化核心与边缘之别,但红色文化边缘区往往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因其自身的文化活性,反应敏感,它可能会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地,也即成为一种红色新文化起源的核心[18](P118)。从西藏红色文化综合体来看,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具有其边缘区特点,虽然在地理空间上远隔西藏高原腹心地带,但西藏公学发挥内地办学优势,涵育出了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其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公学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及西藏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体现出了文化边缘区价值,渐次凝聚与形成了“西藏干部培养与各类人才的摇篮”“西藏高等教育的拓荒者”“西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等文化特质的源地价值。进入新时代,公学的红色文化基因依旧赓续代传,薪火不息,在后续的办学实践中更是开拓创新,凝心聚力,不断迎接新的光荣使命,在传递西藏民大声音,讲述西藏民大故事,分享西藏民大经验等方面发挥着更加突出的红色文化源地价值。

其二,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扩散的过程中,具有某一文化特质的红色文化基因在某地生发,若能在其长期发展进程中没有消亡,它的源地则会以物化的形态和人化的形态,被长期保留在一定的群体记忆中,使其成为源地崇拜的对象,上升到文化的高层,进而转化为具有神圣意义的红色之地,体现出了因红色文化源地而发生意义的质变。红色文化特质源地,不仅是红色文化移动的起点[19],还是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的原生基础。在公学后续的办学实体中,承袭了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坚守内地办学的主阵地,立足陕西,服务西藏,形成了以“新八字”为校训的红色文化基因特质,由此也渐次形成一种新的强势红色文化,对于西藏现代高等教育格局的空间分布,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经验。显然,涵养西藏公学初心,坚守内地办学使命,对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拓创新西藏教育事业,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比如,1985 年西藏决定在内地19 省市开办3 所西藏中学和16 个西藏初中班,全部生源从西藏地区招收藏族等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学生远赴内地入校学习[20](P311-317)。这一加强西藏现代教育的重要举措,生动体现了对其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可见,在其源地价值体系中,不仅体现了红色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互动关系,而且使其原本作为西藏红色文化边缘区的公学红色文化基因,反而转化成了一种文化特质鲜明的红色文化核心,实现了文化创新源地和文化源地崇拜的质变,进一步凸显了其在陕西咸阳办学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二、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体系及其呈现样态

西藏公学诞生于西藏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并且秉承了中国“公学精神”,成为其红色文化基因原生与内生特色的生动体现。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体系,并呈现出多重样态。即其呈现基础是勇担特殊的时代使命,以培养民族干部与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的办学定位;核心是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与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关键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以勇于开拓创新的内地办学实践,成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萌兴的拓荒者是公学红色文化基因呈现的活性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教育领域的生动写照。(见图1)

图1: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体系示意图

(一)肩负特殊的历史使命,为培养民族干部与各类专业人才创办西藏公学

1951 年5 月23 日,随着《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自此掀开了西藏向现代文明进行伟大跨越的序幕,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西藏现代教育事业也开始起步与发展,但基于当时西藏特殊的时局形势和办学的客观条件所限,在西藏创办现代民族学校仍存有较大困难。1957 年3 月5 日,党中央决定将已吸收的大批藏族干部送往内地培训,为今后的改革做准备,作出了在祖国内地创办民族院校的指示。

西藏公学继承与发扬了延安“抗大”的办学精神,肩负起为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的特殊历史使命。在《西藏公学的方针和任务》中提出:通过政治和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劳动生产锻炼和实际工作训练的方法,以期在几年内培养出一批忠实于祖国,忠实于社会主义,忠实于西藏劳动人民的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知识水平的、并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一批有觉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藏语文工具的翻译人才,以适应西藏发展、建设的需要[12](P9-10)。仅在1959 年9 月公学建校一周年之时,已有1000 多名学生和一部分干部通过政治教育,社会主义觉悟显著提高,先后返藏参加平叛和改革工作[21](P482)。总之,西藏公学以肩负特殊的历史使命为担当,以政治教育为中心任务,以民族干部培养为核心目标,通过公学既定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出一批能在日后的西藏革命斗争中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作风优良的、意志坚强的社会主义民族干部。比如,1959 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公学先后派出2100 多名学员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中经受住了生死考验,甚有10 名优秀学员血染疆场,折射出公学所培养的民族干部具有可贵的革命主义情怀。这种宝贵的革命品格,涵育了公学极具原生与内生性的红色文化基因,成为其红色基因库中最本真的底色与特色。

(二)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与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

西藏公学勇担使命,应时而现,其始于“干训式”的民族干部培训,脱胎于为西藏培养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教育。为全面贯彻党在西藏工作中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公学在招生政策、生源结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的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在后续办学中赢得了“西藏干部与人才摇篮”的美誉,而且淬炼与形成了优良的爱国、爱藏和民族团结的红色文化传统,使之成为公学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

公学创办伊始,按照党的民族政策与西藏工作的实际需要,凡是愿意来西藏公学的各民族追求进步的学员,均可吸收与培养。学员大多数来自雪域高原,既有人数较多的藏族、汉族和回族,也有少量的珞巴族、门巴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和纳西族等,集合了各阶层、各职业和各出身的进步人士(青年)成为公学初创时期的主要生源结构,他们大多为不识字的翻身农奴,还有部分出身贵族或原为喇嘛、藏军、小头人、商人等,年龄相差悬殊。正是在如此特殊的生源与学源背景之下,使得公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与政策,始终根据西藏的时局发展所需,始终坚守“培养共产主义干部和培养有文化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初心使命,不断调整和探索具有“西藏特点”的全新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

其一,探索“双轨制”人才培养路径,不断适应党在西藏工作的干部与人才需求。即有效结合内地办学优势,坚持民族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办学定位,以培养适应民主改革需要的干部为首要任务,以适应西藏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发扬“抗大”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创造了具有内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公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民主改革需要的干部。在其第一期招生的537 名学员中,大多数是从西藏各地新吸收参加工作的藏族学员,在教学上采取速成的教学方式,集中精力突击学习藏汉语文等。但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不断推进,西藏工委对公学提出了新要求,不但要继续培养政治干部,还要在翻身农牧民中尽快培养出一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自此公学开始了在“干训式”招生模式之下,积极尝试“双轨制”人才培养路径,即从1960 年开始招生的第二期2700 名学员中,虽然多数为藏族新生,但培养目标已经转变为通过几年的学习时间,将其培养成各类中、初级专业人才[12](P11-29)。

其二,承袭中国公学的办学传统,肩负起大力推行西藏社会教育的时代使命,实现了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即公学结合当时西藏教育现状,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由此形成了以开展识字扫盲的教学活动,推广汉、藏语文教育;向西藏广大学员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人文科学知识宣讲;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员的社会实践育人环节等内容的“多层次、多面项、多方法”的育人模式。比如,公学结合藏族学员的实际情况,在全面开展识字扫盲活动中,坚持“先汉文,后藏文”的教学原则,采取“大搞运动式”的教学方法,并先后组建了涵盖自然与人文学科的多个教研小组,旨在集中精力做好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文学科知识的宣讲。可见,公学推行的社会教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藏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激发和培养了西藏各族儿女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而且有效探索了开展社会教育的特色路径与课程模式。

其三,率先开展“大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富有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探索全员、全时、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公学的创办承袭了“抗大式”校风,呈现出了生动形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大思政课程”建设放在中心地位,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学一切日常工作全方位的紧密结合起来。即逐渐构建了一个涵盖无产阶级阶级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以及参加“四反”实践和西藏平叛斗争等为核心载体的“三育一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比如,公学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阶级教育活动,以“谁养活谁”和“为谁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员立志革命,激励奋进,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21](P489-491)。同时,公学还积极探索一个全员、全时、全方位的育人情境。学校教员从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全面关心学员,既是严师,又是良友,甚至师生之间营造了一种“同学习、同生活、同劳动”的育人氛围,使公学成为一个教学相长、团结互助、和睦友爱的民族大家庭,不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四,构建适应西藏实际的全新化课程体系,衍生出“五结合”模式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公学始终以满足西藏工作的紧迫需要,不断调整与转变办学方针、教学任务和课程设置,最终实现了课程体系在教育目标、开设课程和课程内容的全新化探索。比如,在教育目标上,公学突出在短期之内培养一批忠于祖国和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基层民族干部,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的翻译人才。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打破公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倡“做什么教什么”“见什么学什么”的创新举措,由此衍生出“五结合”模式的课程教学系统设计,即教育与当前实际斗争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生产技术相结合。

此外,为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也为满足西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公学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和多规格的办学形式,不拘一格,既有以培养政治干部为主的短期培训,也有文化教育、社会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多层级的办学实践。可见,这种全新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既是公学所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学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在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创新之举。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中国公学的办学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浓厚的家国情怀等文化特质,成为中国公学红色基因库中核心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西藏公学承袭了延安“抗大”模式,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办学精神,构筑了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特色体系及其呈现样态。公学自创办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社会实践,通过生动形象的思政工作,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体活动,培育开先河之举的优良学风与校风,是公学在特殊的办学环境与条件之下,能够持续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

公学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专题教育、政治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通过集中时间、启发引导、控诉追忆等方式,实现对学员的国家观与阶级观教育目标。同时,积极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让学员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在祖国的大家庭,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巩固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重要保证。培养了学员服务于西藏各项建设事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了爱党、爱国和建设美丽西藏的理想信念,成为公学师生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担当奉献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同时,公学还坚持群众路线,紧贴师生的实际和特点,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和工读相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比如,定期举办歌舞晚会,凡喜逢重大节日(国庆、元旦、春节和藏历新年),均组织较大规模的文娱活动;组建电影放映队、开展民兵队列训练,甚至组建校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和合唱乐团等;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感召下,白手起家,勤俭办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且自办生产工厂,丰衣足食,极大提高了师生的劳动观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

(四)内地办学的创新举措,使公学成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萌兴的拓荒者

前文有述,西藏公学扎根内地,其办学方针和任务始终紧随西藏特殊的时局形势而变化。在其继承和发扬延安“抗大”的办学精神,并为西藏培养各类急需人才过程中,渐次萌生了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与发展,成为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特色体系中的又一呈现样态。

自1960 年10 月以来,为了适应办学方针与任务的转变,公学先后制订了《专业教育规划草案》《预备期教学方案》《预备期教学指导思想》和《专业教学方案》等开展专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公学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公学创造性地实施了预备期和专业期两个教育阶段,并适时筹建与开办藏语文、农业、畜牧、林业、卫生、师范、邮电、财会等专业。1963 年,又在原有“部制”教学组织(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和五部)的基础上,最先分别设立了预科、会计科、师范科、卫生科、畜牧兽医科、农科以及藏语文系等多个专业系科。这一时期的公学所开展的专业教学,不仅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初、中级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队伍中缺乏专业人才的空白,而且在办学思想、办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累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对于西藏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创建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与促进作用,尤为在公学后续办学实体中,渐次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发扬艰苦奋斗、担当奉献的办学精神,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和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成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萌兴的拓荒者与先导者,充分发挥了内地办学的示范性作用,做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三、新时代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

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精神总结,涵盖了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2](P35-38),并属于以政治性、教育性、时代性和价值性等为鲜明特征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3](P203)。而在西藏公学红色文化的生发轨迹、基本内涵、源地价值、特色体系、呈现样态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红色基因的文化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当前,学习西藏公学的优良传统,不但是西藏高校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检视差距,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办好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西藏民族大学涵养西藏公学初心,坚守内地办学使命,深入挖掘其红色文化基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推进新时代西藏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明确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

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明确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是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时代弘扬公学的红色精神,必须要学习公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方针的办学理念。公学始终根据党的民族教育方针与政策,以及西藏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适时调整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成为凝聚和培养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需的各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并在其办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以“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公学就培养什么的人才;西藏什么时候需要,公学就什么时候输送”的办学品格,而当前在西藏民族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学校创建60 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为西藏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4]。二者可谓一脉相承,都明确体现出了党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初心使命。

可见,西藏民族大学在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更是需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讲话和论述,进一步涵养西藏公学的初心,坚守内地办学使命,大力弘扬公学精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不断优化提质人才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坚守内地办学的特色路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守内地办学的特色路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的时代价值体现。扎根祖国内地开办西藏现代教育是党治藏方略的宏大视野的生动体现,对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时空分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党对于发展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创新举措,体现了党对西藏现代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作为以公学为代表的党在祖国内地创办的新型民族高等教育,则始终立足西藏实际,探索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发挥了内地办学的地缘优势,为发展西藏现代高等教育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有益探索。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深入学习公学独特的红色文化气质,涵养西藏公学的初心,坚守内地办学使命,认真检视不足与差距,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即以发扬公学优良的办学传统为育人底色,以深层次、系统化推进新时代西藏高校“大思政课程”建设为契机,探索具有“西藏特点”的多元化与分层次并轨的教学形式,不断创新以学科、专业、课程与管理等为核心载体的“四个体系”建设,并结合西藏高校生源结构,以敢为人先的“公学精神”,大胆尝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混合编班制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全域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着实提高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能力。

(三)以西藏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为契机,盘活新时代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以西藏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为契机,盘活新时代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是西藏公学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形式。即重新审视公学在内地办学实践中所涵育的红色文化基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红色基因的传承视野,充分挖掘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实现西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效对接,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红色教育功能。

西藏公学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可成为当前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的独特资源。其一,公学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可构成校本思政课程,或者西藏地方课程开发的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素材。即通过西藏红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深度挖掘“公学精神”的时代价值转化,以“讲好公学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线,巧用生动的红色案例,丰富和创新思政课程教育内容形式,让公学的历史遗址成为思政课程的“教室”,让公学的文物史料成为思政课程的“教材”,让公学的先进模范成为思政课程的“教师”,并在“润物细无声”中,真正把“公学精神”的价值与力量,转化为推动西藏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可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编写西藏红色文化系列读本,打造由“线下思政”与“云上思政”同向并行的“大思政课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活动;其二,发挥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大学)富集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在传统思政课程教学呈现载体的基础上,尝试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即建设“西藏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体验馆”,通过运用VR 虚拟互动体验、360 度环幕沉浸式体验和智慧墙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个集讲解、展示、观摩、体验、共享和再生产为一体,融合思政课程教学和红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的平台,形成跨学科、跨地域、跨时空和红色文化共生的协同型育人社群,可为西藏高校开展“五史”教育,尤为“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学习提供鲜活的教材。

此外,进一步弘扬“公学精神”,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国家认同感,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意涵,充分体现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其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公学西藏办学
都是西藏的“错”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神奇瑰丽的西藏
英国“公学”知多少
一个人的西藏
孔裔国际公学 中国国际精英教育领航者
西藏:存在与虚无
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